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青少年教育自助金点子-意志决定成败——磨炼意志
16202700000012

第12章 郑樵写《通志》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启功

南宋的时候,金军接连不断地南侵,人民流离失所,不得安宁。当时的读书人内心都很苦闷,想要找出国家衰弱的原因来。于是,他们开始研究历史,写了很多历史书,供统治者借鉴,因而出现了很多历史学家。郑樵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他写了一部著名的历史书,名叫《通志》。

《通志》全书共二百卷,记载了宋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内容丰富,材料扎实,直到今天仍是我们研究宋以前历史的重要参考书之一。郑樵写这部书只用了一年多时间。也许有人认为,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写出这么重要著作的人,一定是个天才吧?其实,这完全是郑樵四十多年勤奋读书、积累知识的结果。

郑樵是福建莆田人。他16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按照封建社会的规矩,父母去世后,儿子应当守孝三年,守孝期不能参加各种娱乐活动,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就是已经做了官的人,也要请假回家守孝。郑樵为了遵守这一套封建规矩,就约了他的堂兄郑厚,两个人一同住到莆田县西北的山上,一边守孝,一边用功读书。

郑樵学习的兴趣很广。他博览群书,深入钻研过历史、天文、地理、生物等各方面的学问。他也很重视实践知识,例如在学习天文的时候,他为了更好地掌握书本上记载的各种星星的情况,就在夜间观测星星的位置、亮度和特征,并把它一一记录下来,补充书本知识的不足。又如在学习动植物知识的时候。他常常跑到田野里去,观察各种鸟兽虫鱼、花草树木,熟悉它们的形状和生长特征,并且经常向老农、渔翁、樵夫、猎人请教。他还很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常常把自己学习的笔记整理得井井有条。他说:“求学问像带兵打仗。善于带兵的将军,懂得怎样约束部下,怎样进攻,怎样防守,一切行动都很有条理;善于读书的人也必须懂得整理知识,把知识整理得有条有理,才能达到融会贯通的地步。”

静谧的深山,给他创造了静心读书的环境;美妙的大自然,成了他学以致用的大课堂。本来只有三年守孝生活,可他在深山苦读,一住就是三十年,读遍了他所能找到的一切书籍。

尽管是这样,但他仍不满足,深感自己的见识不广,于是就出门旅行,到处游览名山大川,吸取知识的养分,丰富自己的头脑。有人给他做过统计,一年中,他曾走烂了十几双鞋子。

古时候的人读书非常不容易,活字版印刷术虽然在北宋的时候就已经发明了,可是应用还不很普遍,大多数的书都是手抄本,抄一本书非常不容易,常常要一两年的时间。因此,有书的对书都很珍惜,轻易不肯把书送人,甚至也不愿把书借给别人看。郑樵向人借书看,非常守信用,到时候必定归还。所以别人都肯把书借给他。就这样,在深山这三十年中,他借阅了大量的书籍,抄了一千本书,写了一千多卷著作。当然,最有名的便是《通志》这部历史巨著。

可是,山上并不是世外桃源。随着金军不断南侵,人们纷纷逃难。于是,许多人都到山上藏身。深山里那平静的读书环境被破坏了。几经搬迁的郑樵只好躲进一个山洞里,继续苦读。《通志》便是他在山洞里躲避的一年中完成的。

这部著作涉及范围宽广,把自然界的一切和人类社会中的一些重要问题都包括进来了,被后人称之为一部难得的“百科全书”。

社会发展到现代,物质文明极度发达,人们做事的功利心理也越来越强,一味追求物质的享受,最后陷入了“物质化”的泥淖,于是人们企图在喧闹的环境中寻找一个远离世俗的“桃花源”,但却往往不尽人意。其实平静的环境很大程度上是由自己内心营造的,心若静,处处皆为“桃花源”。抵御外来的诱惑,从而平心静气地做自己的事业,缺少意志力是不行的。如何我们才能找到自己心中的那方净土,回归本心呢?郑樵的一生就是答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