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书法绘画(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16136800000071

第71章 神奇瑰丽的帛画

春秋战国时期,肖像画有所发展,这得力于陵堂以画像代“尸”的发端和流行。在原始时代,人死后,亲人守在尸旁,以示哀悼,或埋在住处附近,幻想他(她)仍生活在自己身边。后来逐渐改变,人死后及时埋尸,以入土为安,但以活着的亲人(多是臣下或晚辈)扮成死者生前模样,接受亲友的跪拜,这就是“尸”。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尸”制逐渐被木牌位(称为神主,上写死者姓名)和画像所取代。这就是泥木俑和帛画的由来。在湖北江陵和湖南长沙发掘的战国楚墓中已发现四幅帛画,其中两幅画的是墓主人的肖像。按照当时的风俗,墓主尸体在家停放期间,帛画是挂在灵堂接受亲友跪拜的,出殡时由执事用竿挑起走在灵柩前,引死者魂归冥间。灵柩入圹后,将帛画覆盖在棺盖上,称之为“铭旌”。到目前为止,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帛画虽不多,但它代表了当时肖像画的最高水平,表明中国画的基本形态,如以线造型、富有装饰性等,已基本具备。

《人物龙凤图》,1949年出土于长沙陈家大山一号楚墓。以毛笔画于丝织的帛上,平涂施色。帛画高二十八厘米、宽二十厘米。表现的是龙风导引墓主人的灵魂升天的情景。该画描绘了四个形象,画面右下方绘一侧身而立的中年妇女,发髻盘于脑后,双手合掌,身着风纹宽袖细腰长袍。此形象应为墓主人。墓主人头上前方有一龙一风做飞腾之势,身姿矫健。画面右角即墓主人脚下有月牙状物,联系帛画的招魂性质,应为“招魂之舟”。这幅帛画在构图上主次分明,形象刻画准确生动,惟线描略嫌板滞。

《人物御龙图》,1973年出土于长沙子弹库一号楚墓。用毛笔画于丝织的帛上,平涂施色。高三十七点五厘米、宽二十八厘米。表现的是龙导引墓主人的灵魂升天的情景。此画描绘了五千形象,画面中心描绘一侧身挺立执缰的中年男子,束发高冠,结系于颌下,身穿长袍,衣裙飘拂遮蔽双足。腰佩长剑。此形象应为墓主人。墓主人身下有一条呈船形的龙,龙首高昂,龙尾上翘,龙身平伏供墓主人伫立。画面右方即墓主人身后有一只引颈长鸣的仙鹤,仙鹤是吉祥长寿的象征。画面左下角即龙首正下方,一尾鲤鱼在向前游动。墓主人头顶上方有一巨形华盖。墓主人紧拉缰绳,驾驭巨龙升腾,下有祥云承托。此画的线描技巧更为成熟,行笔流畅,线条富有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