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
——赫塞
吴凤是福建漳州平和县乌石庄人,清初随父吴珠到台湾。当时吴凤才十几岁,父亲吴珠带着一家人来到台湾嘉义县竹崎乡。吴珠一家到台湾后除了开荒种地外,还在阿里山一带经商。
转眼间十几岁的少年成了二十几岁的青年,吴凤子承父业,仍然经商种地。吴凤自幼饱读诗书,而且通医理。他为人善良,与蕃人处得很好,蕃人也把他当作知己。
台湾岛自从归属满清后,地方官横征暴敛,台湾百姓生活极端困苦,不久朱一贵在台南起义,但很快被官府镇压下去。阿里山的蕃民不堪忍受剥削,揭竿而起,杀了专门欺压蕃民的通事。
朱一贵的抗清行动被镇压后,清政府又重向台湾派了地方官,知府大人因有前车之鉴,慎重地向各地派通事,生怕用人不当,引起台湾百姓的不满。当往阿里山派通事时,知县更加忧虑,因为当地蕃民的生活习俗与众不同,若用人不合适,不仅是通事被杀,而且又是引起不安的因素。
正在知府大人为难之际,师爷对知府说:“大人,山地蕃民总是不能同外地人和睦相处,以小人看主要是那些通事们不能尽职,做不到与蕃民沟通,自然更谈不上什么教化了。”知府听了师爷的话点点头,让师爷推荐人才。
这位师爷是当地人,对各地的事比较了解,立刻回答说:“大人,卑职听说阿里山鹿村有一个叫吴凤的人,他通蕃语,而且与蕃人交往甚密,蕃人同他称兄道弟。”知府听师爷详细介绍了吴凤的情况,便决定用吴凤做阿里山通事。
此时,吴凤才二十四岁,没有从政经验,本不愿接受任命,可是当地蕃人听说官府让吴凤做阿里山通事,大家奔走相告,一齐来到吴凤家中,希望他能做阿里山通事。吴凤被群众的热情所感动,他仔细一想,觉得除了自己,确实找不到更合适的人选,为了改善蕃人和汉人的关系,毅然接受了这个职务,并决心做一个好通事。
吴凤做通事让他感到最棘手的事是蕃人“出草”的旧俗。原来每年新谷登场时,蕃人都要杀人割头,用来祭神,称为“出草”。蕃人的这种习俗已延续几千年,而所用的人头自然是汉人的头。
吴凤的运气也真不佳,他刚上任就遇上粟祭,以前的通事一般都要牺牲贫苦汉人的利益,满足蕃人的要求。吴凤一心要蕃汉合好,他不愿意伤害任何一方。于是,他苦口婆心,劝蕃人改用牲畜的头祭神,可是要改变几千年的恶习并非易事,更不是几句话能够解决问题,蕃人代表听了有些不高兴。吴凤无奈,又不想鼓励他们的旧风习,最后他突然想到朱一贵起义时他们杀了不少人,便问:“我记得朱一贵起义时你们杀了不少人,现在还有多少人头?”蕃人回答还有四十多颗。吴凤一笑,说:“好,从今年起你们就用这些人头祭神吧。”蕃人说:“这怎么行呢?祭神一定要用新砍下的人头。”吴凤听了很不高兴,坚定地说:“人头就是人头,新砍下的旧砍下的不都是人头吗?神又没指定用什么时候的人头献祭。如果你们一定要用新砍下的人头,就去砍几个病死的人头吧。”
蕃人的代表见吴凤态度坚决,互相看了看说:“可是四十多个人头用完了怎么办?”吴凤回答:“到时候再说吧。”吴凤以为四十多年后只要自己耐心教化,蕃人一定会改掉“出草”
的旧习。
光阴似箭,四十年转眼过去了,吴凤小心地做通事,他公正无私,尽职尽责,一心要汉人与蕃人像兄弟一样和睦相处,更希望蕃人能从原始的生活方式中走向文明,他爱蕃胞如同爱自己的家人。就这样,不知不觉中吴凤已从黑发青年变成七十岁的老翁,他已经忘记当年四十多个人头用完的事,因为他觉得蕃人的个性已变温顺,汉、蕃之间的关系也不那么紧张了。
乾隆三十一年的一个早晨,又是一个粟祭的时间到了,吴凤刚来到衙中,只见几个蕃人代表走进来。“大人,旧人头已用完了,今年的粟祭该允许我们‘出草’了吧。”吴凤听了大惊,差点从座位上跳起来,他怎么也没想到四十年的教化竟毫无成效。“明年再说吧!”蕃人一向敬重吴凤,只好又回去。一连拖了三年,蕃人有些沉不住气了。到了第四年,他们派代表见吴凤,吴凤仍用“明年再说”来搪塞。蕃人一向认为吴凤一言九鼎,向来说到做到,他们开始不满了。吴凤苦苦相劝,让他们改一改习惯,可是众人说什么也不听。吴凤无奈,推说明天再议。
蕃民走后,吴凤策马来到县衙,知县听了摇头道:“吴通事,这么多年来别处始终用人头祭神,只有阿里山已四十年未杀人祭神,我们已经很惊讶了。此事乃习俗,又不能动武力镇压,我看就算了。”
吴凤听了知县的话心里很难过,难道就此放弃对蕃民的教化吗?不!蕃民的心地是善良纯真的,他们只是不知道自己做错了,我无论如何也要让他们知道用人头祭神是错误的,必须想个办法让他们从原始的愚昧中醒过来。吴凤想到死去的父亲,他始终教导我要爱台湾的土地和人民,如今四十年了还未能让蕃民摆脱愚昧,台湾岛何日能富,能走向文明?他觉得唯一的办法就是用自己的生命来唤醒蕃胞,这是自己最后一次对蕃民的教化,如果能够成功,自己便是死得其所。
吴凤怀着沉重的心情回到家中,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家人,虽然儿孙们百般相劝,可是吴凤主意已定,非要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革除蕃胞“出草”的恶习。
次日,蕃胞的代表又来了,吴凤对他们说:“好生恶死,这是人之常情,如果神明有灵,无论如何也不会同意你们杀人的。我为你们服务近五十年,自觉没有对不起你们的地方。我不同意你们杀人,完全是为你们好。不料你们执迷不悟,我也只有成全你们,希望你们这次‘出草’后,能够完全改掉此习俗。”蕃胞不明白吴凤的话,一言不发。吴凤又说:“明日清晨,有个头戴红巾身穿红袍的人在我的官衙外徘徊,你们就取他的人头吧。不过要记住,只能杀他,不可再杀别人。”
阿里山的蕃民已四年无人头祭神,今天吴通事同意了他们的要求,蕃人欢喜若狂,早早埋伏在通事衙门前,不久,果然有一个戴红巾穿红袍的人来到这里。只见众箭齐发,红衣人落下马来。人们一拥而上,争抢着砍下红衣人的头。为首的大汉扯下红巾一看,他大叫一声,手中的人头滚落地上。众人拥上一看,原来这红衣人竟是他们最敬爱的老通事吴凤。
在众蕃胞见了吴凤的人头,先是一怔,继而哭声一片,人们捶胸顿足,痛不欲生,其场面十分惨烈。
吴凤的死惊动了阿里山的百姓,四十八蕃社的头目们一夜之间从几千年的蒙昧中惊醒了,他们共同决议,永远废除用人头祭神的恶习,并为吴凤修了一座公墓,四十八蕃社在吴凤灵前跪拜叩头,发誓:“大人,我们知道错了,八掌溪石可烂,水可干,我们永不杀人,乞求大人垂宥我族。”
吴凤英勇的死去,可是他的死化解了蕃人和汉人的矛盾,使蕃人从蒙昧走向文明,可谓是取义成仁,成为台湾蕃汉两族人民心中永不倒的一座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