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草药治病大全
16197900000039

第39章 大黄

泻下药是以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促进排便为主要作用,是治疗大便秘结、肠胃积滞或实热壅滞等病症的一类药物,包括芦荟、番泻叶、火麻仁、牵牛子、巴豆、大黄等。现代研究证实,泻下药均能刺激肠道黏膜,增强大肠蠕动力,而引起腹泻。临床中应用此类药物时需适当配伍行气药以助导滞;或配伍补阴药、补气药等以攻补兼施;或配伍解表药以表里双解。另需注意:部分泻下药药性峻猛,且具毒性,内服此类药物,易伤人正气,因此需注意用量及用法,病愈即停,不可多服久服;久病正虚、年老体弱者慎用,妇女用经期、胎前、产后应慎用,部分下泻下药如番泻叶等服用后可能出现腹痛反应;使用泻下药时,必须根据病情选用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否则病重药轻,无法发挥疗效,病轻药重,又伤人正气。

又名:将军、川军

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

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

大黄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淤等多种功效,是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并以其攻下泻实之力而闻名,自古皆称其为“将军”。《神农本草经》记载,大黄“主下淤血,治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大黄还具有利胆、抗菌降脂、降低尿素氮等作用。

“大黄小档案”

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主产于青海、甘肃等地,药用大黄主产于四川。大黄属于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和根茎均可作为中药材使用。一般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风干、烘干或晒干。现代研究发现,大黄中主要含有番泻苷、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鞣质、钾、钙、镁等成分。

“功效主治”

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淤。

主治1.用于大便煤结,热结便秘等属实证者。2.用于火热上炎引起的目赤,咽喉肿痛,牙龈肿痛等。3.用于血热妄行引起的吐血、咯血等症。4.用于淤血凝滞引起的产后腹痛,月经不通,跌打损伤等症。5.外敷用于热毒疮疖及烧烫伤。

“类似药物比较”

正品大黄,根呈圆柱形、圆锥形或不规则块状,外皮棕褐色,除去外皮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质坚实,断面淡红棕色,木部发达,具放射纹理,根茎横切面髓部较宽,可见星点,排列呈环状或散状,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沙砾感。

伪品大黄,根呈圆柱形或纵剖成不规则条块状,外皮棕褐色,多已刮除,表面黄棕色,横断面橙红色至黄棕色,根木部宽广,射线细密,红棕色,根茎横切面无星点,气不清香而浊,味先涩后苦。

“注意事项”

1.大黄入煎剂应后下,或用沸水泡服,否则会减弱药效。2.服用大黄后,其色素会从小便或汗腺中排泄,故小便、汗液可出现黄色。3.女性胎前产后、怀孕期、月经期、哺乳期忌用。4.脾胃虚弱、气血虚弱、无积滞或无淤血者忌用。5.阴疽或痈肿溃后脓清、正气不足者慎用。

“药膳养生”

1.泻热润燥

大黄蜂蜜茶:大黄20克,沸水200毫升,闷泡15分钟,加入蜂蜜适量,代茶饮。可用于胰腺炎发作期。

2.清热,泻火,消食,去脂

大黄消脂绿茶:绿茶6克,大黄2克,沸水冲泡5分钟,每日1剂,分为2~3次服用。适用于肥胖症、高血脂症患者。

3.润燥

滑肠剂:大黄9克,研末,加入适量的蜂蜜调匀,分为一天2次,温水冲服。适用于急性肠梗阻患者。

4.活血通淤

大黄活血汁:大黄50克,捣碎,用沙布包好,水煎15分钟左右,分为早晚各一次泡脚,每次浸泡20分钟左右,每天更换1次大黄。此方适用于血管淤阻患者,对治疗静脉曲张有较好的效果。

“古今验方”

1.治疗外痔

大黄50克,水煎1分钟,加入鸡蛋2枚,再煮20分钟,早晚各1枚,煮过鸡蛋的水,晚上用来洗患处。

2.治疗腮腺炎

大黄1.5~3克,研末,用醋适量调糊,涂于纱布上,厚2~3毫米,外敷患处,用胶布固定,连续3~5天。

3.治疗湿性脚癣

大黄、扁蓄各10克,蛇床子15克,水煎,过滤留汁,泡脚,每日1次。另用癣药水外涂患部,早晚各1次。息湿性脚癣者,可尝试该方。

4.治疗粉刺

大黄20克,雄黄20克,白芷20克,研细末,装瓶备用,每次取药末适量,用水调稀糊,外敷患处,每晚1次,14日为1个疗程,连续2~3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