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书法绘画(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16136800000046

第46章 董其昌

明代末年,书坛四大家崛起,他们分别是董其昌、邢侗、张瑞图、米万钟。由于皇帝对董其昌书法的偏爱,“海内风靡(董字)而三家之名遂掩”。

董其昌(1555~1636年),号香光居士,上海松江人。举进士后曾任太常少卿、侍读学士等职。

少年的董其昌对于书法并不热心,十七岁那年,他与乡人赴府里考试,由于答卷书法难以入目,判卷先生眉头一皱,大笔一挥,判卷为“二等”。这个成绩对董其昌如当头一棒,年轻气盛的他为洗去耻辱而入书道,开始了漫长的笔墨生涯。

明代社会前二百七十多年,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好几位皇帝皆擅长书法,朝野学书风气兴盛。

在董其昌之前,明初已有着名的“宋三家”“沈二家”。中期有王宠、“吴中四才子”等。董其昌开始涉足书法领域时,他的前面已矗立起一座座艺术高峰。董其昌争强好胜、雄心勃勃,把祝允明、文征明和元代赵孟兆页作为自己超越的对象。

师法“颜体”,是董其昌学习书法的第一阶段。在学习和比较中,他又发现唐初虞世南书法笔致圆融、典雅平和,更合自己的胃口,便转向师法“虞书”,由于董其昌颖悟过人、孜孜不倦,艺术水平大有提高。

师法晋人是董其昌书艺发展的重要阶段。他对王羲之的《兰亭序》《黄庭经》,钟繇的《宣示表》《丙舍帖》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异常刻苦。他临摹“二王”作品几可乱真,由此声名鹊起。对于晋代以后的书法家,董其昌十分钦佩其中的三位,即唐代李邕、五代杨凝式、宋代米芾。从董其昌的传世作品来看,得益于这三家最多。师李邕得其沉静,师杨凝式得其萧散,师米芾得其天真。广泛的涉猎使董书风格更加清朗洒脱,令人观后有“清风出袖,明月入怀”之感,一派悦人的简远意境。

综观董其昌的书法,可用“清淡”二字概括之,他曾有一“少而工,老而淡,淡胜工”的体会,把书法风格的“清淡”作为美的极致。清淡来源于墨色,董其昌采用淡墨进行艺术创作,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创作方式。使用淡墨,要看功夫,功夫不到,水分晕漫,骨力为之销蚀,淡墨显得伤神。

因此,许多人只是在通篇浓墨中夹杂一点淡墨,但在董其昌的作品中,不少是通篇淡墨,尽管淡如清烟,恍如白色,作品依然精神弥足。

董其昌以超越赵孟兆页为最终目标并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他是否完成了这种超越呢?在他晚年曾有一段发自肺腑的坦诚之言:“余年十八学晋人书,得其形模,便目无吴兴,今老矣,始知吴兴书法之妙。每见寂寥短卷,终日爱玩。”时隔不久,董其昌便离开了人世。

董其昌的书法风靡清代,“康熙之世,专仿香光”,学之者十分踊跃。董其昌不仅书法着名,而且工于绘画、精于鉴赏。在中国书画史上,书画皆臻妙境的大家不是很多,而董其昌是很突出的一位。

董其昌着有《容台集》《画禅室随笔》《画旨》《画眼》等,流传墨迹有《唐人诗卷》《试墨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