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青少年教育自助金点子-朋友多了路好走——快乐交往
16203600000060

第60章 生命的一半

君子之交淡如水。

——庄子

18世纪的最后一年,席勒迁徙魏玛的时候几乎一贫如洗,而在魏玛呆了二十几年的歌德已是个枢密顾问,且在文坛已能呼风唤雨。10岁年龄差、不同家庭背景和人生境遇造就的性格与哲学观差异,注定他们不会一见如故。

席勒在歌德的身边遭受了冷落,守得云开,终于获得赏识。两人相扶左右,无数个烛光的夜晚,两人促膝长谈,共同创作了近千首读者分辨不出到底谁是作者的诗歌。歌德的《浮士德》在政治缠身缺少创作激情的冷淡期之后,在席勒的激励中得以面世;席勒在歌德提供素材的帮助下创作出了著名的剧本《威廉·退尔》。这些印在史册上的资料不是传说,歌德和席勒这两颗德国文坛上活生生的“双子星”,他们成双读诗,入对看剧,共同谱写了10年的友谊之歌。

1805年,席勒因为肺结核逝世的时候,歌德还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歌德不知道他的老友因为宗教习俗,尸体被扔在了乱骨嶙峋的教堂地下室,他只能在医院伤叹“失去席勒,我就失去生命的另一半!”二十几年后,他在教堂的地下室找到了席勒的头颅骨。歌德是第一个发现了人类颌间骨的人,可在那几乎千篇一律的尸骨中找到故人的头颅,谈何容易。他一遍一遍地在回忆里找寻旧日的一点一滴,席勒的一愁一笑、一皱一展,在他眼前凝固成一个个昔日的表情,他在回忆里找到了他——那个已逝世四分之一世纪的故人。

歌德亲自给席勒设计了墓穴,也给自己选好了墓地,他深情地告诉后人:“我将在席勒的身旁安息。”

三年后,歌德在席勒身边躺下了,古人去,情谊留,两葬故交谱永恒。他们的绵绵深情,和国家大剧院门前那座双人雕像一起,永远活在了后人的心中。

没有席勒,也许歌德还在他的政治生涯里没有尽头地构思《浮士德》。

没有歌德,也许席勒还在生活的贫困线上苦苦为柴米油盐烦恼。

相遇,让他们成了永恒!

在与朋友相处时,朋友有事相求,合情合理,应当无私相助。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不能过分要求,得寸进尺,这样的话我们就会丧失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