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第二次世界大战著名空战:轰雷狂飚
16143200000034

第34章 进攻路线之争

马里亚纳群岛是西太平洋上的一组岛屿,在东京以南大约1000余海里处。它位于琉球、台湾和菲律宾以东,北望硫磺列岛,南临加罗林群岛,由北向南成弓形延伸,形成一条长约400余海里的绵亘弧线。其中最大的岛屿为关岛、塞班岛、提尼安岛和罗塔岛。

马里亚纳群岛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它正扼中太平洋航道的咽喉,居亚洲与美洲的海上交通要冲,是美军进攻日本本土和远东的必经之路。如果马里亚纳群岛被美军占领,日本本土与东南亚的海上生命线就将被切断,台湾和菲律宾也将处在美军直接打击范围内。更为严重的是,从马里亚纳起飞的美军B-29轰炸机可以将日本本土纳入其轰炸半径。正因为马里亚纳群岛如此至关重要,日军才誉之为“太平洋的防波堤”。

美军对日本的进攻路线有3条,一是北太平洋,一是中太平洋,另一是西南太平洋,把哪里作为主攻方向是美军发动战略进攻最重要的问题。

北太平洋天气严寒,海面上风大浪急,不利于实施大部队作战,而且对日本维持其战争的生命线——与东南亚的海上交通起不了多大作用,无法迅速解决战争。因此,美军自1943年5月收复阿留申群岛后,就未在这个方向采取进一步攻势。

中太平洋或西南太平洋作为主攻方向的争论,在美军上层产生了尖锐的分歧。以麦克阿瑟陆军上将为代表的一方,主张在占领或封锁腊包尔之后,沿新几内亚——菲律宾轴线的西南太平洋发动进攻。他们认为这条进攻路线可以充分利用美军在西南太平洋和南太平洋业已建立的一系列海空基地,始终能够得到岸基航空兵有力支援。而且,这条路线对于进攻目标有着较大的选择余地,能够绕过日军重兵守备的地区,攻击日军防御薄弱之处。

而以尼米兹海军上将为代表的一方,认为这条进攻路线上的主要岛屿面积都比较大,日军部署的兵力也相应较多,所以遭到的抵抗一定较激烈,付出的伤亡也会大一些。而且这条进攻路线的侧翼和后方都暴露在中太平洋地区日军面前,进攻态势并不理想,只能采取步步为营的战略逐步推进,其攻击速度可想而知。相反,从中太平洋发动攻势,可将日军在太平洋上的部署拦腰截断,切断日本本土与东南亚之间的海上交通线,这对于日本而言是致命的。而且中太平洋所要夺取的,大多是相距遥远的一些面积较小的珊瑚礁和岛屿,即便日军在这些岛屿上的防御比较坚固,也会由于面积小而力量单薄、彼此距离远而难以得到增援和补充,容易为美军各个击破。加之这条路线与美军后方基地之间的路程较近,能节省部队与运输船只,从而迅速结束战争。

表面上看是进攻路线之争,实际上却反映出美国陆海军之间的深刻矛盾。因为如果从西南太平洋发起攻击,主要依靠陆军实施地面进攻,海军只不过担任保护海上运输、以海空火力支援地面作战,并掩护陆军近海侧翼的次要任务。而从中太平洋展开进攻,关键是掌握制空权与制海权,海军的航母编队将是绝对的主力。由于所需占领的岛屿面积较小,地面战斗只需要小规模陆军部队,海军才是主角。因此这场争论,双方都分别得到了陆海军头面人物——陆军参谋总长马歇尔上将和海军总司令金上将的鼎力支持。

由于这个问题事关重大,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进行了极其慎重和细致的研究,最后决定采取以中太平洋为主、西南太平洋为辅的双管齐下战略。这样既可避免单线进攻易遭日军集中全力抗击和暴露侧后的危险,又能迷惑日军,使其难以判断美军的主攻方向,分散日军兵力和注意力,为战略进攻的顺利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之所以选择中太平洋为主攻方向,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随着美国军事工业全面转入战时生产,大批航空母舰和登陆舰艇的建成服役,使中太平洋的海军部队拥有了一支以航母为核心的具有极高机动力和极强突击力的舰队,能够确实保证掌握制空权和制海权。

根据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决定,美军先后组织了新乔治亚岛战役、吉尔伯特群岛战役、马绍尔群岛战役,随后的进攻矛头直指马里亚纳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