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百年风华:李孝式传奇
16204400000004

第4章 1911年的惊吓

1911年对于世界历史来说都是相当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满族统治中国长达270年之久的腐败屈辱的清王朝,被革命推翻了,在一个东方大国延续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被革命结束了。而中国长期的混乱与漫长的革命也从此开始。

这一年对于童年的李孝式来说也极不寻常。

8月的一天夜里,李孝式像往常一样,等母亲房里的灯熄了之后,溜进了父亲的书房。那段时间,他正如痴如醉地研读《孙子兵法》,他被书中讲述的故事和道理深深地吸引了。

时光在他如痴如醉的阅读中悄无声息地溜走,整个世界都安静极了。突然,紧挨书房的院墙外传来一阵异样的嘈杂声和很多人跑步而过的脚步声,还有犬吠声。李孝式本能地吹灭用黑布罩着的油灯,坐在父亲的太师椅上一动也不敢动。声音渐渐远去,他才轻手轻脚的站起来,再也没有心思看书了。他轻轻地打开书房的门,打算就这样回房间休息。没想到一脚踩在一团黑影上,随即感觉到自己的脚被一双手抱住了。

“妈呀——”他只觉毛骨悚然,一下瘫坐在地上。

“嘘——是我……”一个微弱的但格外熟悉的声音传过来,“别出声,把我扶进去,快!”

是父亲!

前一秒钟还瘫软如泥的李孝式一骨碌爬起来。

父亲被子弹擦伤的腿在翻院墙的时候摔破了,流了很多血。特别是去年底在南洋为了掩护孙中山先生在庇能(槟城)的革命演讲,化装成孙中山先生——父亲剃着板寸头穿上中山装的时候特像报纸上的孙先生,当时受过枪伤的手臂,手术后的伤口处,此刻也是一片血迹。

孙中山先生曾先后五次前往南洋庇能(槟城),其中最重要的一次就是1910年。那是孙中山在海外宣传革命道理,正值生死存亡之际,也是他在海外华侨中进行推翻满清政权运动,最为艰苦的时刻。那一年,孙中山发动的一连串的革命活动都受到挫折,且不说之前屡败屡战,连续九次的军事行动都以失败告终,革命阵营普遍弥漫着消极甚至绝望的情绪。仅去年这一年就连遭打击,先是在北京行刺摄政王失败的汪精卫被捕,紧接着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党内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拮据等等。孙中山自美国东渡,不容于日本政府,只得携家眷避往南洋。之后不但选择南洋作为政治避难之地,同时也以南洋作为革命的大后方,特别是以槟榔屿作为筹集一切资源、领导革命的理想大本营。并将中国同盟会南洋总机关部由新加坡移到了槟榔屿。深刻影响中国命运的庇能会议就在这一年召开。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策动“广州三·二九之役”,即中国历史书上的“黄花岗起义”,并为该役筹款。

由于汪精卫的被捕,清廷在南洋广布爪牙搜捕孙中山,革命党人为了保证他的安全,对他的行踪采取了严密的保护措施。包括利用当地媒体混淆敌人的视听,利用替身前往革命活动公开的场所等等。李季濂因为长得像孙中山,被特地从广州召到南洋,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在1910年11月13日庇能会议召开的当天,化装成孙中山的样子在另一个透露给外界的地点露面,以及在12月6日孙中山离开庇能时,先行一步到瑞典咸深水码头,确保孙中山安全上船,顺利离开。

这是随时都会面临生命危险的工作,李季濂离开家的时候连遗嘱都写好了……

这些都是年幼的李孝式无从知晓的,在他幼年的记忆里,只记得那2年,他父亲在家的日子特别少,并且经常出远门。每次出门,甘固真都是红肿着眼睛为丈夫收拾行李。而李季濂回家的日子,是全家人最开心的时光。

这是一段被尘封的历史,直到中国革命结束很多年以后,经历过战争洗礼的李孝式,无意中在一些历史资料里读到“庇能会议不只是槟榔屿的光荣,更是马来西亚在国际上引以为荣的历史事实……如果没有这个会议的召开,近代中国的历史,极有可能要重写……”之类的文字的时候,才明白父亲当年所做的牺牲,是何等的光荣而伟大。父亲一次又一次无名英雄式的“南洋之旅”,曾经充满了怎样的险恶和义无反顾……

庇能会议开得很成功,共筹得革命款项十八万七千二百一十元港币187210,其中仅一万四千元14000在美洲筹得,其余全来自南洋各地的华侨。

2010年4月的一天,李孝式的长子,马来西亚皇室拿督李剑桥先生在跟笔者谈起其祖父的时候,感慨地说,如果祖父不是在庇能会议期间为保护孙中山先生受了伤,才没能参加广州三、二九之役的话,极有可能会成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言语之间,流露出不胜唏嘘之感。

小孝式按父亲的指示从书架后面的杂物箱里取出急救药箱,笨拙地为父亲处理伤口,然后眼巴巴地等着父亲跟他解释。但父亲却朝他挥挥手,说:“别让你母亲知道。”

“可是……我也很担心,您这样很危险的,到底是为什么呢?”

“以后会告诉你的,我没事。你放心去睡吧!”

他看得出父亲不打算告诉他,只得不安地离开了。

直到武昌起义胜利的消息传来,直到堂叔公李怀霜和姑丈杨永泰,还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人,一起聚在客厅里向父亲敬酒,称赞父亲是无名英雄为革命立下大功的时候,李孝式才隐约地明白那晚发生的事情。

那天,李季濂跟伙计一起从汉口运回一船茶叶到黄浦码头,准备用原来的船以大米做掩护,运送据说是从德国进口的枪支弹药去汉口,代替那些“汉阳制造”。装好船打发走商号的伙计,准备出发的时候遇到官府巡逻检查,原本以为用钱就可以打发了事的,没成想遇上了一个认真的主儿,李季濂见事情无法玩转便使个眼色给负责开船的革命同志后趁敌人不注意离开了,等到敌人从底仓的大米里发现枪支的时候,李季濂跟那个同志已经分头远远地逃离了码头。幸好那天用的是大米而不是丝绸或者茶叶,也没有留下商号痕迹,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原来父亲常常往返各地,并不是为了生意奔忙,而是在为革命奔走,冒着生命危险的奔走。年仅十岁的懵懂的李孝式,对自己的父亲李季濂充满了英雄式的敬仰。

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的诞生,有他父亲一份以命相许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