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青少年教育自助金点子-人无信不立——做人要诚信
16203700000046

第46章 晏殊诚实守信的故事

人背信则名不达。

——刘向

晏殊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不仅诗词写得好,而且也是有名的政治家和学者,大家熟悉的范仲淹、欧阳修等宋代大文学家,都曾经当过他的学生。

有趣的是,史书上还记载了关于晏殊诚信的两则小故事。

头一个故事写的是晏殊少年时候的事情。当时,晏殊刚刚十三四岁,就以博学多才出了名。后来,他被地方官作为“神童”推荐给朝廷,让他去面见皇上。

可巧,晏殊到达京城时,正赶上科举会试。考生们都是经过各省选拔、成绩名列前茅的才子。晏殊是作为“神童”选来见皇帝的,本可以不参加考试,但晏殊觉得只有经过考试,才能检验自己有没有真才实学。于是,他申请参加考试,得到了皇上的批准。

考场上汇聚了一千多名从各地赶来的考生,他们有的是连考多年、两鬓斑白的老先生,有的是风华正茂的青年书生,其中只有晏殊最小,还不满十四岁。开始,他心里有点紧张。

可转念一想,自己年纪还小,如果证明自己的学问确实不够,那就回家继续苦读,有什么可怕的呢?

等考题发下来,晏殊定睛一看,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原来,这个题目自己曾经作过,那篇文章还受到好几位名师的称赞和指点呢。这时候,晏殊的心里就斗争开了:按说,那篇文章的确是自己独立写成的,现在把它照样抄下来,当然也能反映自己的水平,不应该算是作弊。可是,不管怎么说,那毕竟是在自己的家里写作,气氛当然不像这里紧张、肃穆。如果是在考场上,恐怕就不一定能写得那么好了。晏殊想起教师曾经教导过自己做学问必须诚实,如果对自己放松要求,那只能害了自己。

想到这里,晏殊决定把实话讲出来,要求主考官给自己另换一个试题。可是,考场上的规矩很严,晏殊几次想说话,都被监考人制止了。迫不得已,晏殊只好以那篇文章为基础,又做了些修改加工,写好之后,交了卷。

几天之后,十几位成绩最好的考生被召集到朝廷大殿上,接受皇上的复试,晏殊当然也在其中。轮到晏殊时,皇帝高兴地对他说:“你的文章,我亲自看过了,没想到你小小年纪,竟有这样好的学问。”

不料,晏殊却跪下来,自称有罪。接着,就把自己曾经做过那个题目的事情讲了一遍。

并且要求皇上另出一个题目,当堂考他。

晏殊说完,大殿上鸦雀无声,众人都惊呆了。大家心想:这个少年真是傻到极点了,遇到自己练习过的考题本来是天大的幸事呀,怎么反倒要求换个题目,另考一遍呢!

过了片刻,皇上突然大笑起来,说道:“真看不出,你这孩子不仅学问好,还这样诚实、有志气。好吧,我就成全你吧。”

当下,皇上与大臣们一商议,就出了一个难度更大的题目,让晏殊当堂做文章。晏殊压抑住内心的紧张,很快写好文章交上去。大家一看,都称赞写得不错。皇上十分高兴,连连夸奖晏殊,并且当场授予晏殊一个等同于进士的学位,还吩咐人给晏殊安排一个官职,先让他锻炼一下,期望他日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第二个故事写的是晏殊做官期间的事情。

晏殊做官之后,开始只在翰林院里担任一个小小的秘书工作,官位低,薪俸少,日子过得挺清苦。

当时,国家太平无事,京城里更是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大大小小的官员们在工务之余,几乎都是三日一宴,五日一游,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

晏殊虽然也喜欢饮酒赋诗,愿意同天下的文人才士们交往,可是他没有钱,参加不了这些豪华的社交活动。于是,他每日办完公事,就回到家里读书,或者和也在京城求学的弟弟们一起讨论古书中的问题。

一次,朝廷要选拔协助太子处理公务的官员,要求选的是那些学问高、品德又好的人。

为此,负责选拔的大臣们反复斟酌、筛选,生怕选不好,要受到皇上的责备。

一天,忽然传来皇上的一道御旨,要选拔官们把晏殊算上一个。不少大臣都不知道晏殊是谁,一打听,才知道是翰林院的一个小秘书。大家都挺奇怪,怎么皇上单看上他了呢?

原来,有人把晏殊闭门读书,从不吃喝玩乐的事情告诉了皇上,皇上想起晏殊在考场上的表现,觉得让这样一个既有才气、又忠厚勤勉的人在太子身边工作,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就亲自下旨点了晏殊的名。

晏殊上任前,照例到皇上那里去谢恩。皇上勉励他一番之后,又夸他能够每日闭门苦读,不参加游乐。

不料,晏殊这次又让皇上吃了一惊。他听完皇上的夸奖后,低下头说:“臣并非不想去和天下的文士们宴饮游乐,只是因为自己家贫无钱,不好意思去参加。如果臣有钱,肯定也会去的。可见,我是有愧于皇上的夸奖的。”

皇上嘴里没说什么,可心里想:难得他这样诚实、质朴,连撒谎都不会,日后一定要重用他。

这以后,晏殊的官越做越大,名望也越来越高。可他一直保持着诚实、勤勉的作风,至死都没有改变。

晏殊在中举之前即颇有才名,但是他从小就诚实守信,说到做到,也为他后来成人、成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见诚信在人的一生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是你做人的根本,是你成功的基石,更是你人生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