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科学文库——逐数天文巨匠
16201200000008

第8章 康德

康德(1724-1804年),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创始人。

一、康德的生平

伊曼努尔·康德1724年4月22日生于东普鲁士的格尼斯堡(该地自1945年以后,成为前苏联和现在的俄罗斯的领土)的柯尼希斯伯格,他的父亲是一个马鞍匠。康德的家庭信奉路德宗的虔信派,康德从小在教会办的学校受教育。

1740年,康德进入格尼斯堡大学神学院。

1745年,康德毕业后当了九年的家庭教师。

1754年,康德发表了论文《论地球自转是否变化和地球是否要衰老》,对“宇宙不变论”大胆提出怀疑,第一次在长期统治人们思想的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缺口。

从1755开始,康德一直在格尼斯堡大学任教,当了多年的编外讲师。

康德

1755年,康德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一书,首先提出太阳系起源星云说。康德在书中指出:太阳系是由一团星云演变来的。这团星云由大小不等的固体微粒组成,“天体在吸引力最强的地方开始形成”,引力使微粒相互接近,大微粒吸引小微粒形成较大的团块,团块越来越大,引力最强的中心部分吸引的微粒最多,首先形成太阳。外面微粒的运动在太阳吸引下向中心体下落是于其他微粒碰撞而改变方向,成为绕太阳的圆周运动,这些绕太阳运转的微粒逐渐形成几个引力中心,最后凝聚成绕太阳运转的行星。卫星的形成过程与行星相似。康德的星云说发表后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拉普拉斯的星云说发表以后,人们才想起了康德的星云说。

1766年,康德担任王室图书馆副馆长。

1769年是康德的哲学思想发展的关键一年。由于受英国经验主义影响,特别是觉察到休谟所提的有关因果联系有无必然性问题的重要意义,他从莱布尼茨-沃尔夫学派哲学的“独断的美梦”中猛醒过来。开始从“先批判时期”向“批判时期”过渡。

1770年,康德在格尼斯堡大学晋升为逻辑学和形而上学教授,并提出《感觉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理》论文,进行答辩。

1780年,康德写出《纯粹理性批判》,他的哲学思想进入批判时期。

1792年起,康德担任柏林科学院哲学部主席。

《纯粹理性批判》发表之后,康德成了青年学生向往的导师,政府也不断向他咨询各种问题,但为了捍卫思想自由,他不顾政府的禁令,在退休之后发表了《学院之争》(1798年),继续讨论宗教问题。

二、康德的成就

康德的写作和讲课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伦理学、神学、宇宙学、美学、逻辑学和知识理论。康德的著作有《感觉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理》《论证上帝存在的唯一可能根据》《试将负量概念引入哲学》《对优美与崇高感情的考察》《以形而上学的幻梦阐释一位亲见幽灵者的幻梦》和《论区别空间中各个位置的基本根据》《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导论》《判断力批判》《未来一切形而上学导论》《道德形而上学探本》《论永久和平》《法学的形而上学原理》《伦理学的形而上学原理》《学科的论争》《实践观点的人类学》,以及康德逝世之前由他的朋友编辑出版的《逻辑学》《自然地理学》和《教育学》等。

康德著作的中译本有:《自然通史和天体论》,中译本名为《宇宙发展史概论》,1972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纯粹理性批判》,蓝公武译,196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未来一切形而上学导论》,中译本名为《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197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道德形而上学探本》,唐钺译,195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实践理性批判》,关文运译,196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判断力批判》上、下册,宗白华、韦卓民译,196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康德最大的贡献是哲学思想方面。

《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一生中最为著名的作品。他在这本书的前言直言不讳地说:“我在此斗胆宣称,任何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都可以在这里得到解决,任何一条通向解决问题的门径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一把钥匙。”

在先批判期,康德在匿名出版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里,生动地解释了无限宇宙的各部分在空间中的联系,探索天体的根源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提出了在天文学史上有重大意义的太阳系自然形成的“星云说”。他立足于牛顿力学,而在世界观上却超出牛顿。这一时期他持上帝是无所不在的理性秩序的近似泛神论的观点,对因果律表示怀疑;提出道德行为根本在于个人意志决定的观点。

康德的过渡期哲学始于18世纪60年代末,他全面地考虑了休谟对因果律的疑难,他欣赏休谟根据经验论对因果联系观念的起源问题所做的分析,认为这种分析很有启发性,但是坚决反对休谟否认因果联系必然性的错误结论。他在过渡时期主要考虑3方面的问题:欧几里得几何学及自然科学的普遍性、必然性和客观有效性;人类自由的可能性;从以上两方面必然涉及的空间、时间的性质。

康德的批判期哲学。在这个时期,康德建立起独特的批判哲学体系,其中包括以先验论、二元论和不可知论为基本特征的认识论,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伦理学、美学等。

逻辑学在亚里士多德之后发展得不错,但也停止继续前进,因为任务业已完成。当然有不少关于逻辑的新著作,譬如关于认知,关于不同事物的未知性,以及偏见的起源和对待办法。逻辑学建立了思想的法则。其成功在于它能摆脱知识的对象,摆脱了它们无止境的变化及多样性。逻辑集中关注人的思想。但是相比之下,理性则还要处理知识的对象,因此更困难。逻辑学只是个起步。要获得真知识我们需要走向“科学”。

人类知识都从经验中得到……事物由我们的感官中进来,我们比较、联系、分别事物和观念,获得认识。知识不能先验。

我们的知识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我们所得到的印象;其二是我们自己本身所提供的。要分辨这两个需要花点时间练习。

先验知识指”能够独立于所有经验存在的知识。”不仅是某一两个具体的经验。

有两个例子。

(一)我们通过经验知道A类的东西就是B类的东西,但并非必然如此。必然性的结论必须在先验的基础之上。

(二)通过一系列的例子我们可以做普遍结论……如我们说:“通常情况下,会这样那样……”“根据目前为止的观察我们了解到……”这个结论也需要先验知识。

要了解什么东西,我们必须首先和它接触。我们通过感官完成这一任务:感官消极的接受来自物自体世界中的信息。在感性认识之中我们要分清被感受的东西以及形式,我们个体感性体系只中去组织这些物质的东西。物质是经验性的;形式存在我们自身,是先验的,可以被抽出来独立地研究。

当我们感觉外界物体时,我们感受到它们存在于空间之中。正是在空间之中物体才有了形象、大小、关系。我们无法直接看到时间以及空间,因此它们只是形式。

空间概念是否来自经验?我能感应到一个物体在另一个之外,或在其旁。我要了解这一点?就必须具备空间概念。空间概念不来自外界经验,因为要获得外界经验,首先就需要空间概念。再如,你可以想想空间什么都没有,但你不能想象没有空间。空间使现象成为可能,因此空间不能依存于现象之上。空间概念先验与现象经验。

“空间”是不是一个关于物体间关系的普遍概念?否。你只能想象单一一个“空间”;然后讨论这一个空间之中的具体部分。部分的“空间”不能在大空间存在之前存在,因为它们原本已经在其中了,它被整体限制。

——以上选自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1楼昵称:开心果

你们知道康德的哪些名言啊?大家一起收集一下了。

2楼昵称:妞妞

自杀是可恶的,因为上帝禁止这样做;上帝禁止自杀,因为这样做是可恶的。

3楼昵称:豆豆

工作是使生活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备注:这里的工作是指你所爱好的工作)

4楼昵称:草根

没有目标而生活,恰如没有罗盘而航行。

5楼昵称:冷风吹儿

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因为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6楼昵称:骑鹤踏浪

羞怯是大自然的某种秘密,用来抑制放纵的欲望。它顺乎自然的召唤,却永远同善、德行和谐一致。

7楼昵称:可可

想要成就大事业,要在青春的时候着手。

8楼昵称:踏雪寻梅

有两样东西,愈是经常和持久地思考它们,对它们历久弥新和不断增长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实着心灵: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9楼昵称:小布点

不学会幽默和风趣,人就太苦了。

10楼昵称:秀秀

活动或运动是人体健康的导师。

康德一生除了在格尼斯堡方圆40英里的范围内左右走动之外,他在一生中从未出过远门。

康德每天生活极有规律。每天早晨5点时,一个男仆将准时把他唤醒,而后花两个小时学习,再花两个小时授课,之后坐下来写作至下午1点,然后去一家餐厅进餐。下午3点半,他准时散步一个小时,不管天气如何。他沿着菩提树下的一条小路散步(它后来被命名为“康德小道”),只用鼻子呼吸(他认为在户外张嘴不利于健康),而且不跟任何人说话。他非常守时,邻居们往往根据他散步的时间对表。他将一天中余下的时间全部花在读书上,抑或准备第二天的讲稿。晚上9—10点,他打点睡觉。但是,他那刻板和平静的表面生活与他的丰富多彩而又充满着革命思想的内心世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他在普鲁士这个边远小城,注视着世界的最新发展,讨论着时代的前沿问题。他在创造了深刻反映启蒙精神的批判哲学之后,又明确地提出了“什么是启蒙运动”这一至今还吸引着哲学家的问题;他一生中只有一次离家到一个100公里外的城市旅行的经历,但他却像一个阅历丰富的旅行家那样,在人类学著作中对各国风土人情做了详细而生动的描写;他是一个虔诚的教徒,但他的理性宗教观却被普鲁士政论指责为“歪曲蔑视《圣经》和基督教的基本学说”。

康德是卢梭的崇拜者,他与卢梭一样,是一个平民哲学家。他说:“我生性是个探求者,我渴望知识,急切地要知道更多的东西,有所发明才觉得快乐。我曾经相信这才能给予人的生活以尊严,并蔑视无知的普通民众。卢梭纠正了我,我想象中的优越感消失了,我学会了尊重人,除非我的哲学恢复一切人的公共权利,我并不认为自己比普通劳动者更有用。”

康德要产生这一认识一定是相当困难的,他的有关臭虫起源的武断假说就说明这一点,那假说是因他的观察及思维错误形成的。他的卧室里阳光充裕,为了保持卧室的清凉,康德让人在白天将百叶窗关得严严实实,有一回他外出了几天,他的仆人忘记了关上百叶窗。康德回家后发现房里有臭虫。他知道他外出前房里是没有臭虫的,同时又排除了它们可能是他从外面带回来的可能性,因此他得出了下列逻辑上正确的结论:“阳光由窗户照进来,产生了臭虫。”他又继续总结说:“只要像先前那样,重新保护卧室的黑暗,害虫就无法繁殖,也就会死光光。”

康德固守着这一认识,当有人表示怀疑时,他用他取得的成功来佐证。那次旅行结束后,百叶窗又被仔细关上了,康德很快就不必再抱怨有臭虫了。康德坚信臭虫是被黑暗消灭的。他终身都不知道事实真相。从1794年起,他的学生瓦西安斯负责为这位衰老的哲学家料理家务。瓦西安斯后来透露说:“我随他那么认为去,我为他清理卧室和床,这样臭虫就减少了,而为了让新鲜空气能够流通,我几乎每天都打开百叶窗和窗户——当然不让他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