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四大发明古代科技(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16136900000025

第25章 举世闻名的桥

中国是文明古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万水千山给中华大地平添了迷人的姿色,但也阻碍了人们之间的交通往来。为了变天堑为通途,历代的劳动人民建造了无数桥梁,它们横跨于江河之上,飞架于峡谷之间,或如“长虹饮涧”,或似“彩练行空”,凌越山川,仪态万千,不仅便利于交通,而且装点了河山,和大自然的秀丽景色融为一体,成为骚人墨客着力描写的对象。

最早的桥梁应是自然形成于山间峡谷中的石拱、石梁或倒在溪流上的树木枝干等。先民们曾借以涉水过河,跨山越谷。这种自然形成的桥,今天还可以看到,被称为“天生桥”“天仙桥”,或“仙人桥”。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天然桥的启示下,历代的能工巧匠战胜“狂飙怒号”的风、“浊浪滔天”的水、“难于上青天”的山,建造了无数桥梁。这些桥梁造型之丰富奇特,工艺之精湛细密,堪称世界一流。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睿智。从结构上讲,主要有梁式、拱式、绳索式、漂浮式、跳跃式等。在工艺上又分许多种类:有用鹅卵石、石墩等分立水中的踏步桥(也称堤梁桥、跳墩等);有用独木单跨的独木桥;有用砖石发券起拱的单拱桥、联拱桥;有在拱上加拱的敞肩拱桥、重拱桥;有用单索溜滑的溜索桥;有用多条绳索组合的竹索桥、铁索桥、藤网桥;有用多条船只、浮桶、皮囊等相连组成的浮桥;还有在高层建筑之间、悬崖峭壁之上架设的复道飞廊、凌空栈道,以及在梁桥、拱桥之上修建长廊、殿阁、亭榭的廊屋桥、亭桥和索桥。下面以浮桥、梁式桥、索桥为主,附带其他独特的桥,谈谈我国先民们在桥梁建筑工程技术方面的聪明才智和伟大的创造力。

中国记载较早的人工桥是浮桥。公元前1134年,周文王姬昌为了娶亲,在渭水上“造舟为梁”,用船架设了一座浮桥。其后,浮桥的建造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鲁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秦景公的母弟后于鍼,担心被景公杀害,便驱车千里逃往晋国,在途中“造舟于河”。秦昭襄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秦国对晋国作战时,也在蒲州(今山西风陵渡一带)附近的黄河上“初作河桥”,后来被称之为潘津浮桥。此后,长江、黄河千年来都架设过多座大浮桥。浮桥速建速拆,可以作临时性或军事性桥梁,或者作为活动桥用。它还可以作为永久性大桥的前身,为日后建造永久性的桥梁提供借鉴。

随之产生的是梁式桥。梁式桥中,木梁桥率先问世。公元前320年苏秦对燕王讲过这样一件事:有一个叫尾生的人,与一个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女子没有来,尾生为了表示没失约,就抱着梁柱而死。据说,尾生抱柱而死的桥叫蓝桥,在陕西省蓝田县东南五十里的蓝峪水上。

这个故事说明最迟在战国时期,横跨于河或谷的桥梁已经在黄河流域出现了。

秦汉时代,桥工们继承和发扬了先辈巧匠的宝贵经验,将建桥技术提高到了新的水平。秦始皇作的渭桥“广六丈,南北三百八十步,六十八间、七百五十柱,一百二十二梁”,堪称此时的代表作。这是一座多跨木梁桥,每跨端点连接处各由四根木柱组成的排架式桩木承受。

由于木梁桥的材料强度不够,耐久性欠佳,于是石梁桥便应运而生。在诸多石梁桥中,素负盛名的有西安灞桥、泉州洛阳桥、安平桥,它们在石梁桥的王国中,风采各异,熠熠生辉。

灞桥位于西安东二十里,因横跨灞河而得名;始建于汉朝,历经沧桑,屡建屡毁,屡毁屡建,以致清代流传一种说法“六十年一成毁”。据《西安府志》记载,元朝至正年间的灞桥共十五拱,长八十余步,阔二十四尺(八米),中分三轨,旁翼两栏,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每年春天,飞絮如雪,人称“灞柳风雪”,是西安十二景和关中八景之一。人们送往迎来,至此留步。早在汉代就有折柳赠别、吟诗作赋的习俗。离别依依,黯然神伤,灞桥又被人称为“销魂桥”。唐代王维的名作“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渲染了人们的“灞陵伤别”之情。

洛阳桥位于泉州洛阳江入海口上,是我国古代第一座跨海的大石桥。又称万安桥,始建于宋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竣工于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这座桥是当时泉州一个名叫宋襄的太守领导修建的。此桥全长八百三十四米,宽约七米,有四十六座桥墩,四十七个桥孔。桥身全用长条石梁建成,桥基则采用抛石入水,堆积成水下石堤,然后在堤上建造桥墩,并在桥墩处水下石堤上“繁殖蛎房”来胶固石块。

洛阳桥建成后,便利了当地居民,同时为我国石桥建筑提供了许多经验。洛阳桥利用生物加固桥基的妙法,不仅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创举,而且它的新型桥基——在江底下沿着桥梁中线满抛大石块,也是现代桥梁建筑“筏形基础”的先驱。另外,当年桥工将石梁放在木排上,然后随着海潮涨落安装桥墩的做法,也为近代浮运施工法开创了先例,揭开了中国桥梁史上新的一页。

在此后短短的一百五十年中,泉州地区出现了一个造桥的热潮,有“石桥甲天下”之称。这时造桥的一个特点便是越造越长。其中以“天下无桥长此桥”闻名的安平桥最为典型。它横越在晋江县的安海镇和南安县的水头镇之间的海面上,长达二点五公里,超过洛阳桥四倍以上。这座桥不仅建造工程大,而且建桥技术高超。它设置桥墩三百六十多个,式样各异。根据水流的不同情况,每个桥墩之间的距离也不完全相同,保证了水流畅通,有利于泄洪。

东汉时,石拱桥的问世,标志着我国的建桥技术发展到了相当高的程度。拱桥是由桥的桥身在跨越河道时呈弯曲弓背向上的拱形而得名。从建筑构形以及力学的角度看,拱桥明显先进于梁桥。尤其是在那个建桥主要原料为石料而没有现代建桥设备以及钢筋混凝土的时代,就更体现出它的优越性。河北省赵县安济桥、北京广安门外卢沟桥和苏州城南玳玳河上的宝带桥,是我国久负盛名的古式拱桥。它们风格各异,壮丽宏伟,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拱桥的结构科学和建造技术,是公认的石拱桥的典范。

安济桥,俗称赵州桥。建于隋开皇中期(公元591年~599年),跨越在河北赵州(今赵县)洨河上,是目前知道的世界上用石头建造的第一座单孔石拱桥。它以首创的敞肩拱结构形式,精美的建筑艺术与施工技艺等杰出成就,在中外桥梁史上赢得举世瞩目的地位。此桥跨径三十七点零二米,拱圈矢高七点二三米,桥身连同南北桥墩共长五十点八二米,远远望去,犹如一弯新月出于水面。赵州桥“坦平箭直千人过,驿使驰驱万国通”,为历代南北交通要冲,经受了十二次大地震的摇撼,仍岿然不动,“奇巧固护,甲于天下。”这与它“两崖嵌四穴,盖以杀怒水荡突”有很大关系。赵州桥是设计的科学性与造型的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典型。它被人昵称作世界古代桥梁的奇迹,被古今中外的人们誉之为世界桥梁建筑的杰作,又被人称为“天下之雄胜”,都是当之无愧的。

卢沟桥坐落于北京西南郊的永定河上,建于12世纪的金代。它全长两百六十六点五米,共有十一个孔,在各孔关系上采用了“连续桥”的结构,相邻的两孔都有一个共同的拱脚,使各拱结成一个整体。在中国现存的古桥中,卢沟桥得天独厚,知名度很高。世界着名的旅行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曾赋予卢沟桥“汉人的美丽石桥”之美名,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

卢沟桥之所以闻名中外,原因很多:得之于地利,北京是有名的古都,卢沟桥又地处首都的咽喉;得之于工艺,卢沟桥的承载重和千姿百态的石狮子堪称古桥之冠;更得之于人文,卢沟桥是有名的古战场,曾经演出过一幕幕悲壮雄武的史剧,正是在这里揭开了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序幕。那万世如一的卢桥晓月,又映照了古往今来许多游子旅人的悲欢离合。“河声流月漏声残,咫尺西山雾里看;远树依稀云影淡,疏星寥落曙光寒。”自有其朦胧迷离之美。虽然经过了悠悠岁月,这座古桥因为它“石工鳞砌,锢以铁打,坚固莫比”,迄今仍安然无恙,以“卧虹千尺”“苍龙北峙飞云低”的雄姿横跨于永定河上。

宝带桥又名小长桥,全长三百一十七米,有五十三个孔。其桥身之长,孔数之多,在中外建桥史上是罕见的。它始建于唐代,宋、明、清又屡次重修。从桥型结构看,它属联拱桥,相邻两拱脚同立在一墩上,却各自独立,彼此又分又连,使全桥仍结为一个整体。为了行船方便,中间三孔的拱造得特别高大。这种别开生面的造型,既合乎经济原则,又使桥型变化多姿,另外,宝带桥的拱圈用带榫头和卯眼的石块拼接,当拱桥发生温度变化,基础沉陷或承受不对称的荷载时,各条拱石之间的榫头,就可以在榫眼里做微小的活动,自动对拱圈的形状做小小调整,从而使拱圈的受力有所改善。宝带桥的这些建筑技术,充分表明了我国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

除石拱桥外,我国还建造出结构独特的木拱桥——虹桥。虹桥又称“虹梁”“飞桥”和“飞梁”。虹桥首创于北宋的青州(今山东益都市),普建于汴梁漕运的汴河上。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清晰地绘出了当年汴京虹桥的英姿。虹桥最有价值的创新在于它的主拱结构是由木梁交叠而成的“叠梁拱”。这在中外桥梁史上是没有先例的。这种新型结构称为“虹梁结构”,其整体造型轻盈,犹如长虹飞越河上,构造比较简单,装拆都很迅速便捷。这种长跨木桥建筑是桥梁建筑中的杰作,在世界桥梁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

在桥的家族中,还有一种索桥,又称吊桥、悬索桥,古书上称为絙桥、笮桥。常建于悬崖峪谷,急流险滩等难以修筑桥墩,采用舟渡的地方。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用“魔索临千仞,梯山蹑半空”勾画出索桥的雄姿,又用一首《度笮》七绝生动勾勒出一幅过桥时的惊险场面:“翩翩翻翻笮受风,行人疾走缘虚空。四观目弦浪花上,小跌身裹蛟龙中。”

索桥最初是用竹索或藤索搭造,后才渐趋改用铁索。现在竹索桥的代表,当推四川灌县境内横跨岷江的珠浦桥。它采用碗口粗的竹绳十根并列作桥身,上铺木板作桥面,左右侧各系三根竹绳作扶栏。至于铁索桥的产生,大概在中唐时期。据《旧唐书》和《新唐书》记载,南召牟寻联合唐将韦皋大败吐番兵时(779年),曾弄断金沙江的铁桥,溺死数以万计的番兵,俘获五个番王。我国现存较大的铁索桥,是四川境内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它净跨一百米,净宽二点八米,桥面距枯水位十四点五米,由十三根铁索组成。该桥始建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翌年告竣。当时分别在桥东和桥西铸造铁牛一头和铁蜈蚣一条,人们希望它能镇住“水妖”,让桥悠久长存。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突破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保证了战略转移的实现。

为了解决桥上陆运和桥下大型船只通航的矛盾,古人还发明了一种可开可合的桥。广州潮州的广济桥就属此类桥。它又名湖子桥,建于唐代,长达五百一十八米,是闽、赣、粤三省的交通要道。它两端是固定的石桥基,中段是活动的浮桥。船只过桥的时候,浮桥就移开让出水道。

这既适应航运需要,又避免了筑墩工程,可谓“两全其美”。

此外,在我国许多风景名胜区,还有一些各具匠心的独特的桥梁建筑。如:山西太原市西南郊的晋祠内有一座十字形的石桥,浙江绍兴有一座“八字桥”,河南新乡有“一线桥”。杭州西湖的九曲桥,苏州拙政园中的五曲桥,上海豫园的九曲桥、厦门鼓浪屿的四十四曲桥则以曲折迂回见长。另外,广西三江林溪河上的程阳桥、江苏扬州瘦西湖上的五亭桥、北京颐和园的玉带桥也都分别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这些架设在青山碧水之间的特殊桥梁,或雄伟壮观,或娇小玲珑,或富丽堂皇,或清幽雅致,给风景区增添了美感。

中国文明悠久,河流纵横,桥的数量之多,名列世界前茅。特别是江南鱼米之乡,古桥千姿百态,构成当地自然人文景观的一大特色。如苏州有“一出门来两座桥”的谚语。唐代白居易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的诗句。这些桥或以存世久远为人仰慕,或以技术高超着称于世,或以造型精巧为后代惊叹。它们如一条条纽带,把无数天堑变为坦途,联结着不同地区政治、经济的往来,沟通了人们之间文化和情感的交通,大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漫长的岁月中,桥饱经自然沧桑,也刻画了历史的兴亡与人事的变迁,它们是中国文化,也是全人类文化史中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