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书法绘画(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16136800000068

第68章 彩陶画

在距今六千年左右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原始人类大多开始过定居生活。陶器的发明与使用,既是定居生活的产物,又帮助人们巩固这种定居生活,陶器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用品。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陶器,发现于河南新郑裴李岗原始文化遗址,距今约八千年,但这时的陶器均素面无饰,火候低,质地比较粗糙。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善,审美意识的进步,制造陶器不再满足于实用,审美的要求不断得到强化,彩陶逐渐成为主流。在陶器上用线条和色彩表现人们感兴趣的事物,甚至描写人类自身,寄托理想,祈求神灵保佑等等,是人类原始艺术的巨大进步。西安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上面画的由五条鱼和一个光头人面组成的形象,今人难以说明它的具体含义,我们无法知道六千年前的西安半坡人何以会对鱼产生如此浓厚的兴趣。不过,人们透过这些神秘的形象,可以看到当时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和艺术表现能力。被图案化了的鱼形,基本神态犹存,线条劲挺有力,人物神态安详:经过神圣装饰的彩陶盆,肯定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日用品,可能是用于祭祀的祭器,或是用于部落酋长死后的殉葬品。肯定具有特殊的含义:

西安半坡出土的属于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绘画,除去这件《人面鱼纹彩陶盆》,还有《人面鹿纹盆》《蛙、鱼纹盆》等等。我们对这些纹饰的具体含义,仍觉茫然,多数只能付诸猜测。地处黄河上游的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这件距今四千年的彩陶,描写了三组人穿着有尾饰的服装,联臂踏舞的情景,发辫甩向一边,手拉手,扭动下肢,步履轻盈,载歌载舞。

长江流域出土的彩陶虽不多,但有一些颇具特色,与黄河流域的彩陶的浑厚凝重的风格相比,显得鲜亮轻快,如江苏邳县大墩子原始遗址出土的彩陶钵,由蓝、白、红三色组成莲瓣纹,色彩明快,线条流畅,俨然是另一种风格第一章周春秋战国期的绘画

在距今五千至六千年前,世界各地先后进入奴隶社会。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类,逐渐养成了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审美理想:形成为几大文化圈,这就是地中海希腊文化圈,两河流域埃及、巴比伦文化圈,恒河流域印度文化圈,黄河流域华夏文化圈。社会越发展,彼此间的文化差异就越大:

历史证明,处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人类,各有倾心贯注的文化领域,以奴隶社会而论,希腊在雕刻,埃及在金字塔,中国则在青铜工艺。

中国已有五千年文明史,开始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至大禹时代正式进入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直至公元前5世纪,奴隶制开始解体,经过了一千六百多年,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奴隶制文化。从造型艺术角度来说,在三代最发达、成就最高的是青铜工艺,它倾注了当时人们的最高智慧,成为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青铜器是集工艺、雕刻、书法、绘画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品,作为礼器它又是沟通人权与神权的信物,区别等级名分的标志。夏代绘画实物至今未见,文献记载,夏代是有绘画的。《左传·宣公三年》记载,夏朝用各地进贡来的铜铸成鼎,鼎上有各种形象,使民知神奸,以便人们出入川泽山林时,避开邪恶,平安无事。商代绘画作品已有零星发现,1975年在河南殷墟出土过一块壁画残片,它是在白灰墙皮上,绘出近似对称的图案,由红色的曲线及黑色圆点组合而成,线条比较粗糙,转角处是圆弧状,很可能是作陪衬的花纹。西周的绘画,文献记载周室明堂画有“周公辅成王”的画面,先公祠庙墙壁上画有远古传说开辟以来的山神海灵等各种事物,以及后世的忠臣孝子、烈士贞女,“恶以戒世,善以示后”,表明绘画的社会功能。流传下来的周代作品实物,除岩画外,还有壁画、漆画、铜器画、帛画等。

春秋战国时期的绘画,已具有独立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