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约公元前2070—约前160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由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的夏部落所建立。大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即历史上所谓的“大禹传子”,宣告了部落联盟“禅让制”的结束和封建世袭制的开始。自此,夏朝父子兄弟传袭,共历十七王,四百余年。
夏代经济以农业为主,使用石蚌、骨、木等工具,偶见铜器。统治者治水以保障农业生产,制历法以定农时。在夏代,渔猎还占有重要经济地位。阶级、国家的出现,王位世袭的确定,刑法和贡赋制的建立,都曾引起守旧势力的反抗,但新制度毕竟取得了胜利。夏末国王桀昏庸残暴,遭到人民反对,被征服部落纷纷叛乱,夏朝被商朝取代。
商(约公元前1600一约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由活动于黄河中下游的商部落所建立。商部落居处屡次迁徙,至盘庚时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因此,商又称“殷”。商朝共传十七世,三十一王,历时约五百年,其中迁殷后至灭亡共历时273年。
商代经济以农业为主。甲骨文中有不少与农业有关的记事,如祈年、祈雨等。阴阳合历的历法也见于甲骨文。主要粮食作物是黍、稷。粮食还用于造酒。主要的农业劳动者是称作“众人”的奴隶,平民也从事农业生产。
商代是青铜器时代,其炼铜制器技术已达相当高度。大器如重至875公斤的司母戊鼎,小器如车马饰物,多兼有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除殷墟外,北方以及长江流域各省也大多有铜器出土。
商朝后期,统治者腐化日甚。帝辛(纣)虽取得对东夷作战的胜利,但最终耗尽国力,被西方的周部落所灭。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是我国继夏商之后的第三个王朝,是中国远古社会的鼎盛时期。周部落兴起干渭水支流漆水一带,姬姓。约公元前11世纪,武王灭商建周,史称西周。西周传十一世十二王,历时约二百余年。
西周农具种类增多,其农具主要还是用石蚌、骨、木做成,也出现了一些青铜农具。农产品种类增加,畜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下降。青铜器制作地点比过去广泛,铜器风格逐渐呈现地域特点。
西周经历了一个稳定发展时期后,逐渐走向衰败。周厉王垄断山泽之利,又压制国人言论,终于引起暴动,出现了“共和行政”。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之始。公元前771年,犬戎攻西周,杀幽王,西周灭亡。
东周(公元前770—前256年),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全国性大分裂时期。它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大时期。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各个诸侯国纷纷兼并其他小国,其中以齐、楚等大国尤甚。战国(公元前475一前221年)是我国继东周列国以来又一个诸侯割据的时代。到了战国时期,中国的局面已发生了变化:其中,诸多中小诸侯国家已被吞并,余下的秦、楚、燕、韩、赵、魏、齐七国成为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家,它们通常被后人称为“战国七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