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伴你成长经典丛书——中国文明奇迹
16159600000013

第13章 云岗石窟

云冈石窟是在相对短时间内(460~525年)雕刻完成的中国佛教石窟艺术第一个繁荣期的最杰出的作品;是南亚、中亚地区和中国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是第一个由皇家主持开凿的石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背景。同时云冈石窟的雕刻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地方特征,对中国后期佛教石窟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概况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分三个时期开凿而成。现存主要洞窟45个、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

云岗石窟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年间(公元460年~465年)开凿,当时文成帝大力恢复佛教,第一件大事就是批准高僧昙曜的请求,在当时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郊外的云岗开凿皇家石窟,前后历时60多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但其余小龛的开凿一直延续到孝明帝正光年间。初唐年间再度开凿,但多为中小型窟龛,后世也曾多次进行个别造像的雕凿和修理,辽时还增建10所佛寺。石窟雕刻的题材内容,基本上是佛像和佛教故事。

云冈石窟的雕刻在我国三大石窟中以造像气魄雄伟、内容丰富多彩著称。其雕刻艺术继承并发展了秦汉雕刻艺术的传统,吸收和融合了佛教艺术的精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来隋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国与亚洲国家友好往来、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云岗石窟中最小的佛像2公分,最大的高达17米,多为神态各异的宗教人物形象。佛像形态端庄,是中原文化传统的表现手法;但其脸部形象多是额宽、鼻高、眼大而唇薄,具有外域佛教文化的某些特征。

大佛像高大雄伟,显示举世独尊,无可对比的气概。其它石像,各按品极一个低似一个,全体服从大佛像。再配上飞天和侏儒,为大佛服役。飞天手执乐器,飞舞天空,表示在大佛庇荫下服役的愉快。

侏儒身形矮小,躯干健壮,雕刻在龛基、座础、梁下、柱顶等处,用力举重物,神情仍甚欢喜,表示为大佛服重役是快乐的事。大佛象征皇帝,其它各级石像是大小群臣,飞天侏儒是各种服役的奴隶和民众。

云岗石窟代表中国5世纪至6世纪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丰富的内容也是研究当时雕刻、绘画、建筑、宗教的珍贵材料。

三个开凿期

早期石窟,即昙曜五窟,它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昙曜五窟”是云岗石窟中开凿最早的。公元460年,根据昙曜的建议,当时共开凿了五个洞窟,雕刻出释迦像五尊,象征着北魏太祖、太宗、世祖、高宗和高祖等五位皇帝,体现了“皇帝即佛”的宗教主题。这五个石窟现在分别被命名为第16、17、18、19、20窟,也称“昙曜五窟”。

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的艺术风格。文成帝去世后,即位的献文帝和孝文帝于公元465~494年间继续在武周山南麓凿洞塑像,形成了云岗石窟建造的第二个时期,也是最盛的时期。这时期开凿的石窟共分五组,即现在的第7、8双窟,第9、10双窟,第1、2双窟、第5、6双窟和第11、12、13窟。

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秀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晚期石窟的开凿时间约为494~525年,集中在石窟群的西部,主要有第21~45窟。

云岗第3窟

第3窟为云冈石窟中规模最大的洞窟。前面断壁高约25米,传为昙曜译经楼。该石窟分前室和后室,前室上部中间凿出一个弥勒窟室,左右凿出一对三层方塔。后室南面西侧雕刻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花冠精细的三尊佛像,本尊坐佛高约10米,两菩萨立像各高6.2米。从这三尊佛像的风格和雕刻手法看,可能是初唐(公元七世纪)时雕刻的。窟前崖壁上端排列着12个高达2米的长方形梁孔,可以证明当年这里曾有一座规模空前的木构建筑,后遭兵燹,致使“灵岩栋宇,扫地无遗”。

云岗第5、6窟

第5、6窟的内容丰富多彩,富丽瑰奇,是云岗艺术的精华。

第5窟位于云冈石窟中部,与第6窟为一组双窟。窟分前室和后室,后室北壁主像为三世佛,即过去、现在、未来佛。中央主尊释迦牟尼坐像为众佛之最,高17米,横宽15.8米,脚长4.65米,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窟的四壁雕满了佛龛、佛像。在南壁上层东西两侧,各雕有高浮雕大象负驮须眉座五层瓦顶出檐佛塔,设计巧妙,雕刻精美,是云冈石窟佛塔雕刻的精品,也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印度佛教艺术相结合的典范。两窟窟前还有五间四层楼阁,现存建筑为清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

第6窟平面为正方形,规模宏伟,装饰眩目,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两层方形塔柱,高约15米。塔柱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释迎多宝对坐像,东面雕弥勒像。塔柱四面大龛两侧和窟东南两三壁以及明窗两侧,雕出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得道的佛传故事浮雕。里面还有宫殿楼阁,仙人飞乐,斗牛鬼怪,珍禽异兽,四时花卉,高山流水等,组成一幅幅奇妙生动的图画,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此窟是云冈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

云岗第9~13窟

云冈石窟第9至第13窟,合称云冈五华洞,这五窟因清代施以绚烂的彩绘而得名。洞内雕像艺术造型丰富多彩,为研究艺术、历史、书法、音乐、建筑等的形象资料。

五华洞中,第9、第10窟为一组,平面方形,分前后室,前室东西两壁上部和后室门楣上有精雕的植物花纹图案,结构严密,富于变化。第9窟的室壁上刻有佛龛、乐伎、舞伎,造像生动,飞天、乐舞伎动作优美,造型别致,衣饰流畅,动感极强。第10窟明窗上部,石雕群佛精巧,是比较注目的地方。第11至第13窟是另一组。其中,第12窟的正壁上端刻有伎乐天人,手执弦、管、打击乐器,神情迥异,形象生动。他们手中的排萧、箜篌、琵琶、笛等古典乐器十分珍贵,都是研究中国古代乐器的重要参考资料。第13窟有专家认为是献文帝为其父皇文成帝所雕,窟内正中端坐交脚弥勒佛,像高12米,右臂与腿之间雕有一托壁力士像,颇为奇特,这是云冈石窟中仅有的一例。同时第13窟东壁的龛楣装饰是云冈石窟中最丰富的。南壁门拱上部还有七佛雕像,姿态飘逸,雕饰俊美,甚为引人。

云岗第20窟

云岗第20窟的大佛结跏趺坐,是云冈最著名的露天大佛,已成为云岗石窟的标志。可能是由于某次地震灾害,窟前半壁山崖崩塌,使坐佛暴露在外,巍然独存。据推测,他是依照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的形象雕刻的,他似一位阅尽沧桑、雄才大略的长者,在阳光下俯视着人间。正因成了露天雕像,所以虽是坐姿,却仍显得分外高大。并且由于可以远视,更增加了他的庄严肃穆之感。大佛全身比例适称,造型手法简练概括,他宽阔的身躯给人以稳健之感,他具有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的精神风貌,为这一时期佛像雕刻的杰出代表。他微微前倾的身躯和棱角分明的嘴角,仿佛在向众生宣讲着佛教的真话,他那细细的弯眉和微启的双目,使人感到慈祥为怀的气度,他不仅是云冈石刻中的杰作,即在全国来说,也是佛像艺术中的精品。

云岗第34窟

云岗第34窟西壁的飞天,是云岗石窟中最美的飞天。这是云岗后期民间凿琢时期的作品。雕刻的线条虽然粗犷,姿态却细腻传神,头上的高昌与帖帛的飘扬,面庞的清瘦与腰身的纤细,长裙飘,双足收敛,无不显示出一种大家闺秀、窈窕淑女的风范,她身上透出一种极高文化素质的气度,这是汉化了的鲜卑姑娘的气质。在她身上体现出的是盘旋、茂盛、扶疏、舒展、秀婉曲折等诸多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