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青少年教育自助金点子-业精于勤——拥有勤奋
16202600000050

第50章 童第周的勤学故事

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份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鲁迅

童第周(1902-1979),浙江鄞县人。他是杰出的生物学家,我国实验胚胎学的开创者之一。1930年,在比利时留学时,成功地完成了难度很大的青蛙卵剥离术,成为著名的生物学专家。在近50年的科学实验中,坚持不懈地从事生物胚胎发育实验,取得了重大成果,晚年又成功地培育出具有两种鱼性的“新鱼”,在遗传学研究上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国际生物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著作有《鱼类的细胞核移植》等。

少年时代的童第周,因为家里穷,上学很晚。可他有一股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劲头。一天,他找到供他读书的大哥说:“大哥,我想考效实中学!”

听到这话,大哥吃了一惊:效实中学是当时浙江省最有名的私立学校,要求非常严格,而且全用英语讲课。可是弟弟只读过几年私塾,上过一年的师范预科班,报考这种学校真有点自不量力。

“报考效实,你外语有把握吗?”哥哥问他。

“我有一个暑假的准备时间,而且在师范预科班时,就开始学英语了。”

“你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

“我只有一个要求,如果我能考上,希望能供我读到毕业!”

“好吧,那你就抓紧时间准备吧。”哥哥答应了。

经过一个暑假的刻苦准备,童第周终于考上了效实中学。可因为这个学校当年只招插班生,他成了三年级的插班生,不过,他的成绩是“倒数第一名”。一些同学听说他基础差,很瞧不起他。

一天,一个同学神秘地对大伙儿说:“告诉你们一条‘爆炸新闻’,我已经注意童第周好多天了,每天灯一灭,他就不见了,一定是学习跟不上,就玩去了。”

“哼,这种人早晚不是留级,就是退学!”

一位教几何的老师听到了,严肃地对同学们说:“昨天晚上十二点多,我访友回来,看见路灯下有一个人,过去一看,才知道是那个插班生正在看书,他告诉我说:‘我叫童第周,是全班几何成绩最差的那个学生。’我教了几十年书,还从没听到过一个学生这样自我介绍的。我告诉他该休息了,他收起书包走了,可没走几步,又蹲在另一盏路灯下看起书来。他是在刻苦学习呀!你们不要瞎议论了。”

童第周的苦功没有白下,期末考试的时候,他的几何考试得了100分,总平均成绩由原来的“倒数第一”,一下子跃居为“正数第一”,这下,童第周又一次成了同学们议论的中心了。

中学毕业以后,童第周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学习心理学。

一天,童第周得知郭任远校长要做报告,讲关于“猫和老鼠行为”的问题,他觉得题目挺有趣,就去听讲,谁知这个报告却决定了他对终生事业的选择。

当时心理学界有一种说法,认为猫捉老鼠,老虎吃人,都是天生的。郭校长怀疑这种说法,就做了个实验。他把猫和老鼠从小关在一起,它们就互不相犯;等它们稍大些了,就在中间安一个小电网,猫要伸爪子碰老鼠,就会触电,不由得把爪子缩了回去;过一段时间,去掉电网,猫就不去捉老鼠了。实验证明捉老鼠,并不是出于猫先天的本能。

童第周听了,对通过实验从事科学研究产生了兴趣,后来就去听蔡堡教授的生理学课,改学了生物。

童第周遇事好钻研,总要弄个明白。一次,他问蔡教授:“我们天天在研究生物的生理功能,可生物是怎样繁衍下来的呢?比如,人是怎样变来的?蝙蝠又是怎样变来的?”

蔡教授对童第周讲了生理学发展简史,告诉他还有一门叫“胚胎学”的学问,专讲这类问题,小孩和蝙蝠都是由胚胎发育而来的。

蔡教授的话,使童第周眼界大开。他觉得生物学中有着无穷的乐趣和奥秘,决心在生物研究上做出一番成绩,而且就从“胚胎学”做起。

1930年,童第周告别了亲友,远渡重洋,来到了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拜著名的生物学家布拉舍教授为师,从事胚胎学的研究工作。

在布拉舍的实验室里,最难的一项工作是做青蛙卵膜的剥离术。因为,青蛙卵只有小米粒那样小,外面紧包着三层像蛋白一样的软膜,要把它们剥下来,可不容易,必须借助显微镜,手的动作稍有不当,卵膜就会被撕碎,所以,这种剥离术进行了几年都没有成功。

童第周明白,要完成这种剥离术,手上的功夫是最重要的,必须练出一双具有高度灵敏性的手,同时还要培养出严格细致的工作作风。他不怕失败、不厌其烦,一次次地做、一次次地练,经过上千次的练习,终于掌握了这种剥离术。

一天,布拉舍的助教达克做这种剥离术又失败了,他对童第周说:“童先生,我看你的手很灵巧,你愿意做这个使人头痛的剥离术吗?”

“我愿意。”童第周说,然后静静地坐到实验台的解剖显微镜旁,一只手拿起一把尖利的钢镊,另一只手拿住一根细细的钢针,不慌不忙,胸有成竹地开始了剥离术。不到5分钟,青蛙卵膜就干干净净地被剥离下来了。

达克简直都看呆了。他竖起大拇指,称赞说:“童先生了不起!中国人真正了不起!你战胜了上帝,为我们的实验开辟了一条道路!”

实验室里的其他人也闻声凑了过来,祝贺童第周的成功,并请他再做一遍。童第周一边夹过一个卵细胞,一边解释说:“其实道理很简单,卵内有压力,剥离就很难,只要先在卵膜上刺一个洞,等压力降低了,手术就容易做了。”

童第周剥离青蛙卵膜手术成功的消息,一下震动了欧洲的生物界。没过多久,他从自己发表过的文章中,挑选出一篇《定位受精》的论文,进行了答辩,顺利通过。童第周从此成了一个生物学博士。

1931年,日本开始大举进攻我国的东北三省,制造了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件。蒋介石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使得日寇很快占据了东北全境。可是东北义勇军奋起反抗,民众也掀起了救亡运动。身居异国他乡的童第周,听到这个消息,十分激动。

一天,他登上了有轨电车,准备去找几位中国的留学生共同商量今后的行动去向。突然,一个瘦高个子的比利时人,粗鲁地拍了一下正坐在座位上的童第周说:“喂,你站起来!给这位先生让个座。”

童第周看了一眼站在瘦高个子身后的胖家伙,见他手提文明棍,夹着公文包,一副傲慢的样子。他很生气,一动没动。

“喂,中国人,起来!把座让给这位先生!”瘦高个子又一次发号施令了。

童第周气愤地站了起来,质问对方:“我不会霸占这个座位,不过,请问我为什么必须把座位让给他呢?”

胖子这时插话了:“你们中国人,没出息!连整个东北都送给日本人了,还强占着一个座位做什么!”

童第周顿时感到受了污辱,他大声对胖子说:“不准造谣!你凭什么说中国人没出息?”

胖子展开手中的报纸,指着上面一幅“中国人正向日本人下跪”的画说:“这里面说的!”

“这样的报纸就可信吗?它是走狗!吃了日本人的东西,挣了日本人的钱,日本人让它怎么咬,它就怎么咬!”童第周大声反驳着,又对众人说:“我们的同胞正在浴血奋战,早晚有一天,会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去!这位先生以为他这样做,就可以轻易夺走我的座位,我却偏不让给他,看他怎么办!”

童第周的话,引起了围观者的同情,那两个家伙灰溜溜地下车走了。

可这件事对童第周的刺激太大了,他更加思念自己的祖国。1933年底,他谢绝了老师和同事们的一再挽留,回到了灾难深重的祖国。

童第周回国后,先后到山东大学、中央大学医学院、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当教授。他一边培养人才,一边坚持进行科学实验,在生物学的许多领域取得了成就。

生物的发育能力是一项很重要的研究课题,因为它对于防治有害生物,培育和养殖对人类有用的生物,促进经济发展有非常大的作用。童第周认识到这一点,把自己一生的精力都投入到这项事业中了。

童第周他有着很多独到的发现,比如对文昌鱼的发育研究,就是一例。1935年,他在青岛开始做实验,在实验室里,人工培养能产卵的文昌鱼。

可不久,抗日战争爆发了。由于日本侵华,童第周只好停了实验。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对文昌鱼的卵子发育做了系统的研究,写出了高水平的论文。这项成果,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童第周还对金鱼和普通鲤鱼的发育做了详细的研究,纠正了外国科学家一些错误认识。他的研究一直进行五十多年,成绩也是世界公认的。因此,他被英国剑桥大学、美国耶鲁大学聘为研究员。全世界生物学界都知道,中国的童第周是个了不起的生物学家。

做生物实验,不能没有显微镜。童第周在年轻时,把实验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可在日本侵略时期,他被困在四川的一个小镇上,没有显微镜,实验也做不成了。

有一天,童第周从外面兴冲冲地跑回家,还没进门,就大声对妻子叶毓芬喊起来:“我发现了一件宝贝呀!”

“什么宝贝,把你高兴成这样?”

“镇上的旧货商店里有一架真正的双筒显微镜,德国货。”

叶毓芬也是生物学家,一听说显微镜,马上和童第周一起去问价钱。

“6万块。”

6万块!这个数相当于他俩两年的工资,他们吓得没再问。可又不死心,第二天,又跑到商店去看,一看标价,已经变成了65000块!那年头,物价飞涨,显微镜也一样。

叶毓芬看着丈夫为难的样子,就狠了狠心说:“先向亲友借够了钱把它买下吧!”

“可没准要背一辈子债啦!”

“为了事业,一辈子受苦也认了!”

于是,他们四处借钱,终于买下了这架显微镜。童第周马上开始了紧张的实验工作。不久,一篇篇高质量的科学论文相继发表了,并引起国内外生物学界的极大关注。后来,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李约瑟来小镇看望童第周,看到童第周所有的科研成果,都是在只有一架旧显微镜的条件下取得的,禁不住连声称赞说:“奇迹!奇迹!真是科学史上的奇迹!”

新中国成立后,童第周作为国内最有成就的生物学家,受到重视。他先后担任了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主任、海洋和动物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可他一直没有离开实验。

童第周长期从事实验胚胎学的研究工作。经过多年的研究,他对美国科学家摩尔根的“基因”学说提出了疑问。一次,童第周对叶毓芬说:“摩尔根认为细胞由三部分组成,包括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膜,而生物遗传,主要是细胞核中的染色体起作用。我觉得细胞是一个整体,细胞质也应该在生物遗传中起作用。”

叶毓芬听了丈夫的想法,认为是一个非常大胆、又很有前途的设想,就和童第周一道搞起了试验,把金鱼和鳑鲏鱼结合移植到一起,结果很快就长出了小鱼,同时具有金鱼和鳑鲏鱼的特性。

这个试验的结果,初步证实了童第周的想法,也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重视。1972年,美籍华裔学者、生物学家牛满江来中国探亲,他参观了童第周的实验室,觉得有许多看法都和童教授一样。于是,他就要求和童教授一起搞研究。童第周热情地答应了。

他们决定一道做鲫鱼和金鱼的结合移植试验,但这需要灵巧的稳健的双手和坚定持久的毅力。为了保证实验的成功,已经70岁的童第周坚持亲自在显微镜下操作实验。他几乎每天都是从清晨六点,一直干到下午一两点钟,还常带些馒头,中午边吃边干,有时甚至在实验室里过夜。

不久,他们的辛勤劳动,终于结出了可喜的果实。一天清晨,童第周照例来到鱼缸旁边,观察移植手术后小鱼的变化。忽然,他惊喜地发现那些金鱼长出了像鲫鱼那样直的单尾,而不是金鱼的双尾,浑身脱去美丽的纱裙,披挂着金光闪闪的鳞片。啊,实验终于成功了!这就是后来被诗人赵朴初做诗赞颂的“童鱼”。

“童鱼”的出现,预示着人类将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上一代的优点可以直接培育给下一代。将可以控制自身生理衰老的过程,甚至掀起一场整个世界的“绿色革命”。

童第周望着一条条亲手培育出的新鱼,应该是无比幸福的,而这也是他勤奋努力的最好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