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选编(中华上下五千年)
16142000000011

第11章 春秋战国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自镐京东迁洛邑,春秋时期开始。其后,王室衰微,在一百四十多个诸侯国中涌现出一批强国,先后竞夺霸权。齐、晋、楚、秦加上宋,史称五霸。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为战国时期,十余国中越、韩、魏、齐、楚、燕、秦七国战争不断。春秋和战国合称东周。

政治

春秋五霸以齐国为最先。齐桓公(公元前685一前643年在位)任用管仲,国势强大。公元前651年,诸侯盟会于葵丘,齐桓公成为霸主。继为霸主的晋文公(公元前636一前628年在位)继续抗拒楚国北进,主持了践土之盟。此后,秦穆公(公元前659—前621年在位)称霸于西戎;楚庄王(公元前613—前591年在位)则北向窥测周王室,于败晋后称霸中原。公元前546年宋国倡议召集弭兵之会,各国承认晋楚霸权。公元前6世纪下半期,江南吴国崛起,一度进占楚都。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公元前495—前473年在位)开江淮运河北上,会诸侯于黄池,成为霸主。公元前473年,越灭吴。

战国前期,魏国最强,于公元前344年率先称王。接着秦国崛起,蚕食韩、魏、赵国,并向南取蜀,吞并楚国汉中之地,并与燕、齐等国进行了多次战争。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位,筹划攻灭六国。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军陆续灭韩、赵、魏、燕、楚、齐,统一了天下。

社会生产

战国时期,铁器得到广泛使用,牛耕、施肥、水利应用于农业,耕垦的速度和质量大为提高。铁、铜、盐、纺织、陶器、漆器等手工业都相当发达,有官营也有私营。市场商品种类多,金属货币大量使用。城市人口大增,齐都临淄多至七万户。

社会结构变化显著。新的自耕小农成为农业生产主力。手工业者、商人具有独立的身分。宗法贵族开始分化,出现了俸禄制的官僚和各种士。奴隶劳动仍广泛使用,雇佣劳动时有所见。

文化艺术

春秋时期文化学术也有相应变化,出现了许多学术流派。

儒家:孔丘(公元前551—前479年)为儒家创始人。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仁就是爱人,就是克己复礼。他主张为政宽惠而不苛猛。他本着有教无类的精神,把教育向较低社会阶层推广。他的言论被汇集为《论语》一书。战国时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孟轲(约公元前372—前289年)和苟况(约公元前313—前238年)。孟子主张人性善,鼓吹行仁政;荀子主张人性恶,主张人定胜天。

墨家:创始人墨翟(约公元前468—前376年)反对战争,提倡兼爱;反对奢侈,提倡节俭。

道家:老子(约公元前600—前500年)主张天道自然,无为而治。他认为对立因素可以转化,这是朴素的辩证思想。庄周(约公元前369—前286年)对自然和社会的万事万物持相对观点,崇尚自然无为。

法家: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法家认为社会是不断进化的,社会前进有赖于君主权威,而加强君主权威必须法、术、势并重。

文学方面,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的《离骚》,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此外,史学、天文历算和其他科学技术,在春秋战国时也得到了一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