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海洋(科学探究丛书)
16200800000003

第3章 我国海洋的基本形态(1)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海相连,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自北向南呈一弧状分布,是北太平洋西部的边缘海,环绕亚洲大陆的东南部。上述4个海域因紧邻中国大陆,故有“中国海”之称。其中渤、黄、东海位于中国大陆之东,又统称为“东中国海”(国外又常把东海称为“东中国海”);南海处在中国大陆之南,所以也叫“南中国海”(国外也有人把南海称为“中国海”)。

海区划分

中国近海及毗邻海域(不包括台湾以东洋域),北以中国大陆为界,南到大巽他群岛,西起中国大陆、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东至朝鲜、韩国、日本九州、琉球群岛、中国台湾、菲律宾群岛等。东西横跨经度32度,南北纵越纬度44度,总面积达470多万平方公里。

渤海三面被陆地环抱,仅东面出口处经渤海海峡与黄海相连,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北方的海上门户和海防要区。渤海形似一个侧放着的葫芦,从北面的辽河口到南面的弥河口,长约480公里,东西最宽处约300公里,面积7.7万平方公里。通常把渤海分为4个部分。

1.辽东湾,位于渤海北部,以河北大清河口到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一线为其南界。有辽河、滦河等河流注入。

2.渤海湾,位于渤海西部,以大清河口至新黄河口一线为东界,北接辽东湾,南邻莱州湾。有黄河、海河等河流注入。

3.莱州湾,位于渤海南部,以新黄河口到龙口一线为其北界。有黄河、小清河等河流注入。

4.渤海中央区,为渤海的主体部分,界于辽东湾、莱州湾、渤海湾之间,东边以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角经庙岛群岛至山东半岛北岸蓬莱角的联线与黄海分界。

黄海的命名起源于海水呈浅黄色。它位于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之间,为一半封闭性的浅海。北接中国辽宁省和朝鲜平安南、北两道,东以朝鲜半岛并经其西南的珍岛至济州岛西北角为界,西北经渤海海峡与渤海相通,西滨中国山东半岛和江苏省北部,南以中国长江口北岸启东嘴与济州岛西南角联线为界,与东海相连。若从山东半岛成山角至朝鲜半岛长山串联成一线(长约104海里),则可把黄海分为两部分。联线以北称为北黄海,以南称为南黄海。黄海东西宽约300海里(最窄处104海里),南北长约470海里。面积38万平方公里,其中北黄海面积约7.1万平方公里,南黄海为30.9万平方公里。注入黄海的河流,中国沿岸主要有鸭绿江、淮河、灌河等,朝鲜沿岸有大同江、汉江等。

东海为一比较开阔的边缘海,西北接黄海,东北以韩国济州岛东端至日本九州长崎野母崎角一线,与朝鲜海峡为界,东临日本九州、琉球群岛及中国台湾,西濒中国上海、浙江和福建等省市,南至中国广东省南澳岛与台湾省南端猫鼻头的联线。东北至西南长约700海里,东西宽约400海里,面积为77万平方公里。

东海有许多海峡将其与邻近海域及太平洋沟通,东有大隅、吐噶喇、冲绳等海峡及与那国水道等与太平洋沟通,东北有朝鲜海峡与日本海连接,南有台湾海峡与南海沟通。汇入东海的河流主要有长江、钱塘江、瓯江、闽江及浊水溪等。

南海北界为中国台湾、广东、海南和广西等省区,东以中国台湾、菲律宾的吕宋、民都洛及巴拉望岛等为岸,西至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南抵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与加里曼丹岛之间的隆起地带。南海四周几乎全被大陆和岛屿所包围,所以曾有人把南海、地中海和加勒比海称为世界三大“内海”。南海面积约350万平方公里,几乎等于渤、黄、东海总面积的3倍。南海有两大海湾:北部湾和暹罗湾。北部湾位于南海西北部,形如新月,湾的北岸为中国广东、广西,东临广东雷州半岛和海南省,西濒越南,南以中国海南省莺歌海与越南来角的联线为界。面积约11.7万多平方公里,为一深度小于100米的浅海盆地。暹罗湾位于南海西南部,三面也被陆地包围,仅东南以开阔的湾口与外海相连,湾口从金瓯半岛金瓯角至马来半岛北大年附近联线为界。面积约23.9万平方公里。湾内大部分水深不足50米,也是一个半封闭的内陆浅海。

南海四周有许多海峡与太平洋及邻近海域沟通,北有台湾海峡与东海相连;东有巴士、巴林塘、巴布延、民都洛以及巴拉巴克等海峡沟通太平洋及苏禄海;南有加斯帕、卡里马塔等海峡与爪哇海沟通。汇入南海的主要河流有中国沿岸的珠江、韩江以及中南半岛上的红河、湄公河、湄南河等。

台湾以东洋域指琉球群岛以南、台湾和巴士海峡以东的太平洋水域。它与上述各海域不同,海域开阔,无明显的自然边界,并具有大洋性特征。这里海底地形复杂,既有大陆架,又有大陆坡和深海盆,但陆架(岛架)很窄,大陆坡较陡,距岸不远即为深海盆。黑潮终年流经这里,使其海洋水文状况与渤、黄、东、南海有很大差异。

地质构造

渤、黄、东、南四海位于亚洲大陆和太平洋岛弧之间,在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长期、复杂的相互作用下,形成了一系列北东-南西向的隆起和沉降等构造带,它们的地质时代自西向东由老到新依次排列。

渤海是一个中、新生代沉降盆地,它的轮廓受构造断裂所控制。东侧为一条北东向的大断裂,从辽河口经辽东半岛、庙岛群岛以西至莱州湾,与郯城庐江大断裂相联;西侧也是一条北北东向的断裂,从辽西沿岸延伸到渤海湾与黄河口一带。这两条大断裂带之间的沉降拗陷,即为渤海盆地。

渤海的基底是寒武纪变质岩。古生代沉积以下古生界为主的海相碳酸盐层,上古生界极薄。中生代时渤海四周大部分地层上升隆起,而渤海则相对下沉。到新生代的早第三纪,渤海地区受老地形差异影响,因断陷作用形成了分割性拗陷,拗陷内沉积了几千米厚的灰绿砂岩等。到了晚第三纪时,渤海急剧地拗陷下沉,沉积中心由渤海边缘向渤海湾及渤海中央转移,上第三系厚达2000米以上。渤海在第三纪堆积了厚层河湖相地层,地层中夹有火山堆积和局部的海相沉积。第四纪沉积厚度达300~500米,第四系下部主要为河相沉积,上部普遍覆盖有现代海相沉积。

黄海和东海大陆架的地壳构造为大陆型,而东海大陆斜坡为过渡型结构。黄、东海在地质构造上表现为几条相间排列并呈北北东向的隆起带和沉降带,自西向东分别为北黄海-胶辽隆起带,南黄海-苏北沉降带,福建-岭南隆起带,东海沉降带,东海陆架边缘隆起带,冲绳海槽张裂带以及琉球岛弧-海沟带。

北黄海-胶辽隆起带,它从胶东半岛经黄海伸至辽东半岛和朝鲜北部。基底主要由前震旦纪和震旦纪的变质岩系组成。中生代的基底遭到断裂破坏,有火成岩及火山岩喷发;侏罗纪以来局部地区形成构造盆地。北黄海是隆起带上的一个小构造盆地。盆地内存在着两个小的沉降中心,其基底由中生代以前的变质岩组成。基底上的中生代地层厚约1000多米,第四纪和现代松散沉积层厚约300米。

南黄海-苏北沉降带,它从南黄海向东北伸至朝鲜半岛的中、南部。基底为巨厚的古生代和中生代岩层,屡遭构造变动,构造性质不甚稳定。沉降带在南黄海自北向南又分出两个次一级的构造带:北部和南部拗陷,而中部隆起。

福建-岭南隆起带,它从广东、福建和浙江南部山地经东海和黄海海底,越过济州岛至朝鲜半岛南部。基底岩系下部为前寒武纪的变质岩,上部为中生代的火山碎屑岩系。在海域中,基底岩系之上覆盖着厚约800~1200米的新生代地层,多为上第三系和第四系。第四纪以来隆起带遭到分裂,海水逐渐浸入并漫过破裂的隆起带而进入黄海。

东海沉降带,它几乎包括了整个东海大陆架,基底可能是中生代和古生代变质的沉积岩和火山岩。基底岩系之上是巨厚的第三纪和第四纪地层,总厚度大于4000米,最厚达9000米左右。该新生代地层的下段为经过构造变动的早第三纪地层;下段为晚第三纪和第四纪地层。该构造带可能是早第三纪时扩张形成的沉积带,这是很有希望的海底油气远景区。

东海陆架边缘隆起带,在东海大陆架的外缘,构造走向为北东。隆起带的盖层由褶皱、巨厚的上第三纪和第四纪地层组成。海底上面是800米左右的未固结沉积层。该隆起带形成于早第三纪,为残余岛弧。

冲绳海槽张裂带,冲绳海槽在构造上是一条扩张构造带。海槽本身可能由复杂变质的下第三系等岩层组成,厚度在1200米以上,受褶皱和断裂的破坏而不断被火山切断。槽内年轻地层相当发育,显示出扩张初期的裂谷构造。琉球岛弧-海沟带是太平洋西部一条典型的岛弧-海沟构造带,顺琉球群岛分布,由琉球群岛和琉球海沟组成。琉球岛弧为双列岛弧;内弧位于琉球群岛及冲绳海槽之间,主要由中新世—上新世的安山岩组成;外弧为琉球群岛,由古生代、中生代变质岩和褶皱的第三系组成,有花岗岩、辉长岩侵入及现代火山活动。琉球岛弧以东便是琉球海沟。

南海海底构造复杂,大致以西缘北西向红河深大断裂与南北向越东滨海深大断裂的联线为界:以东以北东至北东东向构造线为主;以西以北西至北西西向构造线为主。上述两组断裂构造线,把东西两地壳块体切割成不连续的大小断块。红河-越东滨海深大断裂以东海域,被北东至北东东向断裂切割,为新生代形成的隆陷相间的构造区,由北往南有两广陆架断陷带,西沙—东沙断隆带,中央海盆张裂带,南沙断隆带,岛弧边缘断陷带等。红河-越东滨海深大断裂以西海域被北西向断裂切割,于新生代形成的隆陷自北而南有北部湾西南断陷带,印支断隆带,湄公河口外断陷带,纳土纳断隆带,暹罗湾断陷带等。

两广陆架断陷带位于南海西北缘向陆一侧。基底可能是陆区的变质岩及火成岩向海延伸部分。构造以北东东的张性断裂为主,自新生代渐新世晚期以来,断裂急剧,基底陷落,形成北部湾,莺歌海、琼东南、雷州湾、珠江口外、粤滨、台湾浅滩等一系列拗陷盆地。

西沙—东沙断隆带北与上带相连,南以中央海盆北缘北东东向断裂及中沙东部的北北东向断裂带的联线为界。此带海底起伏甚大,出露一系列海脊,为陆坡区域。

中央海盆张裂带位于南海中央海盆,四周为断层所限,北界、西界与上带相邻,东为马尼拉海沟近南北向断裂,南界为南沙北断裂。基底岩层属大洋型地壳的玄武岩类物质。上部覆有火山喷发物、块状珊瑚、固结沉积层以及顶部松散的沉积层。

南沙断隆带位于中央海盆张裂带以南,东以卡拉绵断裂与岛弧边缘断陷相邻,南以曾母北断裂与曾母暗沙拗陷相接。该带内断块构造发育,以张性地堑式断层为主,把该带切割成中业、礼乐,立威等不同高度的断块和断陷。岛弧边缘断陷带位于南海东部,与吕宋、巴拉望、加里曼丹岛大致平行,呈北北东向延伸。是新生代发生的俯冲和断陷而成的边缘断陷带。带内有海槽与海脊,如吕宋海脊、北吕宋海槽、西吕宋海槽、马尼拉海沟等。

海底地形

中国近海及毗邻海域尤其是渤、黄、东海的海底地形,总的特点是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从中国海南省南面经台湾省至日本九州以西的五岛列岛联成一线,可把渤、黄、东海及南海北部的海底地形分成两个不同的区域:西面的海底起伏甚微,坡度小,地势较平坦;东面的海底地势急转直下,坡度骤然变陡,并有海沟、海槽和海脊。至于南海,是一个深度较大、较为封闭、地势复杂、四周浅中央深的大海盆,盆地中央平均深度在3000米左右,海盆中还有几处隆起的礁岛。

中国海不仅有广阔的大陆架,还有大陆坡、深海盆和深海槽。

大陆架是围绕大陆周围、向海缓倾延伸的浅水地带。它虽被海水淹没,实为大陆的自然延伸部分,水深一般在200米以内,其宽度从低潮线起算向海伸至坡度显著增大的地方为止。大陆架具有深度浅、坡度平缓、为大陆地形的延伸等特点。渤海和黄海全属大陆架,东海约2/3的区域属大陆架,南海的大陆架也很宽广。

中国海的大陆坡,除东海大陆架东南侧有一小块外,主要分布在南海。

深海盆地只存在于南海。

1.渤海的海底地形

渤海为东北—西南向的浅海。海底地势从3个海湾向渤海中央及渤海海峡倾斜,坡度平缓,平均坡度只有0′28″。沿岸区水深都在10米以内,辽河口、海河口附近水深约5米,黄河口最浅处水深不过半米。渤海平均水深18米,最大深度在渤海海峡老铁山水道附近,约80米。辽东湾的地势是从湾顶及两岸向中央倾斜,且东侧较西侧深,最深处30余米。渤海湾地势也从湾顶向渤海中央倾斜,湾内水深很浅,一般均小于20米。莱州湾以黄河三角洲向海凸出而与渤海湾分隔开,湾内地势平坦,略向渤海中央倾斜,水深一般为10~15米,最深约18米。渤海中央盆地是一个北窄南宽近于三角形的浅水洼地,地势较平坦,中部低下,东北部稍高,水深20~25米。

2.黄海的海底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