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书法绘画(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16136800000036

第36章 赵佶

在中国历史上,热心书画的皇帝比比皆是,最负盛名的皇帝书法家,当算宋徽宗赵佶。

赵佶(1082~1135年),宋神宗第十一子,初封端王,十九岁即位为徽宗,在位二十五年。宋徽宗赵佶是个多才多艺的风流皇帝,在治国安邦之道上却毫无作为。他怠于国政、一穷奢极欲,任用蔡京、童贯等奸谀之人主持朝政,导致国力凋敝、民不聊生,边关屡屡报警,直至金兵南下、国破身掳、沦为阶下囚,最后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

宋徽宗赵佶在艺术上却很有造诣。他工诗、能文,年轻时才华出众。十六七岁时便“声誉遍布人间”。他的艺术天赋在书画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在绘画上他擅山水、人物、花鸟、墨竹,精工细妍、刻画入微,堪称为一代大家。

在位期间,宋徽宗赵佶十分重视金石书画艺术的研究和推广。他积极收集、整理、鉴定字画,将天下法书名画收存御府,诏命百官将历代书画汇编成《宣和书潜》《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

等。他亲自实践和倡导,大兴书学、画学,网罗天下书画家,扩立翰林图书馆,设置书院、画院。两宋的宫廷画院,在宋徽宗统治的时期达到鼎盛,规模宏大,名家如云,创作了不少精美绝伦的作品。

宋徽宗赵佶书法擅长楷、行、草。行书不属上乘,楷书与草书的成就很高。他信奉“书贵瘦硬”

的古训,嫌“肥”爱“瘦”。他学薛稷、薛曜、黄庭坚,取的都是瘦硬的一路,自称为“瘦金体”。这个命名很别致,可以由此联想作晶的形态。薛稷、薛曜是唐初的着名书法家,以瘦劲书风独树一帜、名扬书坛,宋徽宗取其瘦劲之长,加以新的陶冶提炼,大量减去丰筋,突出纤细的线条,减到不能再减的地步,瘦劲已极,纤细如发,如他的《楷书千字文》。宋代岳珂评价赵佶楷书:“金缕之妙,细比毫发,殆与神工鬼能,较奇逞并于毫发间。”宋徽宗的楷书作品,整体如同晚秋山野中的萧疏山林,繁叶落尽,惟见枝条,给人以清新、空旷的感觉。赵佶常用这种字题句、签名,秀劲鲍线条和工丽的画面,交融起来颇为相得益彰。

瘦金体的点画线条之所以能写到如此纤细坚挺,与使用的毛笔有很大关系。宋代宫中多用硬毫,且不乏精良之笔,赵佶擅长工笔画,习惯使用弹力强的毛笔。因此“瘦金体”线条如张弓之弦,其形曲折,而其势以迅捷着称。

赵佶“瘦金全”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宋代书坛流行“尚意”书风,这种审美意识主宰这一时期的艺术创作。着名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敢于突破古法,追求意趣的创新意识给宋徽宗一定的影响。作为帝王之尊,在艺术领域里无所遮拦,尽可以随心所欲地创新,但是宋徽宗赵佶却不受苏、黄、米三家风格的干扰,极其自信地出入初唐诸贤艺苑,独辟蹊径,自成格调。我们可以看出这位风流皇帝有很高的天分和强烈的创新意识。清代王文治在《论书》中评道:“不徒素练画秋鹰,笔态冲融似永兴。善谏工书俱第一,宣和天子太多能。”可以说,艺术的多能和治国的无能在赵佶身上是这样天壤之别地表现出来。

传世的赵佶草书《千字文》是一件异常珍贵的艺术品,它向世人展示了这位皇帝创造的另一个艺术世界。这件大草作品线条流畅而圆润,千变万态,龙蛇蜿蜒,既惊心动魄、令人应接不暇,又没有丝毫的火气。在用笔上,灵巧多变,心手双畅,任意挥洒,点画富有强烈的弹性,具有音乐的旋律美,使人感受到纸墨的精妙。全卷三丈多长,毫无倦笔。宋徽宗赵佶的艺术才情和修养令人叹服。

宋徽宗赵佶的传世佳作还有《御书临写兰亭序绢本》《欲借风霜二诗帖》《掠水燕翎诗纨扇》《恭事方丘勃》《夏日诗帖》《欧阳询张翰帖跋》及一些题画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