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新编科技知识全书:神秘海洋与生物
16173900000008

第8章 海洋的“呼吸”(2)

以上我们讲的是由热带风暴引起的风暴潮的情况,其实,风暴潮还有另一类,即由温带气旋所引起。海洋学家近期还发现在我国北方的渤、黄海还存在一种有别于上述两类风暴潮的“风潮”,即在春、秋过渡季节,由寒潮或冷空气所激发,其特点是水位变化持续而不急剧。显然,无论哪一类风暴潮,袭击的地区都是暴露的海滨地带。据历史资料记载,世界上受风暴潮影响较大的地区有:日本沿岸、美国东海岸、墨西哥沿岸、孟加拉湾沿岸和太平洋赤道以北的一些群岛。1969年8月17日在美国墨西哥湾沿岸登陆的卡米尔飓风引起的风暴潮为7.5米,是迄今世界最高记录。我国沿岸也是受风暴潮危害较大的地区。据统计,渤海湾至莱州湾沿岸、江苏小羊口至浙江北部海门港、浙江省温州和台州地区、福建省宁德地区至闽江口附近、广东省汕头地区至珠江口、雷州半岛东岸和海南岛东北部等岸段是风暴潮的多发区。我国有验潮记录以来的最大风暴潮记录是1980年7月翅日雷州湾南端出现的台风风暴潮,高达5米,名列世界第三位,是由8月7号台风引起的。我国风暴潮的特点是: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夏秋季台风多,多发区集中在东南沿海和华南沿海;冬季受寒潮、大风和气旋影响,常在北部海区引发风暴潮。这些风暴潮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次数偏多,潮位高度不小,规律也比较复杂。

我们前面已经提到,风暴潮是一个较常见的可怕的自然灾害,由于它来势凶猛,对港口与码头设施、浅海油田设施、靠码头的船舶、农田、盐场、水产养殖等均有很大的破坏性。因此,世界各国积极开展对风暴潮的观测、研究和预报工作,尤其是及时准确地预报风暴潮显得尤为重要。美国、英国、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俄罗斯、日本、泰国和菲律宾等都有专门研究风暴潮的机构。我国对风暴潮的研究也具有较高的水平,对风暴潮的监测和通讯系统的网络也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对风暴潮的业务预报工作正在日益完善。我们知道,只要我们做好了风暴潮的预报工作,事先做好积极地防范,那么由风暴潮造成的损失就会减到最低限度,就会防止以前出现的惨剧。

壮观的涌潮

涌潮(Tidalbore)是指涨潮时潮水沿江河口逆流而上的暴涨现象。也称怒潮或拥潮。它是一种特殊的潮汐现象。涌潮多发生在水深向河口方向逐渐变浅、呈喇叭形、潮差大的河口湾中。它发生在大潮及其前后时间,此时海水流速明显加快,为正常潮流流速的2~3倍,其波高也可达到正常潮位的几倍到十几倍。

世界上的涌潮至少有15处以上,较为著名的有我国钱塘江河口,巴西亚马逊河口,法国塞纳河口,英国塞汶河口和印度的恒河口。我国的钱塘江涌潮最为壮观,在钱塘江口北岸的乍浦、澉浦、兴山等地都是观潮的理想地点。当涨潮时,潮水进入杭州湾,与钱塘江水相遇,波面受阻,波峰前沿出现破碎现象,形成滚滚的白浪,激起10余米的水浪,像一堵水墙,排山倒海而来,势不可挡,数里以外都能听到“呼隆、呼隆”的巨大响声。此时海水以4~6节的速度前进,潮位在短时间内急剧上升,在海宁处可高达9米。每年农历8月18日前后,正逢我国东部沿海雨季,此时盛吹东风或东南风,风助潮势,涌潮景象更加壮观。

潮汐的利用

潮汐现象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我国古代人民对潮汐现象的了解和认识比欧洲人早,世界上最早的潮汐预报方法是由唐朝的窦叔蒙完成的。在现代,人们利用潮汐为国民经济和建设服务已取得了很大成就。例如,利用潮汐规律进行围海造田,发展水产养殖和制盐;利用港口的潮汐规律,开展增加运航能力,提高航道利用率;根据潮汐规律,进行近海环境与污染综合治理;利用潮汐规律进行潮汐发电,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目前世界沿海很多国家都建立了功率大小不等的潮汐电站。又如,潮汐在军事上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不论是在海军舰艇的活动中,还是在登陆与抗登陆作战、布雷与扫雷以及水下武器的应用中,都必须充分考虑潮汐的变化和潮流进退的规律。掌握潮汐的规律指挥作战,古今中外战例不少。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法联军在诺曼底渡海登陆,就选在大潮当日的高潮前3个小时,取得了登陆作战的胜利;我国明朝的郑成功依靠自己熟知水情的军士和台湾老百姓的帮助,正确地掌握鹿尔门的潮汐规律,出其不意地趁大潮进入了沉船和泥沙淤阻的北航道,登陆成功,一举击败了荷兰侵略军,收复了台湾;1959年10月3日,我军解放金塘岛的渡海登陆作战,也是趁潮汐的有利时机,于高潮前1小时登陆成功,为战斗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类似战例还有很多,当然也有不懂潮汐规律,渡海作战失利的反面战例。在海战中,潮汐的重要作用是绝不可忽视的。

红潮和鱼灾

1957年6月,在阿拉伯海上,前苏联有一艘货船沿着科伦坡一亚丁航线上行驶。突然,人们发觉船头好像撞到什么密集的东西似的。船长立即跑上舰桥去看个究竟,顿时大吃一惊,那蓝艳艳的海水变成了红褐色,中间夹杂着银光闪闪的东西。原来,货船驶进了密密麻麻的死鱼群去了。

在这条4千米长、200千米宽的海面上,到处被死鱼充斥着,简直是个惊人的“巨坟”!据估计,死亡的鱼群有800万吨之多。

1980年5月,我国湛江港湾也出现过大面积的“红潮”现象。碧澄的海水变红变浑,清新的海风变腥变臭,死去的鱼虾漂浮在海上,枯萎的海藻拥塞航道,轮船穿过,溅起的泡沫,几千米不散。

1984年,日本熊野滩一带发生一次红潮,损失达50亿日元。

最近,我国浙江近海面上发现甲藻和夜光藻引起的大面积红潮,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

这种突然出现的海洋生物漂浮海面的事情,原因很多,如海底火山爆发,地震引起海啸,不速之客的洋流出现,海水的盐度和温度突然变化等,其中,破坏最大的要算“红潮”了。

在非洲西部、墨西哥湾、美洲太平洋沿岸等地方不时会出现神秘的“红潮’。几天内,海水呈出现各种颜色:黄色、黄绿色、红色、淡红色或棕色。“红潮”不是潮汐引起的,也不全是红色的。

“红潮”随着海浪汹涌地冲向海岸,把大量海洋生物抛弃在几千米长的海滩上。对于大自然的这种“赐予”,人们伤透脑筋。那散发的臭味,几乎使人窒息;还得花费很多劳力才能把死鱼处理掉。

红色的海水早为人们注意到了。19世纪时,达尔文乘“贝格尔”号环球旅行时,在墨西哥湾曾发现过红潮。本世纪红潮出现过10次以上。

据统汁,美国的佛罗里达半岛沿海区,在1916年~1948年的32年间,发生过三次红潮,造成了鱼类大量死亡,而现在几乎年年发生红潮。日本的濑户内海,1955年以前的几十年间,只发生过五次红潮,而在1971年一年内就发生了57次之多。因此,近来红潮已被公认为海洋污染的危险信号。佛罗达半岛沿海因红潮造成鱼类集体死亡。经过科学家研究,终于揭开了真相。原来,海水中生活着无数浮游生物,其中鞭毛虫纲的原生动物占多数,如腰鞭毛虫、夜光虫、鼎形虫等,它们体内含有红色的似脂物,一旦密度变大便会把海水“染”成棕色或红色。

当环境适宜的时候,如大雨使海水盐浓度降低,水温变得有利,没有风的吹刮等,加上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大量流入海洋,海水中的磷、氮等营养盐和铁、锰等微量元素及某些有机化合物的大量增加,这些鞭毛虫就繁殖得很快,突然激增。一个细胞经过25次分裂后,能产生出3300万个鞭毛虫,一滴海水中就会孳生到6000个。如果海洋环境发生变化,鞭毛虫大量死亡时,也会把海水“染”红。

当红潮来袭时,鱼儿为什么会大量死亡呢?科学家对此有不同的解说。有的认为,可能是特殊物质——代谢产物的有害影响。向四周散出大量细菌而造成的;有的认为,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和死后分解时,消耗去许多海水中的溶解氧、使鱼虾、贝类因缺氧窒息死亡;有的认为,腰鞭毛虫会在水中放出一种毒素,使鱼类等麻痹,最后死去。

科学家通过实验表明,红潮是否出现还同水中所含铁、锌、钴等元素的多少关。平时,海水中鞭毛虫数量较少。但蛤蜊贝等有积存腰鞭毛虫毒素的能力,在体内不断富集,人们吃了这种贝壳肉,有时会中毒。

红潮生物耗尽海水溶解氧以后,就使局部海区失去自净能力,如果仍有污染物质继续注入海洋,就会使海区遭到更加严重的污染,甚至发生另一次红潮。海水污染引起红潮,红潮加重海水污染,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将彻底破坏海洋生物资源。

更加可怕的是,红潮生物含有多种毒素,其中有的比眼镜蛇的毒性大80倍。人们若误食有红潮毒素的海产品,轻则呕吐,腹泻,重则死亡,据印度太平洋地区几个国家的不完全统计,自1972年~1984年,中毒人数达1.2万多入,死亡71人。

红潮形成的原因很复杂,奥秘没有完全揭开,所以预报“红潮”还有困难,人们还缺少同红潮作斗争的办法。它仍旧在危害着海洋渔业。现在,许多国家正在进行长期的海洋调查,包括了解浮游生物的生活和变化规律,希望能够在“红潮”发生之前,采取各种措施,阻止鞭毛虫的激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