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儒学文化东方巨子(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16136700000064

第64章 钱学森

“航天之父”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出生在上海,祖籍是浙江省杭州市。1929年至1934年就读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后报考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1935年至1939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获硕士学位。几乎是在同一时期,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与数学系学习,并获博士学位。1939年-1955年间,先后担任过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研究员、助理教授、副教授、空气动力学教授、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教授等职务。1955回国,投身于开创中国力学、航天事业等工作。先后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学部委员、力学研究所研究员、第一任所长,中国力学学会第一任理事长等。1958年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为我军的科技事业发展作了大量工作。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钱学森亲身经历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多年的留学生涯,他时刻心系祖国,他认识到了一个国家军事力量的重要,并立志为谋求祖国军事高科技和军队现代化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全部。

钱学森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是家中的独生子。其父亲钱均夫(名家治,后以号行)是浙江杭州一个没落的丝商的二儿子。父亲小的时候,中国社会受维新变法影响较大,他在当时的杭州求是书院读书,曾到日本学习教育和地理、历史,因此思想比较先进。母亲章兰娟是当时杭州一位富商的掌上明珠。钱学森的外祖父因十分欣赏钱均夫的才华,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后钱均夫就职北京当时的教育部。钱学森在三岁时随父到了北京,上过蒙养院(幼儿园)、女师大附小、师大附小和师大附中,后考入上海交大,毕业后留学。1947年与女高音声乐家蒋英结为夫妇。

钱学森从小就很聪明,三岁时就已经能背诵上百首唐诗、宋词了。他不但记忆力超人,还能用心算加减乘除简单的数学题,而且又快有准。邻居们开始觉得不敢相信,纷纷出题考他,可是每次他都能对答如流。渐渐的,大家都竟相传说:钱家生了个“神童”。

钱学森小学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记得在读低年级的时候,班上的小朋友都喜欢用废纸折成飞机,然后一齐抛到空中,比谁的飞的又高又远,还不容易坏掉。开始钱学森的纸飞机也是和其他小朋友的一样,总是飞不高,还很快就坏的不能玩了。可是他渐渐地发现,有的纸飞机就不同,不但质量好,而且可以早空中坚持好一会才盘旋着落在地上。这是为什么呢?钱学森决定弄个水落石出。他开始找来很多的废纸,然后一张张的折成飞机,抛向空中看它们的轨迹,观察哪一种比较好。结果再玩这个游戏时,大家都发现,钱学森折的飞机成为最棒的了,孩子们羡慕不已。原来钱学森发现折飞机要选稍硬的纸,再把飞机折的规正,棱角分明,头尖一些,这样就可以减小空气阻力,更好的利用风向,使纸飞机飞起来顺畅无比。小小的年纪,钱学森就已经懂得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显露出非凡的天资和智慧。

钱学森小学毕业升入北京师范附属中学。北师大附中校风纯正,师资力量雄厚,民主、自由、开阔的学习环境,真可谓是一片得天独厚的培养人才的沃土。1929年钱学森中学毕业,为复兴祖国他决定学习工科,并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在交大,钱学森遇到两位倡导把严密的科学理论与工程实际结合起来的恩师,一位是工程热力学教授陈石英,一位是电机工程教授钟兆琳。这对他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1930年暑假期间,钱学森因病休学一年。正是在这一年里,钱学森接触到了学校中学不到的很多东西。因为在家养病,为了打发时间,他就常买一些书来读。其中有一本有关艺术的书,是一位匈牙利社会科学家用唯物史观的论点写的。在这之前,他从未想到对艺术可以进行科学分析,所以对这一理论发生了莫大的兴趣。接着他读了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布哈林的唯物论等书,又看了一些西洋哲学史,也看了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这些书给了他巨大的震惊和灵魂的洗礼。

钱学森1934年从上海交通大学顺利毕业,并考入清华大学公费留学,学习飞机设计专业。他想暂时离开祖国到美国去学习先进的技术,他日回国振兴国防,为国效力。当时他的两位导师,一位是我国早年航空工程师王助,一位是清华着名教授王士倬。依照当时清华关于留美学生的规定,钱学森在1934年-1935年到杭州览桥飞机厂实习,后又到南京、南昌空军飞机修理厂见习,最后到北京清华。

钱学森于1935年8月从上海坐美国邮船公司的船离开祖国,开始了留学生涯。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钱学森的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比美国学生和其他国家的学生都好,作为中国人,他代表着自己的祖国,因此感到无比的自豪。但是学工程一定要到工厂去,而在当时中国还比较贫穷落后,美国航空工厂并不欢迎中国人。在这种情况下,一年后他不得不开始转向航空工程理论,即应用力学的学习,师从当时在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简称加州理工学院)的力学大师冯·卡门教授。

1936年10月,钱学森转学到加州理工学院,开始了与冯·卡门教授先是师生后是亲密合作者的难忘生活。冯·卡门教授是美国着名的力学家、航空工程师,当他第一次见到钱学森时,对这个个子不高,穿着朴素的中国学生并没注意。但是当钱学森异常准确、清晰地回答出他提出的所有问题时,冯·卡门不禁震惊了。钱学森给这位着名的大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冯·卡门教授开始教钱学森从工程实践提取理论研究对象的原则,也教他如何把理论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去。冯·卡门每周主持一次研究讨论会和一次学术研讨会,这些学术活动给钱学森提供了锻炼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机会。

在钱学森到加州理工学院的第二年,他认识了热心研究火箭技术的马林纳,共同的兴趣使两位青年很快结为好友。1939年6月,钱学森完成了《高速气动力学问题的研究》等四篇出色的博士论文,取得了航空和数学的博士学位后,任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的助理研究员,一直到1944年。在这一段时间内,钱学森从事薄壳体稳定性的研究,1940年完成了研究课题,并撰写了论文。此后钱学森成为冯·卡门的助手,帮助他指导研究生的论文。1940年,由于王助的推荐,钱学森成为我国四川成都航空研究所的通讯研究员,并写了一篇题为《高速气流突变之测定》的专论(刊登在该所报告第二号)。1942年,钱学森的研究工作已有了成绩,并教了些学生。1942年,美国军方委托加州理工学院举办喷气技术训练班,钱学森是教员之一,与陆海空三军技术人员有了接触。后来美军从事火箭导弹的军官中,有不少是他当时的学生。

到了1944年,钱学森开始负责美国研究的远程火箭的理论组,进行弹道分析、燃烧室热传导、燃烧理论研究等工作。同时钱学森还当了航空喷气公司的技术顾问。不久加州理工学院提升钱学森为讲师。冯·卡门对他很是欣赏,1945年提名钱学森为科学咨询团团员,使他有机会随科学咨询团去欧洲,考察英、德、法等国的航空研究。此时他已经被提升为加州理工学院的副教授,并取得了近代力学和喷气推进等科学研究方面的宝贵经验,成为优秀的科学家。

1946年,钱学森和老师冯·卡门教授因故先后离开加州理工学院,钱学森到麻省理工学院任副教授,教授空气动力学专业知识。次年,三十七岁的钱学森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正教授之一。同年9月,钱学森回国探亲,和着名的军事理论家蒋百里的三女儿蒋英完婚。后来,钱学森要求退出美国空军科学咨询团,辞去美国海军炮火研究所顾问等职务,准备回国效命。但是因为美国的重重阻拦,迟迟未能如愿。1949年5月,钱学森先后收到了美国芝加哥大学金属研究所副教授研究员、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美中区负责人葛庭燧和中共党员、当时在香港大学任教的曹日昌的来信,他们向钱学森转达了祖国召唤他返国服务、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建设的殷殷深情。钱学森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回国,实现他多年的夙愿。

经过努力,钱学森和钱伟长合作筹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1956年1月研究所正式成立,并由他担任所长直到70年代后期。同年2月,钱学森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就我国火箭、导弹事业的组织方案、发展计划和具体措施发表了科学的见解。《意见书》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不久,钱学森受命负责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新中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由此开始了艰难的征程。在他的积极倡议下,中国应用与理论力学学会于1957年正式成立,钱学森任理事长。同年,钱学森所着《工程控制论》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并被补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9月,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成立大会推举钱学森为第一届IFAC理事会常务理事。1958年,钱学森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主任,讲授星际航行概论和物理力学。1959年,钱学森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1年,在中国自动化学会成立大会上,全体代表一致推举钱学森为首任理事长。

钱学森在酒泉发射场的工作期间和普通科技人员一样,睡帐篷、吃粗粮,夜以继日的组织导弹试验的测试、计算、分析、研究工作。在前苏联突然撤走全部专家的困难条件下,他毅然带领着中国科学家们攻克了一道道难关。1960年11月5日,我国第一枚导弹飞行试验在祖国的地平线上成功飞起,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1964年6月29日,我国第一个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进行飞行试验获得成功。1965年1月8日,钱学森正式向国家提出报告,建议早日制订我国人造卫星的研究计划并列入国家任务,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遨游太空,向全世界宣告新中国迎来了航天时代的黎明。

1966年10月,钱学森又参与组织了我国第一枚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飞行爆炸试验。当核弹头在预定地点上空成功实现了核爆炸,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又一次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这次史无前例的试验标志着中国开始有了用于自卫的导弹核武器,此举震惊了世界。

钱学森作为中国军事高科技的奠基人之一。他不仅为“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也对我国军事科学研究提出了高层次的重要思想和观点,并直接倡导了军事系统工程和军事运筹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钱学森就深刻地阐述了“战争是一门科学”的思想。他指出:“我们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战争的规律,研究战争这一门科学,这就形成了现代军事科学。”经过潜心研究,钱学森在1998年的一次书面发言中,对军事科学体系作了完整的论述。钱学森在晚年还特别强调了军事科学要开展跨学科研究的问题,并指出: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各学科相互交叉、相互作用、相互借鉴。

钱学森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中国航天之父”。他把科学理论和火热的改造客观世界的革命精神结合起来了,以十分积极的态度来促进科技界的新陈代谢。他不仅在应用力学、工程控制论、航天科技和系统科学领域做出世界一流的工作,而且不断扩大视野,在众多学科中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思路和观点。他的科学观、哲学思想和人格魅力,向世人展示了一位集智慧与成功于一体的非凡风采。钱学森共发表专着7部,论文300余篇。主要表现在应用力学、物理力学、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系统科学、系统思维、科学技术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人体科学等方面均对我国的发展与强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