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青少年教育自助金点子-找准人生坐标——明确目标
16202100000022

第22章 鲁迅以笔言志(1)

丈夫志不大,何以佐乾坤。

——邵谒

鲁迅(1881-1936年),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早年在日本留学时,为医治大众的心灵,鲁迅决计从事文学。后参加新文化运动,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继而创作了大量小说、散文,开了新文学的先河。他一直站在反封建反侵略斗争的前列,用笔为武器,写出具有鲜明特点的杂文,与反动派进行斗争,是文化革命的主将。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最有成就的作家,他的大量著作,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在绍兴城里一个封建家庭。他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很早就开始读书。12岁的时候,鲁迅进了绍兴城有名的三味书屋学习。老师寿先生很有学问,要求学生也非常严,规定学生月底要背一个月中读过的书,年底要背出一年中读过的书,背不出来要受责罚。

每到读书的时候,学生们都放开喉咙大声诵读。鲁迅则不同,他不死记硬背,而是熟读深思,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他制作了一张小巧精美的书签,上面工整地写着“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所以鲁迅读过的书,他不但能背,而且能默写、能讲。

鲁迅不但学习认真,还非常爱读课外书。很小的时候就悄悄阅读《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绣像小说,看野史笔记,有些书自己没有,就借来一字字抄下来。这样,他成了一个知识渊博的人。

鲁迅15岁时,父亲病倒了。为了给父亲治病,他每天出入于当铺和药店,还要承担许多家务事。一天早晨,鲁迅因帮母亲做事上课迟到了,受到寿先生的批评。他很懊悔,就在书桌右下角刻了一个一寸见方的“早”字,用来告诫自己要早到。从此,鲁迅每天很早起床,帮母亲把家务事做完,然后按时上学,再也没有迟到过。

1898年,鲁迅离开家乡,先后进入南京水师学堂、铁路矿务学堂学习。

他读了许多宣传新思想、新知识的书,对外国侵略中国十分痛恨,对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也产生了不满。1902年,他又赴日本留学,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后又转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为什么学医呢?当时他认为新医学是一门有用的学问,中国人体质差,学医可以为人治病,救死扶伤。可后来遇到的一些事,使他又改了主意。

第一学期考试,鲁迅取得中等成绩,这对于一个用外文学习的中国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的。不料这引起一部分歧视中国的日本学生的怀疑,他们竟写匿名信给鲁迅,怀疑平日关心鲁迅的藤野先生向鲁迅透漏了题目。这强烈地刺激了鲁迅的民族自尊心。他愤慨地说:“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1905年的秋天,学校增添了细菌学的课。上课时常用幻灯片显示细菌的形状,有时还放映一些时事短片。当时日本与俄国在中国东北打仗结束不久,所以学校放映的多是日本战胜俄国的镜头。

有一次在放映的时事片中,出现了这样的镜头:一群日本兵抓住一个中国人,将他五花大绑押赴刑场,据说他是给俄国人做过侦探。旁边有一群中国人在观看,他们的神情是那样麻本;而他们和那个被杀的中国人的身体,看上去倒是很强壮的。“万岁!”教室里一些日本学生发狂似的鼓掌欢呼。

顿时,一种愤怒、悲痛、屈辱的感情,紧紧地抓住了鲁迅的心。日俄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国土上打仗,中国人却夹在里面受死,而围观那杀头惨状的却也是中国人。这是多么麻木的国民啊!鲁迅一连几天吃不下,睡不着,苦苦地思索。他终于醒悟到,“医学救国”是行不通的。一个人无论体格多么强壮,如果精神麻木,也只能做围观的看客;再高明的医师也只能医治同胞的肉体,而无法医治同胞的灵魂;只有振奋中国国民的精神,让沉睡的祖国惊醒起来,才是当务之急。唤醒民众最有效的手段是什么呢?是文学!于是鲁迅决定放弃医学,从事文学。

1906年,鲁迅告别了藤野先生和医专,回到东京。他以沉重的心情对好友许寿裳说:“我退学了!”

“为什么?你不是学得正有兴趣么?”

“中国的呆子,岂是医学能治疗的吗?我决计从事文学了!”

从此,鲁迅开始了早期文学活动,翻译了一些外国文学作品,还写了《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等文章,介绍西方的科学文化。

立志为民族和祖国献身的鲁迅,早在辛亥革命前就加入了革命党光复会,参加反清的活动和斗争。辛亥革命后,鲁迅受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邀请到教育部做部员。1912年,他随教育部北迁来到北京,住在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

本来,鲁迅对辛亥革命抱有很大希望。可是后来,袁世凯窃国,张勋复辟,军阀混战,这些令人气愤的事情相继发生,中国仍然是封建势力统治,外国侵略者仍然在中国横行霸道。

鲁迅的心一天天沉重起来。中国的前途在哪里?今后应该怎么办?他一时找不到答案,感到寂寞,甚至痛苦。

有一天,他正在会馆里抄写碑帖,好友钱玄同来找他,见他那苦闷的样子,就说:“你可以做一点文章啊!”

鲁迅知道,钱玄同当时正和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办《新青年》杂志,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这些人同样在探索解放中国的出路,而且是最先进的一批人。于是,鲁迅说道:“假如一间铁屋子,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回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吗?”

“如果几个人起来了,你不能说没有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钱玄同争辩道。

这本是鲁迅自己的思想,却被钱玄同抢先说了出来。鲁迅寂寞的心又被燃烧了起来,他答应了友人的邀请,决定为《新青年》写稿。

1918年5月,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上,鲁迅发表了第一篇用白话文写的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中国新文学的第一篇作品,也是“铁屋子”里爆发出来的第一声巨雷。

《狂人日记》以日记的形式,通过对一个“狂人”,也就是封建制度的反对者的描写,揭露了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本质。比如“狂人”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用他伟大的讽刺的画笔,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丑恶的封建社会的吃人图。《狂人日记》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不少青年争相传看,并互相打听,鲁迅是谁?鲁迅以他的《狂人日记》为我国新文学(或称现代文学)奠定了基石,他也成为新文学运动的开创者。

《呐喊》与《彷徨》、《狂人日记》发表之后,鲁迅创作的热情一下子迸发出来。他又连续创作了许多篇短篇小说,像《孔乙己》、《风波》、《一件小事》、《故乡》、《阿Q正传》、《祝福》、《伤逝》、《药》等,都是很有名的。他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其中《阿Q正传》的影响最大。

阿Q是个农村流浪汉,他身上有着许多当时农民的特征,脑子里充满了封建思想,可又不甘受人欺压,就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陶醉。如别人打了他,他说:这是儿子打了老子,于是心满意足地走了。后来,革命开始了,他也糊里糊涂地“参加”了,结果反被抓起来杀了头。临死前,他还为自己画不好认罪的圆圈而难过呢!鲁迅通过阿Q这个人物,反映了当时一些人受侵略受欺压又不觉悟的状况,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当有人问起他写阿Q的目的时,他说:“我是在摸索着国民的魂灵,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

这篇小说发表以后,立刻引起了轰动。很多人看了,都以为在说自己,到处打听作家是谁。

在《祝福》里,鲁迅又塑造了一个劳动妇女祥林嫂的形象。祥林嫂勤劳善良,只因为嫁了两个男人,男人又都死了,她就被人们看不起。她在几经挣扎后,终于流落街头而死。

在鲁迅的小说中,有农民、有市民,也有知识分子。在他的笔下,人物生动逼真,思想深刻极了,艺术性也十分高超。后来他把这些短篇小说合成两本集子,一集叫《呐喊》,一集叫《彷徨》。这两本小说集,可以说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最辉煌的代表,是民族文学的丰碑。《呐喊》出版后,鲁迅送一本给李大钊。李大钊高兴地对孩子们说:“你们要好好读这本书,这是中国最好的小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