书城文化儒学文化东方巨子(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16136700000046

第46章 清末儒学走向

1.资产阶级学者严复。严复(1854~1921),字几道。自称为天演宗哲学家。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少年的严复师从清末福建宿儒黄少岩,使他接受了宋元明儒学。后因家贫辍学。以后,严复考取福建船政学堂(原为求是艺局,是福州船厂附设,目的在于培养造船技术人才),自此他开始接触西学。后到英国留学,西方资本主义的强大给他以极大影响,遂产生以资本主义挽救清廷的政治主张。严复曾寄希望于洋务派,但后来大失所望,于是以着书立说为己任,企图以教育唤醒民众进行维新变法。他所译《天演论》在中国引起巨大反响。

光绪二十年(1894年)赫胥黎《进化与伦理》一书问世,严复就着手翻译,并定名为《天演论》。

赫氏的“物竞”“天择”论是生物进化的规律,也是宇宙间进化规律。作为达尔文的朋友,赫胥黎推崇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认为生存斗争中力量大者就能取胜;力量弱者就失败。严复在介绍进化论的同时,又推而论及中国如不努力奋斗改变现状,就会亡国灭种,祸在旦夕。这种庸俗的进化论毕竟为中国出路提供了一个答案,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知识分子。

这一时期,严复是进化论的唯物主义者。他认为世界具有物质性,并把传统儒学的“气”论加以阐发,指出万物统一于“气”归结为“气”。他说天地、人、百兽、昆虫、草木作为实体,气贯通其中而形成了万物。他把“理”“气”赋予近代自然科学的新内容,进而批判了程朱理学在理气关系上的论说,认为赫胥黎观点是理属于人,存在于人;而气是客观物质,这就指明气是客观存在,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而理是气的规律,对理的认识属于人的主观认识范畴。气为第一性,理为第二性。严复还对陆王心学进行批判,认为心学是主观的东西,无客观性。他的唯物主义认识论,主张“人心亲物”(人心即主观正确反映客观物质),从而反驳了主观唯心论。

严复“学贯中西,尤具卓识”,开启中西哲学结合之先河。在把传统儒学导向近代的道路中,严复可以说是一个关键性的人物。清代儒学提倡的“经世致用”精神在与西学接触过程中,找到了一条付诸实践的道路,这也是以后深受西学影响的知识分子所选择的由改良到革命的道路。

作为处在这一时期的儒学思想家,由于仍处于中国浓厚的封建社会环境中,其根基主要还在于为封建政权服务的儒学上,严复晚年的思想退步也就成为必然。如他希望变法却不希望革命。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失败并没给他带来较大冲击,他仍希望保留帝制,提倡尊孔读经。反映在他思想上就是唯心主义的膨胀和发展,从无神论变为有神论者,笃信上帝。这些都体现儒学在与近代西学碰撞过程中,严复的思想受到了其产生的消极后果的影响。

2.变法领袖康有为、梁启超。康有为(1858~1927),原名祖治,字广厦,号长素,戊戌政变后易号更生,晚年又号更姓。他出身官僚地主家庭,康氏家族不仅世代为官,而且又以理学传家。

年轻的康有为受其影响,师从朱次琦,接受陆王心学。由于出外游历,接触西学渐多,他开始钦佩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并决心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真理。稍后,他打算入朝廷一展宏图,很快遭到失败。光绪十六年(1890年)他在广州办学堂讲学,开始了着名的维新宣传。从《上清帝第一书》到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提出了一系列的变法主张和理论,为了给他的变法提供依据,他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等重要着作。就《新学伪经考》而言,从根本上否定了古文经学,认为“凡古文皆是伪作”(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而《孔子改制考》则利用《春秋》公羊三世说,正面阐述变法维新的主张,论证变法不仅没有违背儒学宗旨,而且完全符合圣人之道。此书中心内容是说明孔子创立儒家,制定了一套政教礼法,还亲自着作了六经;并认为孔子成功地托古改制才取得儒学的胜利。这是显然的“借古喻今”,反映了康有为早期思想中积极的精神。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生于广东新会县。少时接受传统的儒家教育,读了大量经、史、子集、奠定了汉学的基础,十七岁即师从康有为,深受其影响,并与康氏成为维新变法的领袖。变法运动失败之后,退避日本,研究变法失败的原因。以后他作为改良派,与继起的革命派相比反而保守。但他一直抱着改良主张,终其一生未曾改变。早期的思想受老师影响,致力于今文经学,并研究西学,把它们作为改变现实的武器。作为变法的倡导者,梁启超十分活跃,发表许多文章反复宣传康有为公羊三世说的进化历史观。强调非“变”不可,最有名的一句话就是“夫变者,古今之公理也”(《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意为变法是从古到今社会的客观规律)。他批驳了保守派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论调,指出发天地万物、人类社会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梁启超宣传变法,主要是学习西方,废科举,兴学校,育人才;开民智、开官智,兴民权,兴神权;立农工商政,修铁路,开矿山,促进资本主义发展。这些思想体现了资产阶级改良派在保留君主制度下,最大限度地改良社会的愿望。梁启超在传统儒学的基础上,把“经世致用”的思想付诸实践;在具体的行动中,则采取了向西方学习的革新措施。因此他的思想相当混杂:

既有“气理”概念,也有近代自然科学对宇宙的概念;既有陆王心学,也有资产阶级的庸俗进化论。

这反映了近代民族资产阶知识分子受到西学冲击后的思想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