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第二次世界大战特殊陆战:喋血尘埃
16142800000006

第6章 创新战术初见成效

徐州的战略地位愈加突出,尤其在杭州、济南等城的相继失陷之后,因此徐州会战意义非凡。

1937年10月12日,李宗仁担任第5战区司令长官,来到徐州。在这里,他每天都会遇到许多人逃离徐州,大街上一片冷清,心里很不是滋味。

为了改变此种境况,李宗仁每天清晨或午后,都要骑马到大街上巡视。同时和颜悦色地同随行人员谈笑风生,丝毫也没有往日那种军人的严肃感。徐州的市民看到司令长官这般闲情逸致,都以为战局稳定,日本军队不会攻打徐州了,纷纷奔走相告,那些逃离徐州的人又回到市区,开店复业。徐州市面逐渐繁荣起来。

其实,李宗仁每次上街巡视,心情都十分沉重。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落后的中国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抵抗?这是李宗仁心中的一个重大疑问。李宗仁分析中日双方的实际情况,号召战区的几十万军队随时做好抗击日军的准备。

李宗仁少年时期就接受了军事方面的教育。在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中,他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还不断总结军事理论。面对日本侵略军的强大攻势,他主张避强击弱,灵活抗击日军。李宗仁在谈论抗日的战略时,提出了一系列扬长避短的论点,其中指出:

“从战略方面看,若日本侵略者实行堂堂正正的阵地战,则彼强我弱。”“吾人必须避我所短,而发挥我之所长,利用我广土民众,山川险阻等条件,作计划的节节抵抗的长期消耗战。”“到敌人被深入到我国广大无边原野时,我则实行坚壁清野。”“发动敌后区域游击战,”使“敌人疲于奔命,顾此失彼,陷于泥潭之中。”

中国第5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上将李宗仁刚到徐州时,第5战区的兵力达10个军20个师,约16万人。但李宗仁深知,这些军队不少是地方杂牌军,部署散乱,难以与日军硬拼。李宗仁抓住日军的弱点,提出了“敌进我退,敌退我打”的作战方针,指挥所属部队去一个一个地夺取胜利。

1938年1月,东路日军第13师团在师团长荻立兵中将的指挥下,沿津浦路北上。为了防范这路日军,第5战区把第11集团军总部从徐州向安徽寿县转移,以便就近指挥作战。1月5日,第11集团军总司令李品仙命令于学忠指挥的第51军沿淮河北岸构筑防御阵地,阻止日军北进,这是一支原东北军的部队;命令第11集团军所属第31军主力在凤阳、红心铺附近占领阵地,形成攻势防御;命令徐源泉指挥的第10军迅速向合肥推进。

1月中旬,当日军第13师团主力得到重武器的增援后,继续北上,主力接近明光一线。李品仙总司令根据李宗仁的作战意图,命令第31军把津浦铁路的正面让开,部队撤到铁路西侧的山区,伺机打击日军。

这一“敌进我退”的举动,使第31军在选择战场和选择作战对象上占据主动,一旦时机成熟,就能给敌以有力打击。如果在兵器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与日军打阵地战,面对面硬拼,看起来勇,却难以打胜仗。1月18日,李品仙指挥第31军给北上日军以沉重打击,就是这一“让”一“撤”创造了有利战机。第31军列一部日军后,奉命西撒,离开明光。

战场情况错综复杂,军队的某些行动,往往能以真乱假,以假乱真。中国军队的“敌进我退”,日军以为是败退,即于1月28日兵三路,对淮河地区发动攻击战。2月3日,东路日军第13师团主先后攻占蚌埠、临淮关。

2月8日,日军第13师团主力分别在蚌埠、临淮关强渡淮河向北岸发起进攻。中国守军第31军奋起反击,歼灭日军500人。

2月9日,日军强渡淮河。当日军向王庄阵地进攻时,中国守第114师的官兵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拼搏,伤亡2000多人。李宗仁分析了战场的全局态势以后,命令第27集团军所属第59和第21集团军所属第7军增援南线。

2月11日,李品仙指挥第31军官兵向被日军占领的上窑地围攻,中国军队的官兵奋不顾身,冲进敌阵,与日军展开肉搏战,歼灭日军100多人。不久,廖磊率领的第21集团军到达合肥、舒城、八斗岭、下塘集一线。中国军队兵力增加。

2月13日,张自忠军长率领第59军到达淮河流域,指挥部队占领了姚集、固镇、蒙城一线阵地。张自忠是山东临清人,1914年投笔从戎,1919年被送到军官教导团深造,先后担任营长、团长、旅长、师长等职务。1933年,张自忠率军参加长城抗战,指挥部队在喜峰口与日军血战,名声大振,是一位有名的抗日将领。2月16日,日军遭到我军攻击后被迫抽调主力6000多人增援考城、上窑、池河等地时,张自忠指挥第59军乘机反攻,把日军驱逐到泥河南岸。

经过一个多月作战,南路日军先后被歼灭2000多人,损失战车百余辆,腹背都受到中国军队的威胁,处于十分不利的局面,没有力量再向北面发展,还担心后路被中国军队切断。在此情况下,日军被迫全部退回淮河南岸,与淮河北岸的中国军队隔河对峙。中国军队的上述战斗,不仅挫伤了日军的进攻锐气,也为组织徐州外围防御争取了时间。

李宗仁满腔爱国热情,在指挥徐州会战中提出的独特作战方法,尽管在南线作战尚未充分体现,也初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