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心理医生全书(成功励志经典)
16160300000132

第132章 做孩子心灵上的朋友

人们常说家庭是避风的港湾,无论你在外面受到多大的委屈,一个温馨的家都永远能为你挡风遮雨。家又像一艘永远张满风帆的船,它载着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任岁月的风吹雨打,却依然平安的起航。在外的亲人什么时候伤了、累了,尽可以跑回家,靠一下,歇一下,诉诉苦,撒撒娇,然后重整旗鼓,再闯天下。

更有一句这样的歌词: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寂寞的时候,我会想到它……

由此,可见一个温暖的家庭对一个人的意义与重要性,但是,一个充满亲情与和睦的家庭则更是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为了保证我们的子女能快乐的成长成人,做父母的有责任给孩子营造一个幸福温暖的家,把孩子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更是为人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

小洁的爸爸常常喝得醉醺醺、深更半夜才回来,可回来后就会找事,没头没脸地打妈妈。每当他们的“战争”爆发,小洁都躲在角落里,吓得浑身发抖,战栗着茫然不解地望着这令人心惊的场面,心里不知所措,可以说她在爸爸妈妈打架的阴影中长大的。

后来,从妈妈诉中小洁了解到,从爸爸提升局长后,爸妈庭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爸爸经常不回家。开始妈妈以为爸爸工作忙,可后来发现,爸爸在外面“包小蜜”,回到家就要求跟妈妈离婚。妈妈不同意,爸爸就大打出手。善良的妈妈为了小洁和家庭的完整,一直含屈忍辱、委曲求全,但换来的却是爸爸更加肆无忌惮的暴虐。

随着年龄小的增长,她无法摆脱爸妈那持续不断的暴力场面。爸爸的暴力行为使家庭失去了往日的欢乐祥和,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持续不断的家庭暴力对她的心理产生了不良影响。妈妈终于忍受不了爸爸的暴力,两人分居了。

从此,爸妈不再说话,如同两个陌生人一般,爸爸开始了对妈妈十年的精神虐待。

小洁理解不了父母的是是非非,更无法体验他们的酸甜苦辣。但是,在她幼小的心里却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使她那颗天真幼稚的心灵开始变得冷漠、无情。她开始崇尚武力,憎恨男人,在她的心目中,谁的拳头硬,谁就是强者;在学校她表现出很强的攻击行为,打同学、骂老师。她甚至讨厌妈妈的懦弱,讨厌自己是一个女儿身。

但是,当小洁长成19岁的大姑娘时,才感觉到自己与其他的女孩不一样,她开始了痛苦,内心有一种无法摆脱的强烈的愿望。但是一方面她虽然也希望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那就是做个正常的女人,交一个爱自己的男朋友;另一方面,她又不希望自己是一个真正的女人。因为,她讨厌女人,可又不喜欢男人。她常说的一句话是:女人就是弱者,男人像强盗。她在这种痛苦和矛盾生活中煎熬着……

暴力的危害

因为家庭暴力,及长期的精神虐待的折磨,使一个本该光彩四射的花季少女,在心灵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人格出现了明显的障碍,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啊!

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巨变期,情绪变化大、控制能力差,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家长的行为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家庭暴力会使孩子性格粗暴、情绪压抑,并产生崇尚暴力的心理,甚至会出现性心理障碍,一旦这样的心理形成了,就很不容易矫正。心理学家研究表明,青少年一旦出现这样的不良行为,如果没有很好的教育和干预措施,将会影响孩子一生的生活。

一个叫何利的小学五年级男生,脑瓜还满聪明灵活,但学习成绩却不咋地。他很好动,爱好体育,是运动场上的常客,也是最让老师头疼的学生。他十分的爱欺负同学,调皮捣蛋,都是他的特长。

在下课的短短10分钟里,他能把一个个的小同学打倒在地,还会毫不在乎地将同桌的书全扔到地上,在讲台旁的台阶上跳上跳下。看到班上乱成一片,同学们都气得哇哇叫,都讨厌他,可他得意洋洋,满不在乎。老师批评他,他就扭头斜眼,爱理不理,一脸冷漠的样子。

何利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何利的爸爸长期外出工作,从不管他,而妈妈又是个不会管教孩子的家庭妇女,于是,对何利来说根本就谈不上什么家庭教育。

虽然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但何利却和别的孩子一样,渴望受到别人的尊重、理解,而渴望受到关注、受到重视的,可这些愿望却得不到满足。

因而在学校里,他因为学习不努力,成绩一般,而且没有什么特长,没有机会表现自己。他的这种想要受到重视,得到尊重的需要一直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在心理上就憋不住了,于是,就采用很特别的方法来引起老师、同学们对他的注意。

变形的自尊

对于这样的孩子,一旦这样的个性形成,光有简单的批评教育是不会奏效的,一味地责骂则会使他产生逆反心理,而且会愈演愈烈。要改变他,就要彻底了解他的心理需求,适当满足他这种渴望受到重视,得到尊重的需要,并不断引导他,使他的个性和积极性表现出来。

从这一例子可以看出来,这个孩子有自己的需要,比如被尊重的需要、自尊心自幼就有,一旦受到损害,便会痛苦不已。如果受到尊重,则会感到欣慰和满足。

在一个家庭里,夫妻之间的相互尊重、信赖,是深化爱情和事业成功的基本保证,父母与子女之间尊老爱幼的关心关怀,更是家庭成员,愉快相处,健康成长的源泉,因为,人人都希望按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办事,这就是自主的需要。

一切听我的,就会扼杀对方的自主性。每个人都希望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于是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才能,运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可观的劳动成果,使自己的表现心理得到满足。

从心理学上来看,每个人都有交往或者是社交的需要,社会是人的生活乐趣的源泉,人只有融入这个社会中才可以有源源不断的力量和心理满足的感觉,如果违反了这个规律,就有可能发生严重的事情,比如对家庭生活感到厌倦或者是对爱人的反感以及子女的心理变异甚至离家出走等等不良的后果。

谨防家庭教育的误区

来自家庭的教育,可以说是孩子所能接收到的第一教育,更是孩子能受到健康教育的第一块基石,是形成孩子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然而,尽管现在的父母在孩子身上花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无疑比过去多得多,也比前辈们更讲民主,但却总有好多做做父母的说:孩子却比过去更加的娇纵,难管、甚至有点不可理喻了。

综观现阶段绝大部分的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着这些或重或轻的心理误区:

误导孩子不负责任

在孩子刚刚会走路的幼儿时期,我们常常看见这样的情形:孩子被板凳绊倒了,家长们赶紧跑过来,打板凳,安抚孩子。殊不知,这样只会使孩子学会抱怨他人、不负责任。

对待这样的情形,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方式,而不同的对待方式又造就了孩子不同的人格特征。比如美国的家长是“没看见”,不去干预,孩子学会的是爬起来走,独立性强;日本的家长是批评指责,孩子学会的是寻找原因,承担责任。

其实,碰到这类事情,家长是不必急于出面的,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责任自己担。比如玩具弄丢了,不要急着给他买,让他承受丢三落四的后果。多承担些责任,孩子才会长大。

自以为孩子幸福

很多家长认为现在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肯定感觉很幸福。但幸福不幸福,难道是只有孩子自己说了算吗?据调查,孩子在下述三种情况下最不开心:

1、父母吵架离婚时。孩子很惊恐,不知所措,又担心自己没人要。

2、没人玩时。特别是乔迁新居后,父母给孩子很多限制,墙上不许画、地板上不能拍球、卫生间里不许玩水,更不能领着同伴来胡闹。到最后,很多孩子都想回老房去住。

3、做不想做的事。被父母逼着、哄着学画画、弹琴、上各种培训班。

要知道,安全感、交往、自由都是儿童的基本心理需要。这些需要没有被满足,孩子吃穿得再好也不会感到幸福。孩子总会有自己的小烦恼,父母应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肯定、鼓励孩子表达情绪,帮助调整情绪,给孩子真正的幸福。

不让孩子干一点家务活

现在只有一个独生子的家长们,舍不得让孩子干一点家务活,或者认为孩子没有必要干什么家务活,自己统统包揽或者全部交给保姆。其实,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孩子脱离父母走向独立,成功地构筑自己的生活;而干家务活正是增强他们的能力、自信与责任感的有效途径。比如,当孩子3岁时可以让他们端板凳、递用具,4~5岁叠衣服、理床铺,6岁收拾桌子、整理房间,10岁的孩子就应该让他们固定地承担家里的某项劳动了,如收拾饭桌、倒垃圾。总之,孩子是家庭成员,就应该让他对家庭尽义务。

互相拆台

有很多家庭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常常出现这样的场景:孩子犯了错误,父母要严惩,而爷爷奶奶不让;爸爸要追究到底,而妈妈容易心软护犊;更有甚者爸爸重罚过后,妈妈悄悄带孩子去饭店吃美食以示慰劳。

殊不知,这处互相拆台的教育方式,会使教育的功效一塌糊涂。所以,家庭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要预先协商,达成一致,万不可当着孩子的面相互指责。

还有,在教育孩子时家长的态度不可朝令夕改、反复无常。比如高兴时孩子犯再大的错也能原谅,不高兴时孩子一点小错也揪住不放;或者一段时间放任自流、不闻不问,一段时间又十分苛刻。结果孩子往往不去关注教育的内容,而是小心地揣摩家长的情绪,这样孩子怎么会有健康的发展呢?

溺爱孩子

最近几年,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越来越高。一些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认为爱孩子就应该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但忽视了父母作为教育者对孩子应有的教导社会规范的职责。可悲的是,家庭越是以孩子为中心,孩子就越以自我为中心,将来难以适应社会。娇生惯养的孩子步入社会之后,一旦遇到社会现实的冲击和困难挫折的打击就会一败涂地,其生存将受到严重挑战。

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言:“父母对孩子爱得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却会使孩子遭到毁灭。”纠正这种误区的简单做法,就是学会把夫妻关系摆到适当位置。

因为,在一个家庭里,只要夫妻感情融洽,对他们的爱情结晶自然充满爱心,孩子就会得到一个优越的环境来发展身心。不妨告诉孩子:妈妈最爱的人是爸爸,爸爸最爱的人是妈妈,你虽然没有得到最爱,但你同时拥有双份爱。

还可以给孩子立下规矩:下班后半小时内不可以打扰爸爸妈妈,结果会发现,以前越关注孩子,孩子的要求越多、越难缠,现在把其位置放对了,孩子反而变得礼貌和独立起来。不要给孩子留下他是家里皇帝的印象,要教育孩子懂得关爱别人。

粗暴打骂孩子

更有甚者,某些家长却坚持“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育儿“真理”,认为孩子是自己的,想怎么管就怎么管,打骂孩子是对孩子负责。殊不知,粗暴对待孩子不仅削弱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望,还可能使孩子产生不良心理,如憎恨父母、崇尚暴力或胆怯如鼠等等,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十分不利。

父母应多和孩子进行心平气和的思想交流,对孩子出现的问题进行理性的心理指导,不可动辄打骂。

对孩子期望过高

家长们望子成龙是情理之中的事,但要把握一个度,不要对孩子期望过高、要求过严。期望过高会使孩子生活在强大的心理压力之下,甚至产生心理焦虑,不利于健康成长。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孩子莫做人上人,莫做人外人,要做人中人。”所谓“做人中人”,就是要在平凡的生活中体验人生的价值,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想想,如果家长们都只想让自己的孩子当大官、当科学家、当董事长、当总经理、当博士等等的话,孩子们稚嫩的双肩负着怎样的重担,幼小的心灵如何承受?他们美好的梦想在现实面前破碎的时候,将要承受怎样的心理落差呢?

因此,做父母的应全面衡量子女的能力,给予适当的期望,并根据期望采取积极的教育方式,将更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和身心发展。

独断专行

很多家长都喜欢把自己未曾实现的梦想托付给孩子来实现,把自己曾受的屈辱交给孩子去还回,都喜欢把自身的意愿强加于孩子。这些家长们可曾想过孩子的感受?孩子虽然是你生的,但他不是你的附属物,而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需要别人的尊重,会有自己的梦想。

独断专行之下培养出来的孩子,要么抵触心理特别严重,要么依赖心理过强,缺乏独立决断的能力,很容易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迷失自己、受到伤害。因此,作为家长,要改正这种不好的教育方式。

对孩子唠叨不停

有些家长,特别是妈妈的,教育孩子时喜欢唠叨起来没完。可能开始孩子还听几句,可说多了,孩子就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真烦,我偏不那样做。”其实,当孩子认为自己并不是被强迫地接受某观点时,父母的意见反而容易被采纳。

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成功的教育应该使学生在没有意识到受教育的情况下,却受到毕生难忘的教育;而这种潜移默化过程中受到的教育往往具有滴水穿石的作用。”喋喋不休的传经诵道只会使孩子厌烦,春雨润物般的默化熏陶反而更有效果,爱唠叨的家长们不妨改变一下。

不能以身作则

有些家长对孩子要求十分严格,要求孩子必须怎么做、必须考多少分,却从不注意挥自己的榜样作用,不能以身作则。这样不仅教育不了孩子,还会让孩子深刻地认识和学习到虚伪的不良品质。

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性情多半会孤独、冷淡,学习、生活懒散,没有上进心和求知欲望。家长们改正的方法很简单,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也要尽量做到,否则就别做出过分的要求。

对孩子太过民主

从前的家长对孩子容易简单粗暴,而现在的家长则往往过于民主。有些家长对孩子不溺爱、专制、粗暴,也不唠叨,让孩子自己发展、随意发展,结果连必要的辅导和教育也放弃。有的家长对孩子期望太高,而孩子无法达到要求,于是感到十分失望,丧失了信心,给了孩子充分的民主与自由。

孩子缺少父母必要的引导和教育,很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而迷失方向。其实民主是为了了解孩子的想法,并鼓励他发表自己的意见,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放任自流、讨价还价。当你以恳求、交易、威胁、讲理的方式去对待他的不合理要求时,其实就是放任孩子。

只批评不表扬

谦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可有时候却用得不怎么妥当。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很多家长很谦虚,十分在意孩子身上的缺点和不足,只管批评不会表扬,还喜欢在别人面前讲自己的孩子这里不好那里不好。

殊不知,这样的做法会泯灭孩子的自信心,容易使孩子陷于自卑的泥潭。适当地表扬孩子对孩子的成长是很有利的。正如赏识教育的倡导者周弘说韵,“您想让孩子聪明吗?那么找出孩子聪明的‘星星之火’,吹风鼓气,它就会成为‘燎原之势’。”

忽视品德情操的培养

在应试教育的大潮中,家长们养成了只关心孩子考试成绩、忽视孩子品德教育的失误。淹没一切的考试、升学教育,让孩子们的品德教育几近空白。不重视品德情操培养、只重视考试升学的教育,会使一些学生长期生活在压抑、焦虑的消极情绪中,很少能体会到成功和快乐,甚至导致性格的扭曲。

考试成绩再好但品德发展不良的人会有什么前途呢?情感丰富、品德高尚的人,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习和工作效率往往较高,成功的概率也较大,更重要的是,生活得快乐、充实。

只重视分数,忽视技能

高分低能的学生就是这种教育失误造就出来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大多是搞好学习,忽视了对孩子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孩子的生活技能、学习技能、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交际能力等十分欠缺。这样的孩子步入社会后,很难有大的发展。

目前,教育部门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就是针对这一教育误区的。家长们应该积极响应、跟上形势,对孩子进行家庭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