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科学文库——接触伊甸恶魔
16201800000012

第12章 蛇蜥

蛇蜥类的远古始祖是有脚的蜥蜴,在目前的蛇蜥类的骨骼构造上,还能发现脚退化后的痕迹。蛇蜥类,尾巴大于或等于他身体的长度,很容易断但会再生;他们大都有一对外耳孔,分别在一对眼睛的后方。

蛇蜥亚目的成员具有一些与蛇接近的特征,其中可能包括蛇类的祖先类型。有人将蛇蜥亚目与石龙子亚目合并,也有人将其进一步划分成两个亚目。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与蛇接近的蛇蜥类动物。

蛇蜥

蛇蜥科有10~13属90~110多种,可以分成4个不同的亚科,两个亚科的成员四肢健全,另外两个则没有四肢而外形似蛇或蚯蚓。四肢健全的两个亚科为侧褶蜥亚科和肢蛇蜥亚科,均限于新大陆。侧褶蜥亚科有近40种,分布于加拿大西南部到美洲热带地区,其中在墨西哥和危地马拉种类最多。侧褶蜥为树栖或陆栖,树栖的成员有可以缠绕的尾。

蛇蜥

肢蛇蜥亚科有3属37种,其中很多种类生活于加勒比海诸岛,其他美洲热带地区也能见到。肢蛇蜥亚科成员多体型似石龙子,四肢细小,其中南美洲的缺肢蜥只有不发达的后肢,外貌与蛇蜥亚科的成员有些类似。蛇蜥亚科是所有无足蜥蜴中最著名的,分布广泛,除了北美洲外,在欧亚大陆和非洲北部也能见到,是本科唯一可见于旧大陆的代表。蛇蜥亚科成员外形与蛇非常相似,但是有可以活动的眼睑,有耳洞,尾部可以自行截断。蛇蜥亚科中拥有本科体型最大的成员,其中棕脆蛇身长可达1.4米。另一个无足的亚科是蠕蜥亚科,仅以分布于美洲加利福尼亚州的北蠕蜥和墨西哥加利福尼半岛的南蠕蜥为代表。蠕蜥身体很小,穴居似蚯蚓,有活动的眼睑但没有耳洞。蠕蜥亚科常被升级为独立的科。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蛇蜥科的一种——脆蛇。

脆蛇又名金星地鳝、金蛇、蜥蛇等,学名脆蛇蜥。是四肢退化的蜥蜴,常被误认为蛇。头体长180毫米,尾长300毫米左右。体侧自颈部至肛侧有纵沟。腹鳞平滑,尾部腹面的鳞则具棱。头背只额鳞、顶间鳞与单枚的前额鳞较大,前额鳞与吻鳞之间有2枚小鳞,眼小,耳孔不大。背部呈棕色或古铜色,两侧略带紫色,腹面浅肉色。

雄性背面有一些翡翠色鳞片,缀连成若干短横斑。在疏松肥沃的土壤内穴居。早上和午后出洞活动。以蚯蚓为主要食物,也吃蝼蛄、蟋蟀等小昆虫或蛴螬。5月中旬至6月中旬交配,6~8月雌蜥于洞中挖成的深3厘米直径9厘米的半圆形穴内产卵3~8枚。

脆蛇

卵白色,椭圆形,长约2厘米。孵化期20余天。脆蛇具有自截与再生的能力,尾部可断为数截,自身则趁机溜走,以后又再生出一条短尾。分布于中国四川、贵州、云南、广西、江苏、浙江、福建与台湾等省(区)。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蛇蜴科的另一种蜥蜴——鳄蜥。

鳄蜥又名懒蛇、睡蛇、雷公蛇、瑶山鳄蜥,全长3~3.6厘米,尾长超过体长。身体类似蜥蝎。呈圆柱形,尾则侧扁,类似鳄类,故名“鳄蜥”。吻低钝,头高略呈方形,两侧具明显的棱,一直延伸至尾部。体表粗糙,背面为深棕色,体侧为土棕色,杂有黑纹。腹面浅黄有短黑斑纹。尾部有黑与棕色相间的横纹。四肢短小,指、趾端具尖锐而弯曲的爪。

生活在山间溪流的积水坑中,晨昏活动,白天在细枝上熟睡,受惊后立即跃入水中。每年6~8月份繁殖,卵胎生,11月至次年3月冬眠。

鳄蜴

鳄蜥夜间多在距离水面的高度为1米左右的树枝上停息。它都是头朝天空昂首匍匐,四肢紧抱树干,闭着眼睛,一动不动地假寝,在没有触及树枝的情况下,用手在其背上抚摸却毫无反应,所以又被叫做“大睡蛇”。但是如果触动树枝,它就会立即翻身落入积水坑中躲藏,潜水时间可达20分钟之久,然后吻部外露水面换气,或隐避在石穴或树根下,因此又称“落水狗”。平时很少活动,每天清晨和傍晚出来活动和觅食。食物包括蝌蚪、蛙、小鱼、蠕虫和昆虫等。发现猎物后,便鼓动着眼睑,伸出小舌头,悄悄地接近猎物,然后迅速扑上去,用嘴咬住猎物,再慢慢地将猎物整个吞下去。如果猎物较大,还会用前肢按住,以防止其逃脱。同类之间还经常争夺食物,互不相让,直到将猎物撕开为止。遇到危险时用假死来掩护自己。尾能再生,但再生的尾较为短圆,呈黑色,有小的鳞片,但没有棱嵴,而且不具齿状的边缘。前肢在捕食时有辅助作用。冬季隐藏在树洞或岩隙中冬眠。

鳄蜥为我国特产,在分类上为独科、独属、独种,除具有一般蜥蜴的特征外,还有一些原始性,如头骨为古腭形、具顶眼孔等,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毒蜥

毒蜥科包括北美洲的两种毒蜥,即美国西南部到墨西哥西北部的钝尾毒蜥和分布于墨西哥到危地马拉太平洋沿岸的珠毒蜥,它们是现存仅有的有毒蜥蜴。与毒蛇不同,毒蜥的毒牙不是在上颌而是在下颌。珠毒蜥体长可达1米,生活于热带落叶林或灌丛地带;钝尾毒蜥体型几乎要小一半,生活于荒漠和干草原。

毒蜴

毒蜥都是行动缓慢的肉食动物,主要食洞穴中的幼鼠,也食鸟蛋等其他多种食物。

毒蜥一般身体肥壮,长大约有60厘米。头有点扁,躯干和尾巴是圆筒形的。身体呈青白色,上面有淡红、橙黄、黑色的斑点。下颌前方有毒牙,有沟,与唇腺变成的毒腺相通。毒性非常强烈,能危害其他动物。它生活于沙地。白天躲藏在草丛中,夜里出来活动。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毒蜥蜴的一种——希拉毒蜥。

希拉毒蜥是美国最大型的蜥蜴,因希拉河盆地而得名,主要就分布在美国西部、南部各州,以莫哈维沙漠为中心,延伸进入墨西哥。

希拉毒蜥有两个亚种:分布区北部的黑带希拉毒蜥和分布区南部的网纹希拉毒蜥。墨西哥毒蜥也有两个亚种:墨西哥珠鳞毒蜥和里富珠鳞毒蜥。墨西哥毒蜥由头到尾体色黝黑,布满黄白斑纹,与希拉毒蜥的通体金黄布满黑色斑纹截然不同,很容易区别。

希拉毒蜥全长45~60公分,栖息在干燥的灌木区及沙漠区。它的食量非常大,尤其是幼蜥一餐可以吃下自身体重50%的食物。食量与蟒蛇差不多,食物主要是老鼠和鸡蛋,偏好小型哺乳类和鸟类。

过剩的养份会储存在它们的尾部,新陈代谢缓慢,可以三个月以上不吃不喝。所以要挑选健康的个体只要看尾巴就知道。与豹纹守宫类似。除了觅食以外,希拉毒蜥的大部分时间都躲在地下洞穴中,它们攀爬的功夫一流,在野外常爬到树上捕食幼鸟或鸟蛋。

钝尾毒蜥俗称“希拉毒蜥”,遍布于内华达州南部、犹他州的西南部、加州东南部、亚利桑那州、新墨西哥西南部及墨西哥。

主要分布的高度由海平面到海平面1600米高,栖息的环境有:沙漠灌木丛、半沙漠的草地、橡树、杜松树丛等沙漠区域,喜欢选择有峡谷或靠岩石斜坡处、地洞、老鼠骨骇堆成的洞穴做为躲藏处。

它们是属于一种中大型的蜥蜴,全长可达50公分左右,体重0.9~1.2千克,其外形粗状短胖,亚成体身上有5道马鞍状黑色斑纹,尾巴也有4~5条黑色带状花纹,底色为鲜艳的橘色或黄色,吻部至两颊为黑色。

身上的花纹会随着栖地及年龄而有差异,成年的网纹钝尾毒蜥,身上的带状斑纹会逐渐的变成不规则的网状纹路,有些个体的底色甚至偏红色,其头部、四肢、身体及尾巴都布满了粒状的鳞片,只有吻部及腹面有片状鳞片。钝尾毒蜥也具有冬眠性,每到温度低于活动温度时它们就逐渐进入冬眠状态。

它们具有分岔的黑色舌头,吐出舌头的作用与蛇的吐信的原理是相同的,用吐舌的的方式来探测周围的气味,可判断食物的位置或寻找配偶等。另外其上下颚均有向内弯曲的牙齿,发达的下颚内藏毒牙,每个毒腺由许多的小毒叶组成,而每个毒叶都有各自的小管及出口,且都靠近牙齿,靠肌肉的收缩挤出毒液时,毒液便以毛细作用流到牙齿的沟槽,毒液为防身之用。

它的毒液中有很强的神经毒成分,被咬伤者会出现流血、肿大、意识不清、盗汗、心悸亢进、呼吸困难、麻痹、痉挛、呕吐、发烧等症状。

1楼昵称:小水

希拉毒蜥和墨西哥毒蜥有什么区别?

2楼昵称:小破孩儿

墨西哥毒蜥全长一般50~70公分,外观与美国毒蜥酷似,头部几乎呈单一色系(黑或暗褐色),头顶部位并无任何淡色花纹。希拉毒蜥头部大,呈圆形,躯干粗短厚实,尾巴短胖,缀有明亮的黄色图案。长约37~45厘米,咬噬时射放毒液,不过可能仅在受触摸骚扰时才咬人。

3楼昵称:

墨西哥毒蜥由头到尾体色黝黑,布满黄白斑纹,与希拉毒蜥的通体金黄布满黑色斑纹截然不同,很容易区别。希拉毒蜥蜥蜴可分为两个亚种:分布区北部的黑带希拉毒蜥和分布区南部的网纹希拉毒蜥。墨西哥毒蜥也可以分为两个亚种:墨西哥珠鳞毒蜥和里富珠鳞毒蜥。

3楼昵称:梅雨天

这个问题比较专业,我保持沉默。

澳大利亚科学家的一项新研究结果表明,毒蜥蜴的种类可能比人们原先认为的要多,毒蜥蜴与毒蛇可能是同样进化自生活在2亿年前的一种动物。

此前,科学家认为只有一些蛇及赫拉毒蜥、墨西哥龙蜥这两种蜥蜴带毒,而被一般蜥蜴咬伤后出现的肿胀和出血是细菌感染所致。科学家一直认为,毒蜥蜴的进化与毒蛇的进化无关。

但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科学家在新一期《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对蜥蜴的基因分析表明,一共有9大类蜥蜴带毒。分析还显示,这些毒蜥蜴和毒蛇一样,都是从生活在2亿年前的一种动物进化而来。其中,与蛇血缘关系最近的是鬣蜥和蛇蜥。赫拉毒蜥和墨西哥龙蜥都属于蛇蜥。

科学家说,此项基因分析的结果与化石记录一致。他们指出,毒蜥蜴和毒蛇进化自同一物种的事实,将生物出现毒液体系的历史又向前推了1亿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