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龙文化中国玉文化(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16137000000025

第25章 无处不在的龙文化

中国龙文化,上下五千年,源远而流长。龙的形象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脍炙人口的《离骚》中,以热情真挚的语句、丰彤荟蔚的修辞表现了他崇高的人格和强烈的忧国情怀。诗人讲到他因不见容于楚国的群小而欲上天去求贤女、圣妃时,幻想自己也如仙人那样驾起龙车在彩云中遨游:

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何离心之可用兮,吾将远适以自疏。

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软而奔驰,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

(大意为:

为我驾起那矫健的飞龙,乘上玉与象牙装饰的车辆。

心志不一岂能共处,我将自己离去,适彼远方!

我的车队有千辆,排列整齐,队伍威武,隆隆驱驰。

每辆车有八条蜿蜒的神龙牵曳,车上飘动着五彩的云旗。)龙对中国的戏曲艺术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戏曲中,直接以龙为角色、以龙的故事为情节的并不多,仅有《柳毅传书》《张生煮海》和据《西游记》改编的《陈塘关》《绝龙岭》《钓鱼船》等数出。

数不清的民风与民俗及民族节日与龙有关。仅以汉族而言,正月十五元宵节,虽然节日来历与龙无关,但节日的庆祝则非有龙不可。上元夜必舞龙灯,要扎鳌山或草龙,上布灯烛。清人有《龙灯斗》一诗,记元宵夜舞龙灯盛况:“屈曲随人匹练斜,春灯影里动金蛇。烛龙神物传山海,浪说红云露爪牙。”二月初二为龙抬头日,旧俗在这一天要用草灰弯弯曲曲地由门外洒到厨房内,称为“引龙回”;小童在这一天开始入书房读书,称为“占鳌头”;读书人在这一天要理发,以取龙抬头的吉祥之意。五月初五为端午节,这个节日或源于远古的避邪消灾的仪式(因为古人以五月为不祥之月),或源于远古的祭龙仪式,但后来被附会成为纪念投江而死的诗人屈原。称屈原投江后,楚国人非常悲痛,划舟救助不及,只好向江中投祭粽子,以求水中蛟龙不啮食屈原躯体。但也有人称屈原死后,楚人以竹筒贮粉米投入江中祭祀,但多为蛟龙所食,于是改为以粽叶包米,以五色线捆扎,据说龙惧怕这两种物品。这就是粽子和端午系五色丝线的来历。这些说法孰是孰非已不可考,但均与龙有关。端午赛龙舟在我国历史可谓悠久,其起源可能与上古时人们认为神仙乘坐龙舟飞行有关。古代赛龙舟的场面非常壮观,唐代大规模的龙舟赛,要有几十条龙舟参加。唐人张健封的《竞渡歌》描画了竞赛场面的精彩激烈:“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群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掉影瀚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今天的龙舟竞渡不仅成为我国南方水乡端午节必然进行的一项庆祝活动,而且已走向世界,成了海内外龙的传人团结一致、共同振兴中华的一项表征。

在中国少数民族中,云南瑶族在正月初五过龙头节,备祭品祭祀龙王。哈尼族也有类似的节日。贵州侗族在二月初二这一天要接龙,这一天全寨人要杀掉一条牛,每户分一块牛肉,名为“吃龙肉”,吃肉时要唱五龙归位的酒歌,最后要将牛角埋于地下。湘、黔交界地区的苗族在五月初五这一天过龙船节,在清水江赛龙舟,并伴有其它的庆祝活动。云南河口的瑶族有龙母上天节和龙公上天节。

在中国的各个省区的龙文化,都有与龙相关的名胜古迹或山川湖泊,龙与不少行业也有联系,这些行业往往以与龙有关的对联作为行业的标志。这些对联对仗工整、音律和谐、用语精巧,读来妙趣横生。这里仅举几例:

广搜百代遗编,迹追虎观;嘉惠四方来学,价重龙门。

——书店联。

海市云深,蛟人衔宝;蓝田玉暖,龙女量珠。

——珠宝店联。

技擅雕龙,是君子器;功成刻鹄,有高人风。

——竹刻店联。

金匮秘书藏万卷,龙宫禁方有卅篇。

——医家联。

白雪纷纭磨雀麦,黄龙变幻化龙须。

——面食店联。

名山藏麝友,雅座揖龙宾。

——纸墨店联。

九曲夷山采雀舌,一溪活水煮龙团。

——茶叶店联。

中国的龙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是龙的故乡,中国人是龙的传人。

有一首歌唱道:

啊!一个古老的民族描绘着龙的身躯,血泪和汗水蘸满历史的笔。

描不尽龙的神韵,绘不完龙的悲喜,苦难与光荣交织在一起。

啊!五千年,浓浓的中华情,啊!九万里,不灭的腾飞意。

啊!黄河滚滚,发出龙的声息,世世代代的追求深埋在心底,向着太阳奔去!

中国龙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山一样丰厚的宝藏,剔除糟粕,抛弃龙文化中非人民性的东西,继承和发扬龙那种威武奋发、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精神,振兴中华,是每一个龙的传人心头不灭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