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人生不可不知的心理学
16168500000007

第7章 挖掘不良嗜好的心理成因

生活中存在一些具有不良嗜好的人,而且也不难发现,这些不良嗜好往往是由心理上的原因引起的,挖掘这些不良嗜好的深层原因,有助于人们克服这些不良嗜好。

·远离“电视迷综合征”

目前电视已普及到大多数家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欢乐,增长了见识,也带来了烦恼。观看电视时间过长或不注意卫生,容易发各种病症,称为“电视迷综合征”。

1电视孤独症

多发生在3~7岁儿童。其特征为儿童长时间地看电视,觉得离不开电视,整天与电视为伴,不关心周围的事物,对玩具不感兴趣,也不喜欢接触小朋友。当不看电视的时候就会焦虑不安。看电视时不让别人打扰,还时常模仿电视中人物的动作、语言,能将电视节目中的故事情节背得滚瓜烂熟,文不对题地应用于日常生活,有的还出现自言自语等反常行为。这类患儿性格孤独,缺乏生活经验,缺乏学习能力,缺乏责任心,缺乏应对环境的能力,不能适应社会,情绪波动不稳。

2电视兴奋症

多见于—些性格情绪不稳定的人,他们常常为电视中一些情节产生联想引起过度兴奋、激动,不安或悲愤,造成头痛失眠等症状。

3电视神经衰弱症

经常长时间看电视,无心其他活动,生活无规律性,会引起头晕脑胀,困乏疲倦,腰酸背痛、思想不集中,食欲下降,四肢无力。工作效率降低等症状。

4电视恋家症

多发生在儿童,为了看电视不想去幼儿园,不想去上学或逃学,因而学习成绩下降。这种情况偶尔会发生在少数青年中。为了赶看晚间好电视,下午最后一两小时不专心工作,草草收场,因而常常发生差错和事故。

在这些病症中,电视孤独症具有代表性,下面将对此做一个解析:

4岁的小宇,在电视机前一坐就是半天,大大的眼睛只盯着荧光屏,对于其他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不愿意活动,不愿意游戏,不愿意和别人说话……久而久之,他孤独、怕羞,见外人不敢抬头,不和其他孩子玩耍做游戏,连公园的摇马都不愿意坐。显然,小宇患上了“电视孤独症”。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电视孤独症对儿童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具体表现在:这些孩子由于处在孤独之中,既忘记自己的存在,也忘记他人的存在,陷入虚幻的情景之中,常常会想入非非,心理严重变态。由于他们缺乏学习能力,所以积累不了生活经验,不会处理日常生活,不会与他人交往,不知道如何对待周围的事物,没有适应社会的能力,长大后很容易成为心理不健全的人。并且看电视还有一个消极作用就是会降低孩子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发展不是看电视可以代替的,看电视无助于阅读能力的发展。阅读是人的大脑主动的活动,而看电视是被动的,几乎完全由电视情节和画面拖着走。

既然沉溺于看电视会对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巨大地危害,那么作为父母就应该通过合理的手段防治“电视孤独症”的产生和扩大。首先是要严格控制儿童看电视的时间。尤其是学龄前儿童,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最好不超过05~1小时。要选择适合儿童看的电视节目。内容要和儿童的年龄相适应。适合儿童看的节目有动画片、木偶片、儿童文艺节目、知识小品、智力竞赛等节目。凡不适合儿童看的节目,家长应坚决不让孩子看。其次是家长自己要尽可能少看电视。家长中至少要有一个人和孩子在一起,给他讲故事、玩游戏,转移他对电视的注意。孩子看电视时,家长应该陪着,给孩子解释电视节目中的某些适合孩子的内容,帮助孩子理解。之后,可以让孩子复述电视内容,培养孩子的分析、表达、记忆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再次是不要把电视机开得太亮或太暗,太亮会刺眼,太暗则看不清图像,使眼睛疲劳,引起近视,心灵受到伤害。看完电视后不要马上睡觉。应洗一下脸,活动一下身体,做做深呼吸运动,做几分钟眼保健操,然后入睡。

·解析青少年的上网心理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青少年出于学习、工作、娱乐、猎奇等心理,更是把上网当成自己的日常重要事务之一。下面从各个角度解析青少年的种种上网心理。

王某是个聪明好学的学生,知识面也较广。他爱好就是上网冲浪。据他所言,他在网上很少到聊天室聊天,偶尔到BBS上发发贴子,上网时主要的精力花在寻找自己所需的信息上。

王某上网主要受求知心理影响。丰富而新颖的网络信息为求知欲较强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内容。一般而言,具有求知欲的部分学生上网能有较明确而正确的动机,获取信息知识能不影响自己正常的休息时间,把上网作为自己学习的一种有效的补充方式。然而,由于网络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青少年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又不强,因此,就需要教师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指导学生在筛选信息的过程中,运用分析综合能力,取真去伪。

李某某对电脑网络本没有多大的兴趣,随着他们班上网人数的快速增加,她在同桌的极力劝说下,也加入了上网的行列。

李某某上网主要是出于从众心理。青少年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作用学生言行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青少年学生都普遍存有从众心理,如果一个集体有大部分学生上过网,那么其他没有上过网的学生很有可能受到上网者的影响,开始接触电脑网络,形成一个群体的“上网热”。这种从众的上网心理带有相当大的麻木性,尚未形成正确的上网动机,较容易被五彩缤纷的网络世界所吸引,同时,也易于接受教师的指导。为了减少学生盲目地上网,教师在了解到有“上网热”的风气时,一定要及时区分上网者和未上网者,对还没有上过网的同学要辅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上网动机,比如,开展“青少年上网利弊孰轻孰重”的讨论会来增加学生对上网的认识,从而形成正确的上网观。

另有一部分青少年上网则是受避世心理的影响。由于学业压力过重、家长期望值过高以及学生间的竞争无不使青少年学生心里形成过重的负担,从而对现实的学习生活产生一定的焦虑甚至恐惧感,这就使部分学生为了摆脱学习生活带来的压力而选择上网,进入一种虚拟的世界,以求得暂时的安宁和超脱。用上网的方式来缓解现实的压力,极易使上网者对电脑网络产生依赖性,而迷恋于网络。丁某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丁某在班上是个尖子生,平时总拿着一本书埋头苦读,其家长对他的要求也很高。近期,发现他课上总有些“魂不守舍”,下课一交流,才知道他已加入上网的行列。

对于具有消极的避世心理的青少年,要改变他们的这种不良心理,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增强青少年学生的耐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另外最主要的是减轻学生的压力,让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三方面携手起来,还给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份属于自己的“空间”。

网上开辟的聊天平台,也成为许多青少年上网交友的一个重要诱因。某些青少年学生因自身的消极个性和某些生理特征可能引发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交恐惧和社交障碍,然而,每个人都有交往的需要,于是他们寄希望于电脑网络,希望通过网络交往能隐藏个体特征的能力,来寻找到“心灵的慰藉”。例如,他们经常在网络聊天室里与网友交谈,双方的交流不会受到上网者消极个性及生理的影响。

小蔡较内向,很少与同学交往,平时总一声不吭。据他的家长说,他在家很少出门,大部分时间把自己关在小卧室里,坐在电脑前,不停的击打键盘(在网络聊天室里聊天),有时还发出愉快的笑声。

从小蔡上网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其原因源自现实生活中交往的失利,对于这类青少年教师可通过师生交友的方式多给这部分同学一些关爱,增强他们交友的信心,多让他们参加一些班队活动,让他们有更多容入班集体的机会,能使他们在活动中正视缺点,发现优点,并借此矫正他们的上网心理。

好奇是人的天性,只要有感情、有思想,产生好奇心理几乎成为必然,强烈的好奇心理也往往成为青少年上网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教师不及时引导,很有可能由好奇心转化成其他一些不良的心理。针对此,教师要主动帮助这些同学了解电脑网络,促使学生对电脑网络的认识由“玩具”向“电脑网络是帮助人类改造世界的工具”的转变,在学生完善认识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上网心理。

当然,从深层次讲,人的破坏心理也是导致青少年上网的重要原因之一。

丁某某看上去是一个很文静的小男孩,虽然偶尔做些坏事,但在教师的喝斥下总能收敛自己的言行。丁某某的父亲对他总是“一声叹息”,他在家上网时,在网络聊天室中经常偷偷地捉弄对方,并以此为荣,还常把电脑上的网页浏览器的设置修改得面目全非,使得在电信局上班的父亲不能打开网页。

人的许多本能欲望(比如攻击本能)为正常的社会意识所不容许,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表达的机会和空间,这在青少年身上尤其能体现,部分学生在家里或学校里常要做些坏事,但又时时被教师和家长压制,这些学生就急需要寻找一个没有社会抑制的环境来释放潜意识中积聚的张力,而没有社会抑制的网络世界为他们提供了一试身手的空间,他们上网时常带有较强的破坏心理,能在网络上任意修改界面,或在网络交流中随意“捉弄”网友……以满足心中欲望。这些青少年学生具有较高的电脑网络技术能力。

教师要改变具有破坏心理的青少年的不良心态,还需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自律意识,让学生明白在网上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通过事例向他们讲解破坏电脑网络的严重后果,使学生有明确的上网约束标准。

总之,青少年上网的心理复杂多样,对其心理进行了解是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的前提。

·不要被网络套住

正如前文所述,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之所以上网是基于多种心理的诱导,包括求知心理、从众心理、避世心理等等。由于网络本身的趣味性和博大的信息,让许多人一经接触,就很容易“落网”,再也难也从中走出来。

叶子的真情告白:“我最早接触上网是在信息课上,当时老师教会了我们如何进行网上聊天,就这样我结识了我的网友帆。帆在网上的谈话很风趣,也很懂得奉承女孩子。有了他,我的枯燥的学习生活变得有趣多了。那时,我几乎每个星期都盼着上信息课,期待上网聊天,有时候下午甚至会缺席溜进机房里去上网。我的网友曾有很多人,他们都有不同的个性和讲话风格,但随着时间推移,大浪淘沙,有些不再交往了,而其中维持关系最长的就是帆了,他总是在某个固定的聊天室里等着,我一登录,他就会马上发来问候。学习越来越紧了,大家都忙得两点一线,只有网上聊天给我一些放松。有一段时间,学校里的网络因故关闭,也就是一个星期左右吧,我无法上网,也无法开启信箱,我忽然感到自己像丢了魂似的,念起书来蔫蔫的,总觉得少做了点什么。最后,总算找到一个网吧,在里面泡了两三个小时过了过瘾。我逐渐成了网吧的常客,这也许在高三的女生当中是很少的吧。有时我想,我是不是该约帆出来聊聊,但我又担心“见光死”。现在已经是高三了,我知道如果这样下去,太浪费时间了,但我也不愿与一个很好很好的朋友失去联系,我更不想影响学习,这真的是很为难。”

从叶子的真情告白中,可以看出她的矛盾心理。她非常不愿意由于上网而影响学习,也不愿意离开网络这个交友的平台。她认为网络可以给她心灵的慰藉。无疑,叶子是痛苦的。然而,更有“落网”后废寝忘食、一蹶不振、情绪失控的人。他们把网络当成了维持自己生命的一个必要条件。表现出这种状态的人就是有了“网瘾”。

吴某,15岁,初中二年级学生,平均每日上网超过6个小时,而且常常废寝忘食,情绪失控。只要一离开电脑,他就会感到紧张及焦虑。他原本是个木讷的孩子,不善沟通,所以朋友不多,网络世界让他重新找回尊严。透过上网,他较能自我表现,大胆告诉他人自己的想法,也透出爱玩、聪明、活泼的个性。后来,他的网瘾逐渐发作,所出现的状况是痛恨班上同学,也怨恨社会,认为除了网友之外,全世界的人包括父母及家人都不了解他。他开始整天只想着上网,不愿上学,任凭父母劝骂,也于事无补。他父母气起来,运用封锁网络的政策,结果当晚他就企图割腕自杀。

如果有了网瘾,如文中的吴某一样,离开网络就如同鱼离开水一样难以存活,那么就是有了严重的网络性心理障碍。表现为在日常生活中情绪低落、无愉快感或兴趣丧失,睡眠障碍、生物钟紊乱,食欲下降、体重减轻,容易激动、自我评价降低,严重者社会活动减少,有自杀意念。

网络性心理障碍以20~30岁的单身男性为易患人群。网络性心理障碍的早期,因患者感受到上网的乐趣,因而上网时间不断延长,由此出现记忆力下降。以后发展为依赖性,表现为每天起床后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上网后精神状态才能恢复至正常水平。晚期患者一旦停止上网,就会出现急性戒断综合征,甚至有可能采取自残或自杀手段。

倘若发现别人有可能是患上了网络性心理障碍,应该积极帮助调整心态,让其逐步摆脱对网络的依赖。那么有什么好方法呢?首先是通过认知治疗改变患者对网络活动的不良认知,并通过积极交流对网络的看法,端正患者对网络的认识,从而达到治疗网瘾目的。其次是激发患者对别的事务的浓厚兴趣,比如让患者多参加一些学习班,出门旅游或者积极锻炼身体,从而渐渐地转移孩子对网络的沉迷。再次可以采用限制疗法。让患者限制上网时间,限制聊天对象的数量,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限制患者的上网内容,有效避免患者受不良信息的干扰。如果患者的行为有所收敛,正一步步从网络中逃离出来,即使进程缓慢,也应给与鼓励和刺激。

·饮酒者的心理

酒很受人们欢迎,家家户户,谁家没有几瓶酒,人来客往,怎么能不饮上几杯。由于酒有一定的扩张血管、兴奋神经作用,分时间分场合适量饮用是有益的。但是,饮酒的历史和现状告诉我们,人们对酒的需求更多的是一种心理需要。据调查,只有3.5%的人饮酒是为了身体的需要,96.5%的人饮酒是由于社会和心理因素使然。饮酒往往是为了祝贺、结交、助兴或排遣忧愁等等。然而一个滴酒不沾的人发展到酒鬼,中间又有怎样的一个心理过程呢?

杨某,由于家教很严,从小就滴酒不沾。高中毕业那年由于考上了省外一所不错的大学,家中办了一场喜事,杨某被好友灌得酩酊大醉。第二天,杨某就感到眼球不适,几天后眼睛中长出了异物。医生告诉他,是由于上火引起的,需要很长时间的治疗和休养。从那天起,杨某就知道自己喝不了酒,决定以后再也不沾那玩艺了。然而,大学毕业的那一阵,由于离校在即,好友聚会在所难免。出于礼节,杨某一次又一次地苦命应酬。后来他发现自己竟然也喜欢上酒了,常常在心情不佳时独酌。对自己的变化他有些迷惘。

许多专家认为,酒瘾君子不是天生的,其主要成因还在于生活环境。人产生饮酒的心理原因一般表现为:

(1)从众模仿。随着身心的逐渐发育成熟,青少年处处要求以成人自居,看到许多长辈饮酒,便认为“只有饮酒才是大人样”,于是就模仿起来。

(2)出于好奇。青少年好奇心强,看到别人把杯问盏、怡然自得,便想亲自体验一回饮酒的滋味。

(3)社交需要。社交场合中,碰碰杯可缩短心理距离,上面的案例中杨某正是为了社交需要迫于无奈而一步步地端起酒杯的。

(4)逆反心理。有些青少年对正面宣传产生逆反心理,你越是劝阻,他越是跃跃欲试。

(5)寻求解脱。古语云: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一些青少年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受到挫折,如失恋、考试落榜、待业无助、人际关系紧张等,就借饮酒来寻求解脱,以此消愁解忧,逃避现实。

因此,一个人养成饮酒习惯,是一种习惯的不适应的行为模式。以后为了满足其生理和心理的依赖,这种陋习就被维持下来。家庭和社会中年长者的行为模式,对一个人的影响尤为深刻。饮酒日久则上瘾,而且过度沉溺其中,还会形成中毒症状,以至形成长期依赖。这对人的心理带来危害,可导致一系列神经症和精神障碍。从行为上讲,饮酒成瘾,可以引起思维过程的严重退化和智力功能的严重损伤,严重者会出现思维中断、记忆检索障碍等症状。由于运动机能失调,人际交往、言语感觉和理解能力方面的退化,青少年在运动行为、人际交往、求学就业方面也将受到严重影响,做出不负责任的甚至反社会的行为。因此无论是家庭,还是青少年个人,都应对此有正确认识。为了减少酒精对人的危害,可采用心理治疗方法消除对酒精的依赖性。一方面可采用厌恶疗法。以重复惩罚性的刺激,建立起条件反射而革除不良弊习。如患者可以服戒酒丸、柠檬酸之类药物。如果病人喝酒,这类药就会引起紧张症的发作,从而达到戒酒的目的。再如在烟酒里抹上或掺上可以使其产生恶心和呕吐的物质,从而培养患者对烟酒的厌恶情绪,重复强化对烟酒产生条件反射性反感。另一方面寻求社会支持性。这种治疗涉及到环境的改变,态度的变化和提供健康的社交活动。需劝说患者的家长、亲人和老师,帮助患者在家庭、学校和其他社会组织中进行重新调整。通过有意义的社会活动来恢复其社会交往,培养有益兴趣。

·别让毒品害了你

无论是在电视上、报纸上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有可能发现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嗜毒成性,债台高筑,极度消沉。他们在吸毒的时候,可以忘却尘世的一切纷扰,而在过后又会陷入深深的忏悔和痛苦。

毒品滥用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被认为是当今世界的瘟疫和社会的毒瘤。同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一样,中国的吸毒对象也主要是青少年。据云南省1993年的统计,全省吸注海洛因人数为1.9万多人,其中25岁以下的青少年1.2万人,占633%。深圳市戒毒所统计,吸毒者中25岁以下的占91.7%。

张某是某知名高校毕业生,经过几年吃苦耐劳,20岁刚出头就积攒了200多万元的财富,可谓意气风发,前途光明无比。然而在一次商业活动中,有人给张某递上了“特制”的卷烟,他在不知不觉中染上了毒瘾。从此,张某的事业开始滑坡,短短3年后便将苦心开办的店铺关门。后来女友见张某迷途难返,一气之下也开始吸毒,如今这对情侣竟将200多万元的家产全部吸光。

没钱了怎么办?刘某竟把眼光瞄向了曾助他事业成功的阿姨。今年2至3月间,他和女友先后3次潜入阿姨家,盗走包括劳力士手表等在内的大量贵重财物,销赃后购毒吸食。

张某和女友本都是社会栋梁,有才有识,但却栽倒在毒品面前,使他们顷刻之间由天之骄子沦落为社会蛀虫,毒品可谓害人不浅。一般来说,青少年吸毒行为的心理特征表现在认识方面。青少年往往对毒品了解不够,同时也缺乏对吸毒危害的科学认识。所以,常常是在浅薄、幼稚的认识支配下,开始沾上吸毒行为。在吸毒后,即使对毒品的害处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此时已经抵挡不住毒品的诱惑力了。

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染毒往往是出于好奇心。因为新鲜好奇,想试一试而沾上了吸毒行为。调查资料告诉我们,初中生开始吸毒,多数是由好奇心引起的。同时有些吸毒者为了娱乐和消谴,把吸食毒品当作吸烟、喝酒一样,满足消遣和享乐的需要。有些青少年会在社交场合或者是单独休闲环境下产生把吸毒当作一种精神上的所谓享受的动机。由于青少年的虚荣心理,为了自我显示,他们把吸毒看作是一种“高贵的”气派。当然从众心理作祟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所谓“从众”,就是人家怎么干,自己就跟着人家怎么干。青少年喜欢从众,以为朋友在吸毒,自己也就一起跟着吸了。有一位中学生谈到他开始吸毒的行为时说:“我原来就吸香烟。有一天,一个朋友给我一支烟,我看它不像香烟,就问朋友是什么。他说,你吸吧,反正比你吸的那种烟要好多了。我想,反正都是烟,吸就吸吧。就这样,吸了没几支就上了瘾,再也戒不掉了。”还有一部分人吸毒是为了摆脱烦恼和忧愁。有些青少年碰到挫折,处于焦虑不安的心境,为了消除内心的烦恼和忧愁,就通过吸毒寻求暂时的解脱。上面案例中张某的女友就是这样。

毒品是一种很特殊的麻醉心灵的东西。青少年在吸食毒品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虚幻的、舒坦的感受,似乎一切烦恼和忧愁都能够解脱。解脱愉快的幻觉和短时间的欢乐效果,使青少年进入了飘飘欲仙的欣慰状态。这种感受和体验进而会牢牢地吸引着青少年,使青少年无法摆脱继续达到这种状态的需要。这就是青少年对毒品的心理依赖性。

当青少年步入歧途,开始吸毒时,他们的人格心理也开始扭曲、变态。吸毒青少年的主要人格特征包括:缺乏自尊心、自信心。常自我蔑视、自我嘲笑、自暴自弃,对生活持得过且过的态度;情绪忧郁,喜怒无常。有时狂妄自负、忘乎一切;有时焦急紧张、恐慌不安。稍遇不顺心的事就暴跳如雷、怒火大发;经常寻求高强度的感官刺激,特别对宣扬淫秽、色情、暴力和恐怖的书刊、音像制品津津乐道、百般效仿;常多日闭门不出、沉默寡言,或借故寻求僻静独处的生活环境;对外界议论敏感、多疑,好猜忌,心胸狭窄,报复心重。听不得别人的批评意见,一旦被触及“痛处”,常伺机报复;歪曲辨别是非的客观标准,不承认美好的事物、优良的传统、能催人奋进的价值观念,认为“人活着就是为自己,为吃喝玩乐”;对现实不满,对社会的强化管理不满,并经常借故发泄,有较强的逆反心理和冒险性;对同事或家人感情冷漠,思想疏远,关系紧张,不关心别人、不愿帮助别人;常同情和支持有偏常行为的人和事,宽容别人的缺点和错误,有较强的虚荣心,爱面子;轻视他人的合法权益,藐视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对自己的违法犯罪行为心存侥幸。

总之,一旦沾上毒品就足以毁掉一个人,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摧残,更是对心灵的创伤。因此,为了使自己的生活美好一些,每个人都应尽量避免这种祸害人的东西。对于身边的吸毒者,要表示一份关心,多多劝慰他们早日摆脱毒品的阴影。

·离开烟民队伍

在日常生活中,烟民随处可见。他们把烟当成了维持自己生命的手段之一,他们需要烟的力量振奋自己的情绪。有些嗜烟成瘾的人一日也不可离开香烟,而一些正处花季的少男少女也盲目地抽烟以显示自己的“成熟”与“潇洒”。当然男女吸烟的心理也存在差别,来自美国加州大学的戴尔菲诺和贾姆纳通过研究发现,男性吸烟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吸烟驱除不良情绪,如很多人希望通过吸烟控制自己的紧张、焦虑,不少人在自己情绪低落、悲伤时吸烟量增加,也有些人通过吸烟解除疲劳,集中注意力。相反,女性吸烟则较少出于上述动机。她们之所以吸烟,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吸烟表示自己自立、与男性平等、新潮,或希望通过吸烟减轻体重。

阿杰的真情告白:“我挺喜欢吸烟的。我觉得烟这个东西挺适合我的,虽然我年龄不很大,但各种好烟我都尝过,这方面的经历我不比任何人差。现在进入了高三,我越发感到我离不开烟了。有时候学习到深夜,非要抽上一根烟才可以提神。平时上课的时候,当觉得有点疲劳时,也会偷偷地向老师请假上厕所,实际上是出去过烟瘾。有时候,我很想戒掉抽烟,原因很简单,父亲最近下岗了,家里的经济来源出了点问题,给我的零花钱就少了,好烟自然也抽不起。在我周围的同学中,也有不少‘老烟鬼’,大家课间聚在学校的一角,就会轮着发烟抽。每次当我发誓要开始戒烟时,这些人都三番四次地劝我,最后我就挡不住别人三言两语的劝诱,重新开始抽。父母对我抽烟早有耳闻,也不想拿我怎样,只不过内心里,我很想以新的形象表现给父母看,只是我也不能肯定什么时候我才会戒烟成功。”

青少年吸烟的心态有多种多样,阿杰戒烟难的问题在于,对吸烟行为的观念在不知不觉影响他:好探险心理,由于青少年时期是个体从权威人物的影子中挣脱出来的过程,青少年时常会尝试做一些父母平时不允许做的事情(当然这不意味着应去做出格或违法的事情),以满足个人的好探险心理;从众心理(身边的朋友都吸烟,自己抽才能体现彼此有交情);虚荣心(别人经常散烟,自己怎能老抽“伸手牌”香烟?有来无往,非礼也)。

由于吸烟的害处良多,不仅为自己增加一笔巨大的开支,还威胁自己的身体健康,另外,美国精神卫生协会发言人认为,吸烟与抑郁症之间确实存在某些联系,吸烟是导致心理疾病众多危险因素中的一种。因此烟民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吸烟行为,主要可以采用自我疗法。首先是选择适当的目标。第一步是将无意识吸烟变成有意识吸烟。因为你不自觉地去吸烟,这是一个习惯行动作,吸烟的数量是控制不住的。你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吸的每一支烟,计划一下自己每天吸烟的支数、吸烟的时间和场合,这样你吸烟的数量就会得到控制。第二步是为自己制定可行的戒烟计划。如一天减一支或是两天减一支。戒烟期间多进行些问题活动,如看场电影,和朋友们打场篮球等以缓解戒烟带来的焦虑与不安。但有一点需要注意,一旦制定了计划就要坚决地执行。其次是改变吸烟的环境。戒烟者要反省自己在何种环境中容易吸烟,那么就尽量回避这种环境。在家中有妻子、孩子来监督;对于陌生人,则说自己不吸烟;对于熟悉的朋友,则说自己戒烟了。只要态度诚恳,他们是会支持的。再次是运用快速吸烟法。快速吸烟法是较之有效的戒烟方法,他是通过吸烟者对吸烟本身产生厌恶感来达到戒烟的目的。其方法是首先要求吸烟者以每秒一口的速度深呼吸地将烟吸入肺部。由于尼古丁在短时间内被大量的吸入,吸烟者产生强烈的生理反应,如头晕、恶心、心跳加速等,这时吸烟的行为成为痛苦的根源,成为负性刺激。当事人认真体验这种不良的感觉,再到空气新鲜的环境,体验一下无烟环境的清新与舒畅。然后回到室内再快速吸烟。如此加速、高强度的吸烟,使吸烟者对香烟产生厌恶,见了香烟就恶心,甚至连看一眼的勇气都没有了。一般认为这种方法只要连续进行两三次,都能达到彻底戒烟的目的。

·分析购物欲望的背后

在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许多女人疯狂购物的癖好,我们称之为“购物癖”。据研究,“购物癖”一般有以下典型症状:当不购物时,人会感到浑身无劲,高兴不起来,总有一种说不明白的“不满足感”。当购物癖发作时,人还会变得焦虑不安,无所适从。但是一旦步入商场,或者走进能够进行购买活动的地方,这些人就会变得兴奋起来,对周围的一件件商品显示出极大的热情,甚至不顾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买下自己喜欢的所有商品。然而,在回到家后,患者又会有新的“不满足感”,恶性循环,情绪变得更加恶劣。

一个30岁的女性告诉心理医生,她走到服装街上就想进店里,进了店看到五颜六色的服装就感到那些衣服在向她招手。那个时候她没有一点犹豫,只有购物的兴奋和快乐。从店里出来,她常常会花掉几千元钱。她知道自己并不需要那么多衣服,也曾暗下决心控制购衣数量,但一到服装店就乐此不疲。她为控制不住自己的购买欲而苦恼。

这位女性有购物癖,俗称疯狂购物症。这种人对商品有一种病态的占有欲,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常会不假思索地掏腰包,购买的同时会有占有的满足与快感。如果硬是控制不买,就会出现焦虑不安、周身不适,勉强控制一次只会使下一次购物更疯狂。但当理智占上风时,后悔和苦恼必然伴随而来。如此周而复始,自然影响心情与工作。

有的人认为工作就是为了赚钱,赚钱是为了享受。所以在有了条件后,往往难以控制欲望。放纵欲望,或者因为种种压力而逃避到欲望里,是形成购物癖的心理原因。

要改变自己的购物癖,避免情绪化消费,最好是做有计划性的购买。出门不要带太多的钱,每次逛商店之前想清楚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必要时与同伴一块去逛街,并要同伴帮助提醒。最关键还在于搞清楚购物欲望的背后有哪些心理问题,是否有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己的不满。当一个人敢于面对问题并去解决问题时,心理才会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