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食是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指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分时,在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地区会因为太阳光被地球所遮闭,现看到月球缺了一块。也就是说,此时的太阳、地球、月球恰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因此从太阳照射到月球的光线,会被地球所掩盖。
古时候,人们不懂得月食发生的科学道理,像害怕日食一样,对月食也心怀恐惧。外国有人传说,16世纪初,哥伦布航海到了南美洲的牙买加,与当地的土著人发生了冲突。哥伦布和他的水手被困在一个墙角,断粮断水,情况十分危急。懂点天文知识的哥伦布知道这天晚上要发生月全食,就向土著人大喊,“再不拿食物来,就不给你们月光!”到了晚上,哥伦布的话应验了,果然没有了月光。土著人见状诚惶诚恐,赶快和哥伦布化干戈为玉帛。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围绕着地球旋转;同时,地球又带着月球绕太阳旋转。月食就是由于这两种运动所产生的结果。当月球转到地球背着太阳的一面时(即: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亮的中间),这3个天体处在一条直线或近一条直线的情况下,地球挡住了太阳,就发生了月食。
因观测者在地球上的位置不同和地球离太阳距离的不同,所看到的情况也不同。月食有全食和偏食。
月食
地球的直径大约是月球的4倍,在月球轨道处,地球的本影的直径仍相当于月球的2.5倍。所以当地球和月亮的中心大致在同一条直线上,月亮就会完全进入地球的本影,而产生月全食。而如果月球始终只有部分被地球本影遮住时,即只有部分月亮进入地球的本影,就发生月偏食。
太阳的直径比地球的直径大得多,地球的影子可以分为本影和半影。如果月球进入半影区域,太阳的光也可以被遮掩掉一些,这种现象在天文上称为半影月食。由于在半影区阳光仍十分强烈,月面的光度只是极轻微减弱,多数情况下半影月食不容易用肉眼分辨。一般情况下,由于较不易为人发现,故不称为月食,所以月食只有月全食和月偏食两种。
月偏食
另外由于地球的本影比月球大得多,这也意味着在发生月全食时,月球会完全进入地球的本影区内,所以不会出现月环食这种现象。
每年发生月食数一般为两次,最多发生3次,有时一次也不发生。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月亮不是从地球本影的上方通过,就是在下方离去,很少穿过或部分通过地球本影,所以一般情况下就不会发生月食。
据观测资料统计,每世纪中半影月食,月偏食、月全食所发生的百分比约为36.60%,34.46%和28.94%。
月全食后半影食始:月球刚刚和半影区接触,这时肉眼觉察不到。
正式的月食的过程分为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五个阶段。
初亏:标志月食开始。月球由东缘慢慢进入地影,月球与地球本影第一次外切。
食既:月球的西边缘与地球本影的西边缘内切,月球刚好全部进入地球本影内。
食甚:月球的中心与地球本影的中心最近。
生光:月球东边缘与地球本影东边缘相内切,这时全食阶段结束。
复圆:月球的西边缘与地球本影东边缘相外切,这时月食全过程结束。
月球被食的程度叫“食分”,它等于食甚时月轮边缘深入地球本影最远距离与月球视经之比。
半影食终:月球离开半影,整个月食过程正式完结。
月食全过程
月全食时,一轮满月渐渐变得残缺不全,一个巨大的圆形黑影开始慢慢地“侵蚀”月亮,终于使月球整个变暗。但沉沦在圆形、暗影中的月轮仍依稀地发射着暗红色的微光。随后,黑影慢慢地离开月面,月光渐亮,直至黑影完全离开月亮,晶荧的满月又重新出现在夜空中。
月食时月面上的黑影正是阳光照射所产生的地球影子,月面上暗铜红色的微光则是地球大气折射太阳光,使部分红光到达月面所致。
月食总是发生在满月望日(即农历的十五或十六),但并不是每次望日都发生月食,只有在望日时月亮运行到白道和黄道的交点附近才会发生月食。
还有,由于月球是跟随地球自西向东运行的,所以月食是从东边开始的,与日食相反。
月球,俗称月亮,也称太阴。它是一颗离我们最近的星,与地球形影相随,关系密切,但它不是恒星、行星,而是围绕地球旋转的唯一的一颗天然卫星。月球的正面永远向着地球。另一方面,除了在月面边沿附近的区域因天秤动而间中可见以外,月球的背面绝大部分不能从地球看见。
文人墨客更是对月亮倍加青睐,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江上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还有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都可称得上是脍炙人口的咏月佳句。
月球的年龄大约是46亿年。月球也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最外层的月壳平均厚度约为60~65千米。月壳下面到1000千米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的大部分体积。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温度约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状态的。月球直径约3476千米,是地球的3/11。体积只有地球的1/49,质量约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月面的重力差不多相当于地球重力的1/6。
由于月球每月绕地球公转一周,地球、月球、太阳之间的角度不断变化;我们把它叫做一个朔望月。一个连续新月的出现需要29.5天(709小时),随月球轨道周期(由恒星测量)因地球同时绕太阳公转变化而变化。
月球没有大气层。但是来自Clementine飞行器的证据表明可能在月球南极,处于永久阴暗面的大环行山处有固态水——冰。这如今已由月球勘探者号飞船证实。显然月球北极也有冰。它的表面有两种主要地形:巨大的环形山与古老的高原和相对平滑与年轻的月海。月海地形(覆盖月球表面达16%)是由火山喷出的炽热的熔岩冲蚀出的。大部分的表面是由灰土层尘埃与流星撞击的石头碎片覆盖。出于未知的理由,月海地形集中于靠近于地球的一面。大多数靠近地球的环形山,火山以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命名,背面的则多用近代的命名。
月球由前苏联飞行器月球2号于1959年代表人类第一次拜访,这也是人类第一次在非地球星体上探索。它也是唯一一个被采回表面样本的星球。在1994年夏天,月球被Clementine飞行器大范围地做了地图映象。月球勘探者号如今正绕着月球转。
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引力场形成了有趣的现象。最显而易见的便是潮汐现象。地球正对月球的一点引力最大,反面一点则相对弱小一些。地球,特别是海洋并不是完全固定的,而是朝月球方向略有延伸的。从地球表面为透视角观察的话,会看到地球表面的两个膨胀点,一个正对月球,另一个则正对反面。
1楼昵称:开心果
月食是怎样发生的?月食之前,月亮什么样儿?月食开始了,月亮的形状有什么变化?月亮复原时,形状又有什么变化?
2楼昵称:妞妞
众所周知,太阳是恒星,能发光,地球和月球都是不能发光的球体,在地球背向太阳的一方,必然出现了个阴影,称为地影。地影可分为本影和半影两部分。当月球进入地球本影就失去光亮,发生了月食。月食有两种:月球全部进入地球的本影就发生月全食;如果月球部分进入地球的本影,就形成月偏食。
3楼昵称:豆豆
月食的发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月球必须在满月(望日),即农历的十五日或十六日;第二,太阳、地球、月球三者必须在一条直线上或接近一条直线上。
4楼昵称:草根
月食必发生在望日,但不是每月的望日都发生月食。这是因为没有具备第二个条件的原故。我们知道,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叫黄道,月球公转的轨道平面叫白道,不在一个平面上,在黄道和白道之间有5°09的交角,叫黄白交角,由于黄白交角的存在,绝大多数的望日,太阳、地球、月球不在一直线上,月球不是从地影的上方通过,就是从下方离去,所以,不是每逢望日都有月食发生。
5楼昵称:冷风吹儿
只有当月球运行到黄道交点附近时(日、地、月三者在一直线上)才会有月食发生。月食每年最多发生3次,最少一次也没有,月食的次数虽然比日食少(日食每年最少2次,最多5次),但对于一个地方的人来说,看到月食的机会却比日食多。因为月食时,半个地球上的人都能同时看到。
公元前413年8月27日傍晚,雅典征服西西里远征军的兵营中,传令兵飞奔各军营,秘密传达远征军统帅尼西亚的撤军命令。顿时,百艘战舰及30艘运输船的3万多人已做好准备,整装待撤。跟随远征军的商船队,听到撤军命令,也赶忙收拾行装,处理不能带走的物品。指挥官索尼,正在挑选1000名水手、2000名精壮军士,组成后卫队,预备阻击追赶来的敌军。
当天夜晚,月明风清,夜里10点3刻,正当远征军离开西西里海面向东急驶时,突然一下出现了许多艘锡拉库萨的战船。远征军统帅尼西亚手提利刀,指挥战舰向敌船展开勇猛的冲杀,敌兵败下阵来,远征军将士充满了胜利的喜悦。正当此时,月亮上突然出现了暗影,慢慢地愈变愈大,月光随之消失,天空繁星闪烁,月亮却变成了一个暗红的圆盘——月食出现了。海面一片黑暗,远征军将士不知何故,于是纷纷走上船台祈祷膜拜。统帅尼西亚见状,立刻传令:“正当撤军途中,突发天变,应尊天意。立即停止撤军,离船上岸,原地待命,等21天后再行撤军。”命令一下,各船大乱,划桨手纷纷逃亡,一些商船也偷偷返航。
锡拉库萨统帅从逃亡的远征军士兵中得到雅典军因月食而停止撤军的消息后,立即调整了布署,加紧包围。两军相接,雅典远征军毫无准备,战舰大部分都被击沉。叙拉古军乘胜追击,索尼虽然勇猛善战,却阻挡不住如潮水般涌来的叙拉古军,索尼战死,尼西亚被迫投降,不久即被处死,其余7000余名雅典残兵则被赶入露天采石场,终生从事苦役。战后,锡拉库萨全城彩灯高悬,人们摆下祭品,感谢月神显示月食,使锡拉库萨军由败转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