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伴你成长经典丛书——中国文明奇迹
16159600000006

第6章 雍和宫

到过雍和宫的人,无不被它辉煌的皇家园林建筑、神秘的藏传佛教造像以及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所吸引。其实,就某种意义而言,雍和宫现在所展示的一切只是在尽可能地将历史上雍和宫最繁荣、最辉煌的那一段真实地再现于世人面前。

纵观雍和宫

雍和宫位于北京城的东北角,是北京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喇嘛教黄教寺院。雍和宫南北长约480米左右,占地约6.64万平方米。这座寺院,殿宇宏伟,楼阁巍峨,既有金碧辉煌的宫殿建筑,又有古刹庄严肃穆的气氛。整个建筑布局完整,具有汉、满、蒙、藏民族的特色。

雍和宫主要由天王殿、雍和宫大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等组成,另外还有东西配殿、“四学殿”(药师殿、数学殿、密宗殿、讲经殿)及三个文物陈列室。

监们的官房,规模不大,只比老百姓的民房稍高一些,灰瓦屋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

康熙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在此为其四子胤祯贝勒修建贝勒府。由于胤祯生母身位不高,故在营建府邸方面的资金投入不是很大。到了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祯被封为和硕雍王之后,开始大肆修建王府,即雍王府。

胤祯于公元1723年采取了不太光明正大的手段当上了皇帝,即清世宗雍正皇帝。他的家庭照例搬进了皇宫内院。在他继位后的第三年(1725年),把王府的一半改为行宫,另一半赐给喇嘛章嘉呼图克图,作为黄教的上院。后来行宫部分失火,仅剩庙宇部分。

胤祯于公元1735年8月23日暴死于圆明园,其子弘历继位即乾隆皇帝。他把雍正的灵寝停在雍和宫内的永佑殿。并将殿宇升级,下令把原来主要殿宇上绿色琉璃瓦全部换成黄色。雍正之棺椁在永佑殿停放一年之后,葬在清西陵(泰陵)。但其“御影”仍留殿中,所以雍和宫又称作雍正祠堂。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皇帝遵照其母孝圣皇太后钮钴禄氏之意,将雍和宫正式改为喇嘛庙。于是重新规划,改建庙宇,扩建了现在天王殿以南部分,并从蒙古招来500名喇嘛长驻于此。此外,对雍和宫屡有修建,逐渐成为现在的规模。

日伪统治时期,不但庙宇失修,连庙里的喇嘛们吃饭都成了问题。喇嘛们不得不做点小生意,赖以糊口。到解放前夕,该庙已相当败落。北京解放后不久,人民政府两次拨专款(1950年和1952年),修缮雍和宫。喇嘛们的生活也有了保障。十年浩劫期间,雍和宫殿宇虽得以幸存,但喇嘛们却未能幸免,一些喇嘛被批斗后送去劳改。粉碎“四人帮”以后,喇嘛们又回到雍和宫,重新进行正常的宗教活动。1979年,政府又拨巨款对雍和宫进行全面修缮,使这座庄严的庙宇重新放出了异彩,80年代更是屡加修缮。

天王殿

天王殿原是雍王府的正门——雍和门。乾隆九年改为寺庙时,在原来五间的基础上,又加盖五间,但仍用雍和门之名。因殿内两旁有四大天王塑像,故又称天王殿。在东侧,北边是手拿龙蛇和多宝者,名占密桑,即西方广目天王;南边为手拿雨伞和银鼠者,名那木占斯列,即北方多闻天王;在西侧,南边是手拿宝剑者,名帕尔济布,即南方增长天王;北边为手持琵琶者,名伊呼霍尔苏荣,即东方持国天王。殿正中,笑容可掬盘腿而坐者是弥勒佛。弥勒佛后,面北而立者是韦驮像。该像手持金刚杵,金盔金甲、威武庄严。因他护佛骨有功,各庙多有其塑像,是一位非常有名的护法天神。

雍和宫大殿

该殿是雍和宫主殿,单檐金瓦,开间七楹。檐下有雍和宫三字的四体匾额。雍王府时期是胤祯的银安殿。改为庙宇后,供奉三尊2.8米高的现在、过去、未来三世铜佛。正中的释迦牟尼为现在佛,作触地印(印就是手的摆法),触地印为成道相,结跏趺坐(盘腿打坐),左手横放在左脚上,名为“定印”,表禅定之意,右手直伸下垂。西边的燃灯佛伽叶为过去佛,持法伦印,结跏而坐,两手食指屈指,与拇指相触成环形,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两手相接,表示讲经说法教化众生。东边弥勒佛为未来佛,持说法印,拇指微曲抵食指第一指节处,余指自然舒展,表示说法传教。大殿东西两侧靠墙是1.5米高的十八罗汉。大殿内东北角有地藏王菩萨,西北角有弥勒佛。西墙上的挂像是千手千眼观士音菩萨,东墙上的挂像是庇护众生的“大白伞盖”。

永佑殿在雍和宫大殿之北,原名正寝殿,建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永佑殿建筑结构为单檐歇山式,具有“明五暗十”的构造,即外面看是5间房子,实际上是两个5间合并在一起改建而成的。永佑殿是雍亲王的书房和寝殿,后成为清朝供奉先帝的影堂。永佑是永远保佑先帝亡灵之意。永佑殿内供奉着三尊佛像,正中为无量寿佛,左为狮吼佛,右为药师佛。佛像高2.35米,均由檀香木雕刻而成。大殿的东西墙上是引人注目的“白度母”和“绿度母”。白度母是画像,绿度母是由4000多块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绸子拼成的补绣像。

四学殿

四学殿是指位于雍和宫东侧的药师殿、密宗殿和西侧的数学殿、讲经殿四座殿堂而言。药师殿,在密宗殿北,是喇嘛们学习藏医的地方,殿内供着祖师、药师、长寿三佛,陈列着许多草药标本;密宗殿,在雍和宫大殿东南,在药师殿南,殿内中间供宗格巴像,北侧供嘎拉丹迈达拉像,南侧供西扎布增格像,该殿是喇嘛们学习密宗时的场所;数学殿,在讲经殿北,内供宗格巴、补佛尊者和凯珠尊者三尊佛像,并且陈列有天文仪、地球仪等,此殿是喇嘛们学习天文、地理和历法的地方,清朝每年的历书就是在此编写的;讲经殿,在雍和宫大殿西南,与密宗殿东西相望,是喇嘛们学习显宗的地方。这四个殿堂的堪布(头人),都是由西藏派来的学识渊博的高僧担任。

法轮殿

法轮殿是雍和宫最大的殿堂之一。殿顶上有五座天窗式暗楼,每座暗楼上又仿西藏寺院建筑风格,建有铜镏金舍利塔,悬挂着许多铜风铃。这种建筑形式体现了汉藏建筑艺术的交融,也是汉藏文化艺术交流的结晶。它不仅外形优美,同时也很实用,阳光从阁楼的窗子透进殿内,照得佛像金光焕彩、沁人心扉。法轮殿为喇嘛们做佛事和诵经的地方。该殿在雍王府时只有五间,是胤祯王妃居住的地方。乾隆九年(1744年),参照皇宫中雨花阁的轮廓建成现在的式样。殿内正中供着黄教喇嘛祖师宗喀巴三丈高的铜像,该铜像立于清末民初。铜像背面有一件极为罕见的珍贵艺术品——檀香木罗汉山。山高3.4米,宽3.45米,厚0.3米,层峦叠嶂,洞壑蜿蜓。在山窝洞口或平台后侧,有用金、银、铜、铁、锡五种金属制作的500罗汉。他们或行或卧或坐,形态不一,各具神采(丢失51尊,现存449尊)。罗汉山前有一个木盆,是乾隆出生后第三天的洗身之物,称做鱼龙变化盆。殿内东西两侧的墙上,绘有精美的大型壁画《释伽源流图》,记载了佛祖释伽牟尼降生、学艺、出家、成佛以及普度众生等生平事迹。西架上陈列《大藏经》(甘珠尔)108部;东架上陈列《续藏经》207部(丹珠尔)。《大藏经》是汉文佛教经典的总称,也称《一切经》。此外还有乾隆亲笔写的金字藏文经《大白伞盖仪轨经》和《药师经》。

万福阁

万福阁是雍和宫最后一进大殿,为整座寺庙中最高大宏伟的一座殿堂。中间主楼为三层,左有延绥阁,右有永康阁,皆为二层,均有飞廊与主楼相连,三阁浑然一体,飞金彩绘,极为雄浑壮丽。由于殿内墙中供有小佛像多达万尊,故有“万佛楼”和“万福(佛)阁”之称。阁楼内的木雕巨佛是雍和宫“三绝”文物之一。竖立于万福阁主楼内,用整根白檀木雕制而成。据说乾隆帝为雕刻此佛,用银达8万余两。该巨佛总高26米,其中地下8米,地上18米,直径8米,站于汉白玉石须弥座上,是一手持哈达、体态雄奇、顶天立地的弥勒佛巨像,为我国及世界最大独木佛雕之一,驰名中外。

唐卡艺术

唐卡又名唐喀,是藏语的译音。其本意是指写在布面上的政府诏令,后衍变为平面卷轴画——即唐卡。在松赞干布统治时期,吐蕃的经济文化都有较大发展,佛教艺术也随即兴起,建立寺庙、建造佛塔、雕凿佛像、建筑的彩绘装饰、以及寺庙壁画等等。到了公元八世纪中叶至九世纪初,佛教在吐蕃地区被尊为“国教”。几代赞普的崇佛政策使佛教在吐蕃得到最广泛的传播,西藏的绘画艺术渐趋成熟,此时人们对佛教艺术品的需求日益增加,除对佛像及壁画的崇奉,一种能随意做画、便于携带、收藏、易于悬挂、更利于佛教宣传的新型艺术——唐卡诞生了。从此唐卡成为西藏主要的绘画形式。

藏传佛教注重像教,除供奉崇拜塑像,唐卡是不可缺少的形式。雍和宫保存的唐卡多种多样,总计一千五百余幅,可分为供奉与库藏两大部分。供奉唐卡主要分布在各大宝殿及专学佛堂中,按殿堂主尊序列、殿堂规模以及修习法门的不同,配挂不同内容的唐卡。这些唐卡在殿堂中与佛尊共司一职,同时它又装饰美化了佛堂,它以平面色彩的张力扩展了立体佛尊的想象空间,让佛的世界更具光彩。

广义的唐卡是指能悬挂的卷轴画。因此除彩绘在布上的唐卡,还有绘于纸、绢上的,或刺绣、织锦、缂丝、堆绫绣、纳纱、墨拓等不同质地与工艺的唐卡。这些不同材质与工艺制作出的唐卡构成了唐卡种类的繁多,雍和宫唐卡几乎囊括了所有种类。

第四章 陵墓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