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FBI教你10秒钟读懂面部微表情
16171000000021

第21章 布罗考陷阱

汤姆·布罗考是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的知名主播。他在节目《本日焦点》中有过出色的抓谎经验,他说:“我所得到的线索,大部分都是语言上的,而非身体上的,寻找说谎的信号,我不看对方的脸,而是抓住那些不知所云的回答,或听起来言之有理的遁词。”基于这一点,保罗·埃克曼给予了肯定,他认为在抓谎过程里,布罗考的经验是有一定合理性的。说谎的人为了掩饰破绽、减少漏洞,往往会不停地说,也可能会因为愧疚和罪责而变得结结巴巴、指东说西,这些都是抓谎的线索之一。然而保罗·埃克曼认为,并不是所有人都符合这条经验,布罗考忽视了个体的差异性。有些人私底下口齿伶俐,一旦对着众人或镜头就因紧张而变得结结巴巴,如果原本就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在众人面前会表现得更加笨拙。埃克曼将这种情况称为布罗考陷阱。

要避免落入陷阱,就要将个体差异考虑进去,看当事者平时的行为习惯有哪些。将当事者平时的状态和被怀疑后的状态加以比较,才能更为准确。如果一个人平常琐碎的动作较少,被怀疑的时候琐碎动作增多,证明他内心感到紧张和不安,这时可以判定他没有说出全部事实。但如果对这个人没有了解,单凭初次见面时他琐碎的动作反应就断定为说谎,则未免有些武断。

就举那个最经典的打扑克例子。某个玩家一到关键时刻就大声咳嗽,除了搭档之外的其他玩家以为自己找到了他们的暗号,心中窃喜。到了最后时刻,其他玩家加高了赌注,想好好赢一把。那个玩家在最后关键时刻又咳嗽起来,大家以为等到了机会,谁知最后输了个精光。原来那个玩家一开始就在说谎,为的就是迷惑对手,最后那声咳嗽才是真正的暗号。

第一次见面交流,一定要争取更长的时间,好摸准什么是“迷惑性咳嗽”,什么是“真正的暗号咳嗽”,千万别第一次听到咳嗽,就以为自己抓到了机会。

要知道,每个人在初次见面时候的表现和心态不一样。有的人为了给对方留个好印象,表现得比平常拘谨,一举手一投足都充满了刻板的味道;有的人跟陌生人初次接触会显得紧张,说话结巴,逻辑混乱,坐立不安。这样一来,对方把平常的行为习惯都隐藏了起来,无从比较,也就无法断定对方是否在说谎。

因此要抓谎,最好多安排几次交流,让关系变得更亲密一些,这样有助于了解对方日常的行为习惯和情绪表达。

这个时候就突出了微表情的重要性,因为一些表情的无法掩饰性,即便是初次见面也会不自觉流露出来。但有个问题不能忽视,就是微表情背后的情绪来源是什么。判断不清来源,也无助于谎言的戳穿。在微表情的基础上,加上肢体语言、口误、激烈的言辞这三项谎言线索,会让判断结果更加精确。

这里举一个关于口误的案例,以便参考。这个案例来自弗洛伊德的研究,说的是一位博士在描述别人的离婚官司,他说:“在某桩离婚官司里,有个护士跟丈夫共同被列为被告。这官司本来是妻子告丈夫,结果她也被牵扯其中。最后,‘他’获准离婚。”博士将“她”误说成了“他”,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口误。我们需要先来弄清楚当时的法律背景。在那时,通奸是向法庭申请离婚的唯一合法理由,由遭到背叛的一方申请。这种官司的结果一般是原告获胜,并获得大笔赡养费。从博士的口误中可以看出,这官司中的丈夫就是他本人。他从内心希望是自己申请离婚并获得胜诉,同样也希望是自己拿到一笔数目可观的赡养费。

口误跟微表情一样,只要出现就一定有意义。

再说肢体语言。在美剧《Lie to me》中有这样一集内容,女教师被杀害,FBI怀疑是一位长期暗恋并偷窥女教师的男生所为,立即将其关押。但经过卡尔·莱特曼博士的分析,该名男生并不是凶手,因为他偶然间发现一张照片。照片上被害的女教师正站在一辆汽车的窗口,看上去在跟里面的人对话。但因为角度问题,女教师正好挡住了驾驶员的脸。女教师整个身体前倾,左手扶着车窗,右手下垂并将手掌立起跟手腕成90度。正是右手的动作,让莱特曼博士有了眉目。将女教师的动作还原在抬起的手臂上,是一个经典的禁止动作。交通警察在示意停车的时候,都会用到这个手势。在日常生活中,这个手势代表着“停下,不要继续说下去了”,常被用在争吵中。莱特曼博士认为,女教师在跟车里的人争吵。按照这个线索,莱特曼博士找到了车的主人,并最后破解此案。

不过还是那句话,单凭肢体语言是无法下定论的,需要结合个体的差异性和交流背景。要想避免陷入布罗考陷阱,最好综合微表情、肢体语言、口误和激烈言辞这四种谎言线索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