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我们的生活不能没有植物—人与植物
16142700000025

第25章 旋律悠扬的葫芦丝

你知道葫芦丝吗?每当听见葫芦丝的声音,就会使人感觉置身于多彩的云南,身边围绕着一只只美丽的孔雀,特别美。

葫芦丝,是一种流行在我国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乐器,那里的傣、彝、阿昌、德昂等多个民族都将它作为本民族的乐器。葫芦丝发源地位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在傣、阿昌和布朗等少数民族聚居的云南德宏、临沧等地区相当流行,每当这种乐器响起,大家的思绪都会自然地飞向那片多彩的土地。

如今,音色独特而优美的葫芦丝不仅仅征服了国内的亿万观众,它们悠扬的声音也传播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很多人都陶醉在这美妙的葫芦丝乐声里,喜欢上了这种乐器,并且学习葫芦丝的演奏。

葫芦丝,在傣族语言中叫“筚郎叨”,它的形状像极了一个可爱的葫芦,不过比起闷声的葫芦,葫芦丝的乐声要美妙许多。它的声音来自葫芦丝的独特构造:一个完整的葫芦、三根简单的竹管和三个金属簧片组装起来就是一个葫芦丝。虽然它看似简单,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呢!它的结构是整个葫芦做音箱,葫芦嘴做吹口,常见者以各自装有一片舌簧的3根或者多根长短不一的竹管,并排插入葫芦底部。

不管副管有多少,下端都用塞子堵住,仅仅用主管发音,副管不发音,只起到和声的效果,吹奏起来有一种朦胧、优雅的美感。

在葫芦丝的发源地德宏傣族地区千百年来还流传着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相传在遥远的年代,大盈江畔住着一个名叫朗慕的姑娘,她是一户有钱人家的小姐。江边有个划渡筏为生的穷苦小伙子叫二保。有一天,朗慕乘坐二保的渡筏过江去赶集,两个年轻人一见钟情,短暂的相见后他们约定今后还要相见。

一天,正在江中划船的二保看见水中漂浮着一个葫芦,他将那个葫芦捞起来,打开一看,里面竟然有一封朗慕小姐的来信:由于父亲的家教十分严厉,不能逃出家门与你相见,对歌谈情,你要是心中有我,就在葫芦下面插上竹管,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来到我家围墙外面,吹起我们用葫芦和苦竹合制的筚朗叨,畅述衷肠。

从此以后,二保每到日落西山之后,就到朗慕小姐家的围墙外面吹奏自己制作的葫芦丝,但是朗慕的家人不让二保在那里停留。朗慕被困在深宅大院之中,与心上人不能相见,也听不到恋人的乐声,肝肠寸断,不久便含恨而亡。朗慕小姐死去的消息传到了二保的耳中,让他悲痛万分。怀念爱人心切的二保从此便每天晚上走村串寨,吹奏着心爱的葫芦丝,向乡亲们讲述着他们凄美的爱情故事。

关于葫芦丝,傣族民间还有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一处傣家山寨住着一对恋人。突然有一天山洪暴发,在这危急的关头,这位傣家小伙子急中生智抓起一个巨大的葫芦当做“救生圈”躲过了山洪的冲击,不仅如此,他还勇敢地营救出了他的心上人。他们两个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传到了佛祖那里。佛祖把一个竹管插到金葫芦里,送给了这个痴情的小伙子。他拿起金葫芦,一下子就吹奏出了优美的乐曲。说也奇怪,刚才还是波涛汹涌的山洪马上收敛了威风,风平浪静下来。鲜花竞相开放,孔雀打开了五彩的尾巴,它们都来祝福这对恋人幸福长久。

从此以后,葫芦丝就成为了傣家人代代相传的乐器,成为青年恋人们谈情说爱不可缺少的表达爱意的工具。在傣家,如果哪个小伙子吹不好葫芦丝是没有哪个姑娘愿意结识他的。所以,男青年不光是要成为种田的勤劳能手,还必须善于吹奏葫芦丝。而且,傣族的姑娘们还是鉴定葫芦丝演奏的行家高手,她们能从不同的曲调中间找到自己心上人吹奏的乐声。

现在,葫芦丝除了作为情侣间表达爱意的工具外,在田间劳作的间隙、节庆团圆的时候,人们都会吹奏起葫芦丝,那悠扬的音乐给人们的生活平添了许多的幸福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