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第二次世界大战著名空战:轰雷狂飚
16143200000018

第18章 希腊告急

当德军还在西线作战、其空军正在进攻英国之时,希特勒的视线已经开始转向东线,盯住东欧和苏联的广大国土和财富了。希特勒认为,消灭布尔什维克主义是法西斯主义称霸欧洲和世界的决定性步骤之一。波兰覆灭、法国投降后,他下令立即制订进攻苏联的秘密军事计划——“巴巴罗萨计划”。1940年12月,他批准了该计划。为了执行“巴巴罗萨计划”,希特勒采取了一系列步骤,扩大法西斯侵略集团,并进一步加强对巴尔干地区的控制,以保障德国侵苏的南翼安全以及粮食、石油和原料的供应;同时可以利用巴尔干半岛的有利地位,突击英国在地中海、近东和北非的战略要地。

1940年11月20日,匈牙利霍尔蒂法西斯政权加入德意日三国同盟,成为希特勒在东南欧的一条走狗。位于巴尔干半岛北部、盛产石油、并同苏联有几百公里边界的罗马尼亚,是希特勒为发动侵苏战争急于要控制的国家。11月23日,在希特勒支持下通过政变建立的安东尼斯库独裁政权加入三国同盟,被拴到法西斯德国的战车上。1941年3月1日保加利亚加入三国同盟,德军30万人开进保加利亚,进逼南斯拉夫边境。

1941年3月25日,当南斯拉夫加入三国同盟时,引起了人民群众强烈反对。27日,亲德政府在一次政变中被推翻。南斯拉夫人民的革命行动和希腊军民对意大利军队的英勇抗击,打乱了法西斯的侵略步伐,希特勒不得不把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推迟,先征服南斯拉夫和希腊。

4月6日,也就是在南斯拉夫与苏联签订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的第二天,德国及其仆从国未经宣战便对南斯拉夫发动了进攻,4月12日贝尔格莱德沦陷。4月18日,南斯拉夫军队投降。

在进攻南斯拉夫的同一天,德军在意军的配合下,从保加利亚向希腊发起进攻。4月9日,德军占领了萨洛尼卡,希腊的精锐部队在东北部被打垮。4月19日,德军进到希腊中部地区,希腊第1集团军已来不及撤退,于23日投降。希腊第2集团军和驻希腊的英联邦军队,一面阻击德军前进,一面有计划地从伯罗奔尼撒半岛等地向南撤退,准备从海上逃往克里特岛和北非。德军为了阻止希军和英联邦军的撤退,决定使用空降兵夺取科林斯大桥,断其后路,以达到围歼之目的。

科林斯城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的东北端,为半岛的交通要冲。它的北面是一条5公里宽的狭长沙质地段,是连接伯罗奔尼撒半岛和希腊大陆的地峡。在这个狭长地段上,有一条24米宽的运河,沟通科林斯湾和萨罗尼克湾。距科林斯城北5公里的横架于运河上的科林斯大桥,成为希腊大陆与伯罗奔尼撒半岛之间的唯一通道,也是希军和英联邦军向伯罗奔尼撒半岛撤退的必经之路。

当德军继续向南推进,进入布拉洛斯和塞尔莫皮莱隘路的时候,由亨利·威尔逊中将率领的英联邦军(由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人组成)已经知道,由于德军已集中兵力,即将包围希腊大陆东、西两侧的港口,拉夫里昂港和拉菲纳港附近的海面是不能再利用多久了,他们唯一的撤退路线就是伯罗奔尼撒半岛南部的纳夫普利昂、卡拉梅和莫内姆伐西亚港口。这就极大地增加了科林斯狭窄地带的重要性。威尔逊下令让澳大利亚军直属炮兵指挥官E·A·李准将负责防守伯罗奔尼撒半岛,直到盟军完成南撤任务时为止。李很清楚,有效阻止德军追击的关键是保住科林斯运河上的桥梁。如果在撤退完成前失掉这座桥,希腊大陆上的盟军部队通往港口的通路就会被切断。为此,他必须努力使这座桥得到严密的守卫。

4月24日下午,李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阿尔戈斯登上指挥车,朝北向着科林斯大桥方向驶去。他通过遍布乱石瓦砾的科林斯城后向大桥走去,在大桥附近看到了一些高射炮隐蔽掩体和两辆属于装甲第4团的坦克。坦克手们告诉他,在桥那边还有两辆坦克。除此以外李还看到,有一部分来自澳大利亚第6野战连的工兵正在桥墩上装置炸药,他们的计划是,等到最后一批英联邦军队撤过桥之后,把桥梁炸毁,堵塞运河航道,以阻止德军追击。

李看到这些情况后,感到非常着急。他认为必须把一支比较强的部队配置在科林斯大桥,如果德军运用装甲力量或空降兵对大桥发起攻击,企图突破运河,这支守桥部队要能够坚守到增援部队到达。这时已近黄昏,澳大利亚第16和第17旅步兵群的卡车,正在通过大桥。李找到过桥部队的指挥官艾伦,告诉他现在这座桥已显得极端重要,请求拨给他1个营的兵力,支援他扼守科林斯大桥。艾伦也认为需要加强大桥的防御,于是命令正在过桥的步兵第6团第2营的两个连退出行军纵队,留守大桥。李将一个连配置在桥北边沿铁路一带,将另一个连配置在科林斯以南约2.5公里的地区。

这样,至4月25日,加上原来的守桥部队,李已在运河地域组建起1个营,他将这个营命名为“地峡部队”,由第19营的戈登少校指挥,主要负责守卫大桥。其兵力部署是:桥北端有两个步兵连和部分工兵及10门高射炮;桥南端有1个步兵连、1个摩托化步兵连及12门高射炮。桥南还驻有装甲第4团司令部,有坦克4辆。守卫大桥的总兵力是4个步兵连及1个坦克团团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