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新编科技知识全书:世界科技五千年
16174000000015

第15章 哈雷彗星的发现

这是1758年的12月25日,圣诞之夜,正当人们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时,在德国德累斯顿市郊外的一幢房了里,却有一个名叫帕里兹的业余天文爱好者,把一架2.4米焦距的天文望远镜对着漆黑的苍穹,目不转睛地在繁星间一遍义一遍地搜索着。这样大约三四个小时工夫,他终于看到了他盼望见到的奇观:一个硕大的星体,不时变幻着光彩,拖着一条长长的大尾巴,像是一列准点到达的列车,按着他预知的路线,风驰电掣般出现在他的望远镜里。

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跳起来欢呼道:“哈雷,我看见它了,照您的指点,我看见它了!”

其实,等着看这颗神奇星体的不光是业余天文爱好者帕里兹。早在大半年前,就有许多天文学家守在天文望远镜前等着一睹它的“芳容”了。而到了12月,全世界的天文台都处于高度的紧张之中。从月初起,他们就纷纷把天文望远镜伸向天空,迎候着这位未名的天外之客的光临。其中最有耐心的要数法国著名的天文学家梅西耶了,他从1758年元旦起就守在天文望远镜前翘首以待了,这样足足等了一年又21天,才在1759年1月21日如愿以偿,成为第一个“按时”等到这颗星体的专业天文学家。

那么,这颗神秘的星体究竟是什么呢?人们为什么会有如此浓厚的兴趣守候着它的光临呢?而且又是谁向人们预告了它将要出现的消息呢?要解答这一连串的问题,都得从哈雷说起。

哈雷是17世纪后半期名垂青史的伟大天文学家,1656年11月8日生于英国伦敦的一个富商之家。哈雷尽管不是早慧的神童、天才,却凭着刻苦学习的韧劲,读书时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673年,年方十七的哈雷考入牛津大学学习,在这所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高等学府里,他学到了许多数学和天文学的知识,并且醉心于天文研究。在读大学二年级时,就撰写论文指出著名天文学家开普勒的错误。1676年,在他升入大学四年级时,他的父亲病故了。哈雷获得了一笔为数不小的遗产。那时,他听说截至当时为止,所有的天文研究机构都建立在北半球,还从未有人在地球的南半球上观察过星星。对天文学的痴迷,使年轻的哈雷下定决心,弃学去南半球建立一所天文研究机构,使自己成为填补这一空白的第一人。就这样,他怀着丧父的悲痛,带着两个年轻助手来到南纬16°的大西洋圣赫勒纳岛上。圣赫勒纳岛距英国本土11000多公里,乘当时最先进的多帆商船要花100多天时间。他们一路辛劳,登陆后便忙着勘测、选址,终于在1677年1月建成了人类有史以来南半球的第一个天文台,开始了艰苦的南天观测。

功夫不负有心人。哈雷不久就出了成果,提出了著名的“恒星不恒”的理论。原来,按照古希腊人的认识,恒星的取名,就说明它们是些“固定不动的星星”,连后来的大天文学家如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等也都是这样认为的。但哈雷把自己测编的《南天星表》与从前的星图相比较,发现天狼星、大角星和毕宿五这三颗很亮的恒星的位置,既与古希腊天文学家测量的结果相去甚远,也跟近时代第谷的星图不相吻合。哈雷反复对照,苦思冥想,认为这一现象只有用“恒星不恒”才能解释,对于恒星是恒定不动的认识,完全是因为它们实在离我们过于遥远,以至于在短时期内人们觉察不出它们的运动,因此产生这样的误解。哈雷的这一理论,在天文学上开创了对恒星运动的研究,是天文学的一大突破。

在观察中,哈雷还发现由于金星在地球轨道内运行,所以它总有机会跑到太阳和地球中间的位置上。这时,人们就可以通过天文望远镜看到金星从日面上缓缓经过的现象。这就是天文学上所谓的“金星凌日”。“金星凌日”的现象每隔8年和235年交替发生2次。哈雷提出,可以利用金星凌日的机会,在地球的不同地点进行观测,根据得出的数据推算地球与太阳间的距离。可惜哈雷在提出这一设想后没能等到下一次“金星凌日”的来临就与世长辞了,但后人运用哈雷的方法,算出了太阳和地球之间相距14950万公里。直到今天,这个数据还没有被新的测算结果代替。

那是1682年的一天夜晚,哈雷正聚精会神地在观察星空,突然见天空中出现了一个怪物:它披头散发,拖着一条摇曳不定的闪着光亮的“尾巴”,扫帚似的横空掠过,一下子神秘地消失在宇宙深处。哈雷知道这就是彗星。

彗星,中国人俗称“扫帚星”。它的出现,被视为一种不祥之兆。在欧洲和世界上别的地方,人们也用惊恐的目光来看待这个昙花一现的怪物,因为人们同样把它看作是灾难降临的先兆。所以,从很早很早起,人们就把出现彗星的时间记录下来。中国是第一个记录彗星出现的国家,最早的记载是公元前611年。在600多年后的公元66年,欧洲的法国才记载了那年出现在中东耶路撒冷的彗星。

刚刚消逝的彗星给哈雷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无法用眼睛去追踪观察那颗稍纵即逝的星体,就运用大脑进行思索,在思索中探寻它的奥秘。他从1337年到1698年这300多年间浩如烟海的天文资料中去寻觅彗星的踪迹,编出了一张古代彗星记录表。这张表上共有24颗彗星,哈雷先把它们的运行轨道一一计算出来,然后反复进行比较,结果他发现不久前消逝的那颗彗星,与1531年和1607年出现的两颗彗星的运动轨道竟是如出一辙。哈雷心里一亮,他问自己:这三颗彗星会不会是三次出现的同一颗彗星呢?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他又扎进有关彗星的资料堆里,一丝不苟地埋头计算着,计算着……

终于,他确认自己的推断结果是完全正确的。1720年,64岁的哈雷出任格林尼冶天文台台长,成为皇家天文学家。这时,他才将自己的发现公布于世:“人们于1682年观测到的那颗大彗星,实际上就是1607午出现的彗星的又一次回归。”他并目—预言:“这颗彗星将于1758年底或1759年初重新出现在人们眼前。”

可惜,哈雷在1742年因积劳成疾不幸离开了人间,终年82岁。他没有能够亲眼看见自己预言的实现。可是,全世界有许许多多的天文学家都对哈雷的预言十分重视,所以,在预言的时间到来时,他们纷纷架起望远镜,瞩目星空,翘首迎接这颗彗星的再—次回归。

1758年12月25日,就在哈雷离开人世16年后,这颗彗星果然如期而至,而家住德国德累斯顿市的名不见经传的业余天文爱好者居然幸运地成为第一个发现它的人,难怪他要如此欣喜若狂了。哈雷的预言被完全证实了,人们为了纪念他,把这颗彗星命名为“哈雷彗星”。

哈雷预言的证实,证明彗星也同别的行星一样,受万有引力定律的支配而绕太阳运行。自从哈雷提出他那著名的预言以来的二百四五十年中,哈雷彗星已经循规蹈矩地如期“回归”过四次,先后于1758年、1835年、1910年和1986年出现在地球上空。

根据哈雷预言的彗星出现规律,天文学家计算出1910年5月18日哈雷彗星恰好在太阳与地球间穿过,那时它与地球的距离是2400万公里,而它的尾巴长达2亿公里以上,这样显然在这一天的某一个瞬间,它的尾巴要扫过地球。人们想像,这情景将会像一头巨鲸的尾巴扫过一只海龟蛋一样,可怜的地球不是被击得“粉身碎骨”,也一定会被扫进万劫不复的深渊。还有人说,彗星中含有一种叫氰的剧毒气体,彗星的尾巴扫过地球时,即使没有损伤地球,可是它带的氰也会毒化大气,人类将集体被毒死。一时间,人心惶惶,许多人不知所措,有的自杀,有的变卖家产尽情挥霍,而更多的人只好坐以待毙。可是,当这一天来临时,人们发现地球在彗星的尾巴里穿行了几小时,结果一切都安然无恙。

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彗星有了更多的认识。原来,彗星的结构非常奇特,它由彗头和彗尾两部分组成。彗头又可分为彗核和彗发。彗核的组成成分是二氧化碳、氨、甲烷、氮等凝成的干冰,当它接近太阳时,阳光使边缘的冰块气化发光,形成一个发光的晕,叫做彗发。彗头中的气体和尘埃被太阳光压推向相反的方向,便形成总是背向太阳的长长的彗尾,彗尾的质量非常小,小到几乎与真空不相上下,所以即使扫到地球,也如同轻风拂面一般。就是彗核也不过几吨重而已,要是撞上地球,也不过像皮球打到大楼墙上。所以,把彗星与地球的“接触”看作是“世界末日”真如“杞人忧天”一般可笑。

1986年2月9日,哈雷彗星又一次回归,科学家们已经用最先进的仪器对它进行探测,并抓捕到一些彗核物质进行研究。彗星——这个庞大而空虚的星体的奥秘正在被人类一步一步地揭开,而哈雷是揭开它的奥秘的第一把钥匙,是彗星研究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