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伴你成长经典丛书——中国文明奇迹
16159600000017

第17章 岳阳楼

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铸造了不朽的历史文化名楼。争雄竞秀的千古名楼,承载了民族文化的厚重,折射出华夏文明的辉煌。琼楼玉宇辉映着伟大的人文精神,飞檐翘角揭示着历代仁人志士的广博胸襟和高尚情操。

岳阳楼矗立于洞庭湖东岸,岳阳市西门城墙上,西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北望滚滚东去的万里长江,水光楼影,相映成趣,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盛誉,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没用一颗钉的岳阳楼

雄踞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的岳阳楼,建筑精巧雄伟,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

岳阳楼是什么时候建的,说法不一。一般都认为它始建于唐,后毁于兵燹,北宋年间重修和扩建。岳阳楼的出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北宋名臣、大文学家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所写的不朽的散文名篇《岳阳楼记》。

据说,当时巴陵郡守(岳阳在宋时属巴陵郡)滕子京集资重修了岳阳楼。滕子京是很有才学的人,在楼落成之时,凭栏远眺,不禁诗兴大发,写了一首词来写景抒情,虽然只有59个字,但却很有气势。后来,宋代名臣范仲淹应滕子京之请,为岳阳楼作记。《岳阳楼记》共360字,文情并茂,读之感人肺腑。文中许多警句已成为后人处世待人的格言,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更是广为传诵。

滕子京重修的岳阳楼,在明崇祯十一年(1639年),毁于战火,翌年重修。清代多次进行修缮。清光绪六年(1880年),知府张德容对岳阳楼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修,将楼址内迁6丈有余。解放后,政府多次进行维修,1983年又进行了一次落架重修,把已腐朽的构件,按原件复制更新。

岳阳楼的建筑很有特色。整个建筑没有用一颗铁钉,一道横梁,这在祖国古典建筑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岳阳楼主楼3层,呈长方形,宽17.24米,深14.45米,楼高15米,以4根楠木大柱承负全楼重量,再用12根圆木柱子支撑二楼,外以12根梓木檐柱,顶起飞檐。彼此牵制,相互咬合,稳如磐石。其建筑的另一特色,是楼顶的形状酷似一顶将军头盔,既雄伟又不同于一般。传说中,这里曾是三国时期吴国大将鲁肃检阅大军的地方。

岳阳楼采用纯木结构,其造型具有优美的线条表现力,同时它的保护木构件外表的漆给建筑结构赋予了丰富的色泽美,这些都充分显示出中国古建筑的独特的民族风格,凝结着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精湛的艺术才能。岳阳楼在美学、力学、建筑学、材料学、工艺学等方面都有着惊人的成就,在人类文明史上永远光彩夺目。

岳阳门

岳阳门就是岳阳的古城西门,由巨型花岗岩石砌成。古时候岳阳有五座城门,东门湘春门,南门迎薰门,北门楚望门,西门就是岳阳门,还有一座小西门。除岳阳门保存至今外,其它各门均已倾废。岳阳门,高约4米,宽2米余,长近42米。因为是建在岗丘上,所以上跨雄伟的岳阳楼,下临浩淼的洞庭湖水,显得格外的壮观。岳阳门的历史,要从三国时算起。那时修筑巴丘城,城垣跨岗越岭,西临洞庭,地势十分险要。以后各代均在此设城池,再没有迁移过。唐朝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杜甫的“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描写的就是这里。后来逐年废毁,到民国时就剩岳阳楼下这一段近百米的古城墙了。据记载,这段城墙还是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时重修的。

小乔墓

小乔墓,又名二乔墓,在岳阳楼北面,小乔墓位于湖南岳阳市岳阳楼东北隅,岳阳市第一中学后菜园中原有小庙,内供小乔像,抗日战争中庙毁,今仅存墓。小乔墓是三国时东吴大将周瑜妻之墓。墓顶植女贞2株,坟前竖有1米高的墓碑,上书“小乔之墓”。1993年又在墓南侧修建了小乔墓庐,墓园照壁上刻有宋朝苏东坡手迹: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小乔墓地一带,传为三国周瑜的军府,墓府为当时军府花园。墓地环境幽静,花木繁茂。墓冢为圆形封土堆,墓周有游道,并增加石栏护围。园内建筑为砖木结构,并覆以青色琉璃,具有江南园林风格。

三醉亭

三醉亭,位于岳阳楼北侧,为主楼辅亭之一。据光绪《巴陵县志》载:三醉亭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初名望仙阁,建成不久便坍塌了。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重修岳阳楼后,在望仙阁的旧址上,重建了这座小楼阁,并改名为斗姆阁。咸丰年间,岳阳楼和斗姆阁都已大面积损坏。直到同治六年(1867年),才对岳阳楼和斗姆阁进行全面重修,并根据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的故事,改斗姆阁为三醉亭。然而后来这一亭一楼又再度坍塌。光绪六年(1880年),又将此亭随同岳阳楼一起重建。解放后,三醉亭经过几次维修,但终因基础不牢,于1977年落架重修。

现在的“三醉亭”,是一座仿宋建筑的方亭,占地面积为135.7平方米,高9米,为二层二檐。顶为歇山式,红柱碧瓦,门窗雕花精细,藻井彩绘鲜艳,外形装饰华丽、庄重。三醉亭同岳阳楼一样属纯木结构。门上雕有回纹窗棂,并饰有各种带有传奇故事的刻花。一楼楼屏上绘制的是吕洞宾的卧像。作者把吕仙飘逸的神态,潇洒的风度表现得淋漓尽致。画上并有吕洞宾所作的一首七绝:“朝游北越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画屏两边挂着由清代方功浚撰书的一幅对联:“对月临风,有声有色;吟诗把酒,无我无人。”楼上,吕洞宾的木雕像端坐在一个神盒龛里。他一手举杯,一手持书,神态十分端庄。龛额上题有“诗酒神仙”的字样。

点将台

牌楼前即为点将台。215年,孙权派鲁肃率一万多名将士来到岳阳,准备与刘备争夺荆州。鲁肃来后认真实施孙权的政令,修筑巴丘城(今岳阳城),加紧操练水军,在城西依山临水的地方建起了一些军事设施,做好战争准备,点将台就是其中之一。点将台位于城门外的湖边,由麻石砌成,南北各有台阶下湖。远远望去,房顶盖着琉璃瓦的点将台,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碑廊

位于岳阳楼东南侧,长32米,高5米,宽5米,廊中部的圆门上额,悬挂隶书“碑廊”二字。碑廊建于1984年,全长百米,为仿古式回廊,古朴、典雅、庄重。现陈列了原嵌于岳阳楼一楼的44块石碑及主楼大修后增刻的21块石碑,共计65块。这些碑记述了洞庭湖与岳阳楼历史上的盛衰,反映了几百年来人们登楼揽胜的不同情怀。其文体既有散文、骈文,也有诗歌、联语。书法则是正、草、篆、隶,风格迥异,刻功上也各具特色,极具艺术欣赏价值。另外廊中还收集有毛泽东手书杜甫《登岳阳楼》诗,以及董必武、宋任穷等老一辈革命家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手迹。特别是明代著名画家董其昌、吴中四才子之一的祝允明手书的《岳阳楼记》为国家故宫博物院收藏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