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刹藏“活地”
在镇江千年古刹绍隆禅寺内,有一块比八仙桌略大一些的地方,以每年约1厘米的速度微微隆起,使得铺在上面的地砖自然升高,形成“馒头状”。过了十年八年不得不铲一次土,铲平后不几年又凸起如初,至今依然。这一千百年来久已出现的奇异现象,令人难得其解。
绍隆禅寺位于镇江市东郊大港圃山风景区五峰山下,寺内古柏参天,樟木成行,紫竹婆娑,风景宜人。“活地”就位于寺内幽深的中楼忏悔堂(原藏经楼)内。跨进挂有“福慧双修”匾额的忏悔堂,来到玉佛像前,一块明显隆起的地面跃入眼帘。“活地”长2.5米,宽2米,上面铺着罗地砖,由于地面自然升高,四角的罗地砖已被撑裂,分成两片。用尺一量,“活地”已凸出地面30厘米,让人惊讶不已。
由于“活地”徐徐向上凸起,给寺内僧人做佛事行走带来不便,于是不得不多次将其铲平。改革开放20余年来,他们已铲过3次,最后一次是在2001年,再过两三年,他们又要铲土了。从1983年绍隆禅寺对外开放第一天起,先后为“活地”铲过2次土。“文革”期间,绍隆禅寺成了农业中学,学生们成天在“活地”上蹦蹦跳跳,“活地”依然悄悄地在向上长,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寺内僧人称“活地”为“龙地”。据绍隆禅寺住持、镇江市佛协副会长觐云法师介绍,绍隆禅寺始建于唐朝宝历年间(公元825年)。一高僧云游到镇江大港五峰山山脚下,在荒郊野外中,突然发现这块“活地”,认为这是“龙舌”,龙是代表神圣,代表吉祥的,便决定将寺庙建在龙头之上,不久因一场大火夷为平地。宋绍光年间(公元1132年),又一高僧因为看中“龙地”,在原址重建,后又毁于火灾。到了明朝,经比丘尼募化,于万历14年再次修建,名日莲觉寺,不久改称为绍隆禅寺。
总是悄悄上涨的“活地”。千百年来,绍隆禅寺僧众把“龙地”作为“镇寺之宝”,以“龙地”为荣,把“龙地”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重要,常年用最好的罗地砖覆盖,上面搁放着佛桌用来掩护,世代相传,尽力保护。寺庙虽经沧桑,但“龙地”未受到任何破坏。
绍隆禅寺因“龙地”而名振天下,康熙曾为此亲自题写匾额。据当地史料记载,清康熙23年,康熙皇帝南巡江南,来到绍隆禅寺(当时叫莲觉寺),看到这里三面环山,气势雄伟,如入仙境,便赐莲觉寺为灵觉宝寺。清康熙28年,康熙皇帝再次南巡来灵觉宝寺敬香礼佛,仔细观看,发现这块“龙地”(“活地”),整座寺院像龙脉,并连声说道:“非高僧大德者不可居之。”于是,便将灵觉宝寺赐给金山寺为下院,并信手提笔题写“灵觉宝寺”匾额一块和一副上书“上有奇突山峰,下显真像龙脉”的包柱匾,永存寺中。可惜的是,此御笔在“文革”动乱中被毁。人们在“活地”所在的忏悔堂看到的这块匾额和这副包柱匾,是由已故原中国佛协会副会长、江苏省佛协会会长、焦山寺方丈茗山法师补写的,以作纪念。
康熙帝亲驾“龙地”赐绍禅隆寺“真像龙脉”,不仅吸引了众多高僧大德前来顶礼膜拜,而且倾倒了无数善男信女前来围着“龙地”转一圈,以沾“龙气”。更有许多高僧和居士圆寂后安葬在绍隆禅寺后面的山上,鼎盛时塔林达300余座。目前塔林内藏有铁舟祖塔,另藏有曹寅篆额、《金山江天寺铁舟和尚塔铭》碑,还有一块由清朝江苏候补道、出使日本国参赞官郭庆藩篆额,以及正文1446字的《观心大师塔铭》等。
“活地”在绍隆禅寺已“生活”了一千多年,这一大自然之谜,自古以来无人解开。为此,宗教部厅曾经请地质部门来勘察过,根据“活地”上长出的土是白色这一事实,专家们初步分析,认为可能是陶土,陶土是一种矿物质,也叫耐火土和膨胀土,但为何仅有这一块地方有这种土,且千年不变,专家们也难以说清。
“香地”和“神地”?能够自然飘香的“香地”?
相传清乾隆年间,中国有个香妃,身体能够自然散发出诱人的芳香。最近,人们又发现了一块神奇的“香地”。这块“香地”一样能够自然飘香。
这块奇妙的“香地”位于湖南省洞口县山门清水村西北方约2公里远的山腰上一块凹地处。这是一个群山环抱、人迹罕至的地方,它的上边是悬崖峭壁,下面是潺潺的小溪。
据说,一位采药的山民经常到这片山中采药。一天,这位采药的山民恰巧路过此地,觉得有一股奇妙的香味扑鼻而来。他感到非常地好奇。为了寻找香味的源头,他查看了这里所有的花草树木,均不得要领。最后,他发现香味不是来自任何花草树木,而是来自脚下的土地。土地竟然会发出这种奇妙的香味,这太不可思议了。
香地的消息传开后,人们纷纷来到这里。好奇的人们发现,这一奇特的香味,仅局限在方圆50米的范围内,只要越出这香地一步,香味顷刻间就闻不到了。细心的人们还发现这里的香味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早晨露水未干时,香味显得格外浓郁,让人非常地陶醉;骄阳似火的中午,则变得微香,这时香味又有另一种风趣;黄昏、天阴或雨后天晴时,香味会渐渐变浓。
香味产生和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这股香味也会有感应吗?
有关专家分析判定后认为,这种香味可能是由这里地下所存在的一种微量元素引起的,当这一微量元素放射出来后,同空气接触就会形成一种带有香味的特殊气体。但是对于这样的解释,反对观点仍然存在。所以,香地缘何飘香还是一个谜。
能预测天气的“神地”?
在中国四川省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五斗乡大风门半坡上,有一块面积约10平方米的神奇土地。这块土地远看好似人形的红沙地坝,自古以来它上面就没有生长过任何植物,但却能随天气的变化而发生颜色的变化:晴天呈白色,阴天呈淡红,雨天为深红色。当地人把这一奇异现象称为能预测天气的“红人”或尊称“神地”。方圆十里的农民都以这块土地的颜色变化为依据观察天气,安排农活,几百年来竟没有出现过任何差错。
然而,令人疑惑的是,这块“神地”的颜色为什么会随天气的变化而变化?人们对其变化原因仍在探寻中。
会发强光的怪地?
在中国湖北省神农架自然保护区老君山脚下有座戴家山,山上有一块十分奇怪的土地,每逢2月、8月晴天的中午,这块田里便会发出一束强烈的白光。光线很刺眼,人们不敢直接观看。这束光照在对面200米远的地上,比阳光还要明亮。它不定时地发射出来,每次大约2~3分钟时间。当地有许多人都亲眼见过它。
在这块土地上,有位农民曾经挖出一个奇怪的洞,洞里有一堆鸡蛋型的土蛋,每个土蛋均有三个鸡蛋合起来那么大,砸开“蛋壳”里面全是土。奇怪的是头天挖开的洞,过一夜又会神秘地闭合起来。现在山上修了梯田以后,这块地里到时仍然能发出白光来。
近几年来,有大批科学家奔赴戴家山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但目前仍旧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拥有“奇地”的戴家山。
不用播种就能收获的宝地?
人们常说:“没有播种就没有收获。”但在长江西陵峡中却有一块不用播种也能收获油菜籽的神奇土地。这块土地面积约为300平方公里,位于中国湖北省兴山县香溪口附近。这里是王昭君的故里。每年冬天,当地人都会将山坡上的杂灌木砍倒,到了春天用火将草木烧掉,待几场春雨一洒,就能生长出碧绿的油菜。过不了多久,漫山遍野便开满了金黄色的油菜花。
据当地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农说,1935年这里发生了山洪,坡上的树连根拔走,可第二年春天坡上照样长出野生油菜。据了解,这里方圆20多个村庄的人家,每户每年都可以收野生油菜籽六十多公斤。基本上能满足当地人的生活用油。当地人传说:昭君姑娘出塞前曾在此采药,种下菜籽,并嘱“连发连发连年发”,所以野生油菜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但传说毕竟不等于科学,不少农业专家和植物学家曾对此地做过考察和研究,但依然没能科学地解释这个大自然的奇迹。在这里,野生油菜多年不绝。
会迁徙的罗布泊?
罗布地区是中国古代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要道。在《汉书》中它曾是“广袤三百里”的“蒲昌海”,也就是消逝的古楼兰王国的所在地。它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是中国著名的咸水变迁湖,因为这里曾发生过很多离奇的事件,而被人们称为“神秘之地”。
罗布泊夏季气温高达70℃,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穿越。可是,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在遥远的过去,那里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翻开有关西域的历史书籍,你会惊异于罗布泊的热闹繁华。《汉书·西域传》记载了西域36国在欧亚大陆的广阔腹地画出的绵延不绝的绿色长廊,夏季走入罗布泊与置身江“死亡之地”罗布泊。它在蒙语中叫“罗布诺尔”,意思是“汇入多水之湖”,面积有3000多平方公里。后来,由于孔雀河和塔里木河长期无水注入,湖泊已完全干涸。(卫星影像图)南无异。昔日塔里木盆地丰富的水系滋润着万顷绿地。当年张骞肩负伟大历史使命西出阳关,当他踏上这片想像中荒凉萧瑟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映人张骞眼中的是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从此,张骞率众人开出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据史书记载,罗布泊曾经是新疆南部一个最大的淡水湖泊。在历史上,它曾接纳从塔里木盆地流来的“众河之水”:西部主要有塔里木河、孔雀河和车尔臣河,东部主要有甘肃的疏勒河。所以,蒙古语称它为“罗布诺尔”,意思是“汇入多水之湖”。但是后来由于塔里木河多次改道以及气候的变化,罗布泊水量的补给不断变化,湖泊的面积也相应地有过多次改变,或大或小,甚至完全干涸,成为环境险恶的沙漠。由于通商的需要,很多来往的商旅、游客都必须要穿过这个险恶地区,他们常常因为饥渴难耐、酷热当头而葬身于茫茫沙漠,因此罗布泊被人们称为“死亡之地”。相传我国唐朝著名的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时,也曾走过这样一段路程。据说,他到了瓜州(今天甘肃敦煌),跟随他的几个人在听到人们对罗布泊的介绍后,都不敢继续西进了。于是,只剩玄奘一个人牵着别人赠送的一匹老马,义无反顾地走进这个可怕的地区。后来,在茫茫无际的大沙漠中,他苦熬了几天几夜,而且还迷失了方向,在布满盐层的湖底转来转去,寻找出路。眼看干渴得就要一命呜呼了,幸亏那匹老马把他驮到一个有泉水的地方,才得以死里逃生,最终取得真经。从古到今,罗布泊已不知吞噬了多少人的生命,很多中外探险者们都将宝贵的生命留在了这里。1981年6月,中国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彭加木来罗布泊地区考察时,由于中途断水,他为了节省开支,不用飞机空运淡水,只身一人冒险寻找泉水,不幸牺牲在罗布泊附近的茫茫沙漠中。后来著名探险家余纯顺又走入罗布泊中,也未能出来。至于这二人到底在哪里失踪,现在还是未知。死在罗布泊的中国科学家彭加木。1900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千里迢迢来到罗布泊考察,从沙漠南部进入该地区,途中死了3个帮手、7峰骆驼,他本人死里逃生,狼狈不堪地爬到和田河畔,被当地农民救了性命。他身历了罗布泊的危险,拣了一条命回国。回国后,他写了《亚洲腹地探险8年》一书,记述了那次去罗布泊的可怕经历。一年后,他语出惊人,向世界宣布罗布泊是一个会移动的湖。从此以后,神奇的罗布泊究竟是否会移动,引来了百年的争论不休。斯文·赫定认为,罗布泊是按照一定的时间规律,在塔里木盆地湖区间来回游移的。而当时的喀拉和顺湖就是南移的罗布泊。他认为移动的原因主要是由气候的周期性吹蚀,导致了罗布泊的来回移动。之后,很多科学家也成为了这一理论的追随者。1906年,美国人艾·亨丁顿提出了“盈亏湖”的理论;1931年,中国学者陈宗器也提出了“交替湖”的观点;1953年和1955年,两位苏联学者先后发表论文论证罗布泊是个游移湖;1992年,中国学者奚国金提出,罗布泊的特征就是游移等等。这些理论虽然各不相同,但都论证了“罗布?白是游移湖”这一观点,罗布泊会移动,似乎成为了一个定论。
然而,一百年来,罗布?白是否会移动,还是没有能够说服所有人的解释,罗布泊不是游移湖的观点也有拥护者。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科学家相继从不同侧面论证了“罗布泊不是游移湖”。后来,中科院罗布泊环境科考队在对罗布泊地区进行综合地质考察中发现了罗布泊不是游移湖的直接证据。考察队队长方小敏说:“如果罗布泊能够迁徙,湖水干涸的话,那么这个地方的沉积物就会产生间断。现在我们从钻孔里没有发现这种间断的存在,那么至少从沉积物里面来推断,这种游移湖的存在是不可能的。”他们的实地考察,证实了罗布泊是塔里木盆地的最低点和集流区,那么湖水就不会倒流,短期内湖底地形不会剧烈变化,而且罗布泊长期是塔里木盆地的汇水中心。所以说,游移说是不切实际的推断,只是对塔里木盆地中曾出现的与罗布泊临近的其他湖泊的地理错觉,而并非真正的“移动”。
那么,罗布泊究竟会不会移动?众多学者观点不一。如今,罗布泊依然还是个神秘的危险之地,这个“移动”之谜也就成了科学家、探险家继续探索和研究的焦点了。
黑竹沟:中国的百慕大?
在中国的“天府之国”四川,有一处新开发的风景区,1996年5月被四川省定为第四批省级风景名胜区,这就是被誉为“中国百慕大”的黑竹沟。
1949年12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打到成都市,国民党胡宗南部被全歼。数日后,胡宗南残部30余人仗着武器精良,穿越黑竹沟,入沟后无一人生还,从此,这里留下“恐怖死亡谷”之名(新华社供图)。黑竹沟,一片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幅员面积575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263平方公里,海拔高度1500~4288米之间。这里古木参天,箭竹丛生,奇花怒放,异石纵横,山泉奔涌,瀑布轰鸣,岩壁千仞,峰回路转,云雾升腾,气象万千,珍禽异兽出没其间。猴鸣之声随处可闻,熊猫行踪随处可觅。景区集雄、险、奇、秀、原始、珍稀、神秘、清幽于一体,特别是由于近40年来,相继发生多起人畜入沟神秘失踪事件,使黑竹沟显得更加神奇莫测,被海内外新闻媒体称之为“魔沟”、“恐怖的死亡谷”、“中国百幕大”,引起世人瞩目,黑竹沟也因此斐声中外。
神秘失踪之谜:人畜进入黑竹沟屡屡出现失踪和死亡事件,可人进去后是怎样失踪的,至今还是个谜。自1951年至今,川南林业局、四川省林业厅勘探队、部队测绘队和彝族同胞曾多次在黑竹沟遇险,其中3死3伤,2人失踪。据当地彝族长者介绍,1950年,国民党胡宗南残部30余人,仗着武器精良穿越黑竹沟,入沟后无一人生还,因此,这里留下了“恐怖死亡谷”之名。当地彝族同胞广为流传,在死亡谷最险地段——石门关上部开阔的谷地便是他们祖先住过的地方,“祖训”不能人内,否则会遭灾。石门关是黑竹沟的腹地,曾有不少探险队历尽艰辛,最终也未能深入这块险恶地带。当地有“猎户入内无踪影,壮士一去不回头”的传说。
纬度之谜:黑竹沟所处的纬度与耸人听闻的百慕大三角,神奇无比的埃及金字塔相似,被探险家称为“死亡纬度线”。黑竹沟的最高峰——马鞍山主峰东侧,有一座海拔3998米的山峰,其上部呈三棱形,酷似埃及金字塔,在红光照耀下,金光四射,形成一个神奇无比的梦幻世界,成为一座可以假乱真的耀眼金山。“金字塔”是黑竹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发源于北面的三岔河与南面的罗索依达河,就像“金字塔”伸出的两条玉臂,把整个黑竹沟区域的腹心地带紧紧环抱。黑竹沟“金字塔”不仅具有极高的科考价值,而且是极为难得的观景台,旅游者站在“金字塔”之上,近可将古冰川遗迹、冰斗、角峰、V型谷等景观一览无遗;远可望日Ⅲ、云海、佛光奇景,黑竹沟全貌尽收眼底。“金字塔”脚下的万顷杜鹃花白色的、淡红色的花团锦簇,成为黑竹沟又一奇观。这里的杜鹃花种类极为丰富,花期长,色彩艳丽,把黑竹沟装扮得五彩缤纷。
黑竹沟经常迷雾缭绕,浓雾紧锁,使沟内阴气沉沉,神秘莫测。“野人”之谜:黑竹沟有“野人”之说,也是个谜。据说1974年10月勒乌乡村民冉千布干曾亲眼见到高约2米,脸部与人无二,浑身长满黄褐色绒毛的雄性巨物——“野人”。后来,当地群众曾发现“野人”的踪迹,当地人对“野人”的敬畏超过对山神的敬畏,称之为“诺神罗阿普”,意为“山神的爷爷”。许多人至今说到“野人”,仍然心怀余陲,黑竹沟有一个地名就叫“野人谷”。
幽谷奇雾之谜:黑竹沟由于山谷地形独特,植被茂盛,再加之雨量充沛,湿度大,山雾便成为这里的特色,黑竹沟经常迷雾缭绕,浓雾紧锁,使沟内阴气沉沉,神秘莫测,此处的山雾千姿百态,清晨紫雾滚滚,傍晚烟雾满天,时近时远,时静时动,忽明忽暗,变幻无穷。据当地彝胞讲,进沟不得高声喧哗,否则将惊动山神,山神发怒会吐出青雾,将人畜卷走。考察者分析,人畜入沟死亡失踪原因,迷雾造成的可能性很大。人进入这深山野谷的奇雾之中,地形又不熟,很难逃脱这死亡谷的陷井。当地人和考察者总结出这样一个顺口溜“石门关,石门关,迷雾暗沟伴深潭;猿猴至此愁攀援,英雄难过这一关。”这里的雾为什么这样变幻莫测?为什么会导致伤亡?雾气会不会含有其他成分?这些仍有待人们去研究。
动植物之谜:在黑竹沟有很多野生动植物,其中几种为世界稀有,而大熊猫和另一种黑白相间呈圆状花纹的“花熊猫”更是稀有中之珍品。在考察路上,队员们经常见到各种野生动物奔跑。晚上露宿时,都得做好严密的防范措施,以免被野生动物伤害。人们都知道大熊猫食竹子,但这里的大熊猫食性不一样,经常跑到彝家山寨吃牛、羊和猪等家畜,吃完后还敢在寨子里呼呼大睡。这里的大熊猫食性变异的原因也有待专家们去进一步的研究。
我们期待着科学家们能早一天揭开黑竹沟的神秘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