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伴你成长经典丛书——中国文明奇迹
16159600000015

第15章 大雁塔

坛庙是祭祀性建筑,坛是用来祭祀自然神的,庙是用来祭祀先师、先贤的。祭天、祭祖、祭社稷为古代帝王的三大祭。这种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最早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夏、商、周三代起在泰山举行封禅活动,实际上就是祭祀天地的活动。自南宋以后,皇帝不再到泰山“封禅”,而改为“郊祀”,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北京南郊建天地坛,嘉靖年间,又将天地分祭,在北郊另建方泽坛(即地坛)祭地,把南郊原建的圜丘改名天坛,专门祭天祀谷。清朝沿袭明制。

西安古城南郊雁塔路南端的慈恩寺内,矗立着古朴雄伟的大雁塔。这座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佛塔,是西安现存最著名的古塔,被视为古城的象征。西安市徽中央所绘制的便是这座气势恢宏的唐代著名古塔。

概况

大雁塔坐落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南部的慈恩寺内。慈恩寺是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太子李治为纪念亡母文德皇后以报答养育之恩而修建,故名“慈恩寺”。当时,共有13处院落,房屋达1987间,并请赴印度取经回国的高僧玄奘主持寺务,著名的画家阎立本、吴道子都在此绘制过壁画,可见规模之宏大。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在寺内西院建塔,名慈恩寺塔,用以存放从印度带回来的经籍。因其是仿照印度雁塔样式而修建所以叫雁塔。由于后来又在长安荐福寺内修建了一座较小的雁塔,为了区别,人们就把慈恩寺塔叫大雁塔,荐福寺塔叫小雁塔。

大雁塔是我国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的佼佼者。大雁塔由塔座、塔身、塔刹组成,通高为64.7米,塔基现高4.2米,南北约48.7米,东西45.7米,塔体呈方锥形,底边长为25.5米,塔刹高4.87米。塔体各层均以青砖模仿我国唐代建筑砌檐柱、斗拱、栏额、檀枋、檐椽、飞椽等仿木结构,磨砖对缝砌成。一层二层多起方柱隔为九开间,三四层为七开间,五六七八层为五开间。

塔上陈列有佛舍利子、佛足石刻、唐僧取经足迹石刻等。每层四面均有劵门,底层南门洞两侧镶嵌着唐太宗御撰的《圣教碑》和高宗李治所撰《述圣记》两通珍贵石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人称“二圣三绝碑”。塔内装有楼梯,供游人登临,可俯视西安古城全貌。

今日的大雁塔是明代以来的规模,而寺内的殿堂则是清代末年的建筑。现在大雁塔经过修复,古塔雄伟,寺殿香火缭绕,庭院鲜花争艳。

塔名的由来

大雁塔,真的与大雁有关吗?是的,与大雁有关,而且是蒙上了一层佛教的神奇色彩。

按照印度佛教传说,当初佛教有大乘与小乘两派,小乘佛教不忌荤腥。有一天,正是菩萨布施日,一座小乘寺院的和尚却买不到肉下饭。这时天空中一群大雁飞过,一个和尚望着雁群自言自语:“今日僧房无肉吃,大慈大悲的菩萨一定不会忘记这是什么日子。”话音未落,领头的大雁便折翅坠地。于是全寺和尚大惊失色,认为这定是菩萨显灵。他们就在大雁坠地处以隆重的仪式葬雁建塔,并戒绝荤腥,改信大乘佛教。因此,佛塔又称大雁塔。

我国唐代名僧玄奘于公元629年至645年间,在印度游学时,瞻仰了这座雁塔。回国后,在慈恩寺译经期间,为存放从印度带回的经书和佛像,于公元652年,在慈恩寺西院,建造了一座仿印度形式的砖塔,当年三月动工,玄奘亲自监造,一年后建成,这座塔就叫大雁塔。后来,塔虽经武则天长安年间更拆重建,而名称却延续至今未变。

佛塔的由来

佛塔,又名“浮屠”,是一种与佛教教义联系最紧密的建筑物。在藏语里、称佛塔为“曲登”,意为供奉和依托之处,属于佛教“三所依”之一。“三所依”即“身之所依”——佛像,“语之所依”——佛经,“意之所依”——佛塔。

佛塔起源于印度,形式为方座圆冢,是佛门弟子为藏置佛祖的舍利和遗物而建造的“埋葬佛骨的坟冢”。随着佛教的传入,印度式佛塔与中国的高台建筑、楼阁建筑相结合,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塔式建筑。佛塔不仅成为佛教的主体建筑之一,而且具有多种社会功能。就其佛教功能而言,塔一般分为三种:一是“真身舍利塔”,以埋藏舍利子而得名。二是“法身舍利塔”,法即佛法,也是佛经,将象征佛教精神和佛陀智慧的佛经卷本藏于塔中。三是墓塔,它是为修行高深、功德圆满的历代高僧修建的坟墓。

所以,一般佛塔,是用以供养佛祖及历代高僧舍利的建筑物。过去在汉地,一般建于寺院院内与大雄宝殿相对的位置。在藏区,有建置于殿内的金质、银质宝塔,以供养高僧和活佛的法身或舍利,也有建造在高坡和路道口的大型石塔。

石狮子

大雁塔门前有两对威武的石狮子。一般来说,从外域传入我国的东西,总是先传入实物,而后才有根据实物创作的艺术品。而狮子落户我国,却例外地先传入狮子石刻艺术品,而后才有真狮子的出现。狮子是在东汉年间由波斯引入我国的,石狮子则是与佛教同时在两汉时自印度传入我国。狮子有护法避邪的作用,所以佛台前常刻有狮子,称护法狮子。

大雁塔门口,有4尊石狮对称地雄踞左右,里边靠近大门的两尊,不清楚雕造于何年何时。东侧是雄狮,在戏弄脚下绣球。西侧是雌狮,脚边有一对小狮,称为母子狮。靠外边的两尊狮子,东侧一尊是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雕造,西侧一尊是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雕造。这两对石狮高度在1.7米以上,每尊重量至少在250公斤以上。奇怪的是这两尊八面威风石制实心的庞然大物,用手轻轻地拍打,便会发出似铜非钢的金属声,清脆悦耳,十分动听。

大雄宝殿

众所周知,一般寺庙都有大雄宝殿,大雁塔也一样。它的大雄宝殿位于寺院中心的高台上,是寺院的中心建筑,初建于明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至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曾予大修。大殿上面三座塑像是释迦牟尼三身像。中间的叫法身像,西边的叫报身像,东边的叫应身像。释迦牟尼为佛教始祖,原是古印度迎毗罗卫国的王子,生于公元前565年,死于公元前486年,大约与孔子同时代。三身佛东侧立有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迎叶;西侧立有其堂弟阿难,他侍从释迦牟尼25年,也是十大弟子之一。两侧是十八罗汉和玄奘塑像。

藏经楼

大雄宝殿的后面就是藏经楼,存有《藏文大藏经》等重要经典。楼下是讲堂,为佛教徒讲经说法的地方,在此供奉了阿弥陀佛的铜像一尊,高1米多。殿内珍藏玄奘亲手供奉的佛座一件,还有唐代青响石四大天王像座一块。此石为蓝田玉山所产青石,敲之铿锵有声,清脆悦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