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四大发明古代科技(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16136900000003

第3章 司南的诞生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认识了磁石的性质并最早利用它制成指示方向的仪器。古人在开采铁矿的过程中,会遇到天然磁铁。古人把天然磁铁叫做磁石,它的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铁。古书中最早记载磁石的是《管子·地数》篇,它说:“上有慈石者其下有铜金。”这里的“慈石”原意是指这种石头能像慈母一样吸引和爱护她的子女,也就是说它有吸引铁的性质。《吕氏春秋》中高诱曾注释道:

“石,铁之母也。以有慈石,故能引其子;石之不慈者,亦不能引也。”意思是说,铁矿石中会有铁,因为只有像慈母一样的矿石,才能吸引铁。如果矿石没有慈母一样的吸引力,就不能吸引铁。《山海经》中有更明确的记载:“慈石取铁,如慈母之招之。”显然,这种“慈石”正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磁石”。古人甚至传说秦始皇建造的阿房宫的北门就是用磁石造成的,如果有人携带铁制兵器进宫行刺的话,就会立刻被大门吸住。至于磁石指南的性质是什么时候被中国人所认识的,中国人又在什么时候利用磁石的这种性质,制成了指南针,现在我们还不能确切知道。

在《韩非子》一书中,有关于“司南”的记载,说战国时中国已有以天然磁石制成的磁勺——司南,用来指示方向。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用磁石做成的指南仪器。又据《鬼谷子·谋篇》记载,战国时,郑国有人到远处山中采玉,为了不迷路,就在车子上装有司南,以帮助辨别方向。

“司南”和指南针一样吗?根据东汉时大哲学家王充在他的《论衡·是应篇》中对司南的形状和制法的详细记载,我们知道,“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在这里,“杓”即“勺”,也就是像小勺子一样的形状,而不是通常所说的指南针的针形。

我们祖先亲手用过的司南我们现在当然已很难看到了。可是,我们在地底下曾经发掘到一些类似的东西。中国历史博物馆的王振铎先生就根据这些考古发现和王充的记述,把司南“复原”成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最下面那方形的铜盘叫地盘,上面刻有许多文字,从里面第一圈数起,是甲、乙、丙、丁、庚、辛、壬、癸这八干(八天干),还有三、三等八卦的字样,及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四维(乾、坤、巽、艮),表示二十四个方向,均匀地分布在地盘上,其中用子代表正北方,午代表正南方。地盘中间的圆形构成“天盘”,这里是用来放置“杓”的。“杓”本是古人的一种生活用具。当人们用磁石做成这种勺子时,它就成了能指南的工具了。杓是用天然磁石做成,为保护磁石的磁性,就不能用熔化铸造的方法,也不能剧烈震动。我们的祖先就用琢磨玉器的方法,把天然磁石轻轻地加以琢磨,以致成为勺的形状。这勺子的类似汤匙盛东西的那头放到天盘中间,勺子的长柄就自然指向南方。因为汤匙底部是圆的,放在平滑的铜面天盘上,可以使它很容易地灵活转动,直到勺柄指南。杓和地盘配合使用,就能确定南北方向。

这就是司南,“司”即操作、经营之义,因此“司南”

就能使你任何时候都知道南方在哪里。显然,上述结构的指南仪器制作起来确实相当费劲,指示精度也不准,而且受震动时几乎不能使用,因此不能广泛地应用到车马行驶和船舶上。这就为后世发展真正的指南针留下了广阔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