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母婴护养与保健
16208200000006

第6章 新生儿护理

母婴护养与保健新生儿的发育特点

生长发育指标

孩子从出生之时起直到满28天为止称为新生儿。正常新生儿的胎龄大于或等于37周,体重在2500克以上。胎龄不足37周而出生的孩子,被称为早产儿,也称为未成熟儿。

若胎龄满37周,但体重却不是2500克,一般称为足月小样儿,又称低体重儿。平时说的新生儿一般是指正常足月产的孩子。

体重2500~4000克

身长47~53厘米

头围33~34厘米

胸围约32厘米

坐高(颅顶~臀)约33厘米

呼吸每分钟40~60次

心率每分钟140次左右

新生儿大便

新生儿一般在生后12小时开始排便。胎便呈深绿色、黑绿色或黑色粘稠糊状,这是胎儿在母体子宫内吞入羊水中胎毛、胎脂、肠道分泌物而形成的大便,3~4天胎便可排尽。吃奶后,大便逐渐转成黄色。

一般情况下,喂牛奶的婴儿大便呈淡黄色或土灰色,且多为成形便,常常有便秘现象。而母乳喂养儿多是金黄色的糊状便,次数多少不一,每天1~4次或5~6次甚至更多些。有的婴儿则与之相反,经常2~3天或4~5天才排便一次,但粪便并不干结,仍呈软便或糊状便,排便时要用力屏气,脸胀得红红的,好似排便困难,这也是母乳喂养儿常有的现象,俗称“攒肚”。

新生儿一日尿量

新生儿第一天的尿量很少,约10~30毫升。在生后36小时之内排尿都属正常。随着哺乳摄入水分,孩子的尿量逐渐增加,每天可达10次以上,日总量可达100~300毫升,满月前后可达250~450毫升。孩子尿的次数多,这是正常现象,不要因为孩子尿多,就减少给水量。尤其是夏季,如果喂水少,室温又高,孩子会出现脱水热。

新生儿的正常体温

新生儿的正常体温在36~37℃之间,但新生儿的体温中枢功能尚不完善,体温不易稳定。受外界温度环境的影响体温变化较大。新生儿的皮下脂肪较薄,体表面积相对产热大,容易散热。因此,要对新生儿注意保暖。尤其在冬季,室内温度要保持在18~22℃,如果室温过低容易引起硬肿症。

新生儿期是人一生中睡眠时间最多的时期,每天要睡16~17个小时,约占一天的70%。其睡眠周期约45分钟。睡眠周期随小儿成长会逐渐延长,成人为90~120分钟。睡眠周期包括浅睡和深睡,在新生儿期浅睡占1/2,以后浅睡逐渐减少,到成年仅占总睡眠量的1/5~1/4.深睡时新生儿很少活动,平静、眼球不转动、呼吸规则。而浅睡时有吸吮动作,面部有很多表情,有时似乎在做鬼脸,有时微笑,有时噘嘴,眼睛虽然闭合,但眼球在眼睑下转动。四肢有时舞蹈样动作,有时伸伸懒腰或突然活动一下。父母要了解孩子在浅睡时有很多表现,不要把这些表现当作婴儿不适,用过多的喂养或护理去打扰他们。新生儿出生后,睡眠节律未养成,夜间尽量少打扰,喂养间隔时间由2~3小时逐渐延长至4~5小时,使他们晚上多睡白天少睡,尽快和成人生活节律同步。同样,父母精神好了,能更好地抚育自己的孩子成长。

新生儿的视觉

新生儿一出生就有视觉能力,34周早产儿与足月儿有相同的视力。父母的目光和宝宝相对视是表达的重要方式。眼睛看东西的过程能刺激大脑的发育,人类学习的知识85%是通过视觉而得来的。

新生儿70%的时间在睡觉,每2~3小时会醒来一会儿,当孩子睁开眼时,你可以试着让宝宝看你的脸,因为孩子的视焦距调节能力差,最好视聚距离是19厘米。还可以在20厘米处放一红色圆形玩具,以引起孩子的注意,然后移动玩具上、下、左、右摆动,孩子会慢慢移动头和眼睛追随玩具。健康的宝宝在睡醒时,一般都有注视和不同程度眼和头追随移动物的能力。

新生儿的听觉

新生儿的听觉是很敏感的。如果你用一个小塑料盒装一些黄豆,在新生儿睡醒状态下,距小儿耳边约10厘米处轻轻摇动,新生儿的头会转向小盒的方向,有的新生儿还能用眼睛寻找声源,直到看见盒子为止。如果用温柔的呼唤作为刺激,在宝宝的耳边轻轻地说一些话,那么,孩子会转向说话的一侧,如换到另一侧呼唤,也会产生相同的结果。新生儿喜欢听母亲的声音,这声音会使孩子感到亲切,不喜欢听过响的声音和噪声。如果在耳边听到响的声音或口音,婴儿的头会转到相反的方向,甚至用哭声来抗议这种干扰。

为了使孩子发展听力,你在喂奶或护理时,只要宝宝醒着,就要随时随地和他说话,用亲切的语声和宝宝交谈,还可以给宝宝播放优美的音乐,摇动柔和响声的玩具,给予听觉刺激。

新生儿的触觉

婴儿从生命的一开始就已有触觉。习惯于被包裹在子宫内的婴儿,出生后自然喜欢紧贴着身体的温暖环境。当你抱起新生儿时,他们喜欢紧贴着你的身体,依偎着你。当宝宝哭时,父母抱起他,并且轻轻拍拍他们,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满足新生儿触觉安慰的需要。新生儿对不同的温度、湿度、物体的质地和疼痛都有触觉感受能力。就是说他们有冷热和疼痛的感觉,喜欢接触质地柔软物体。嘴唇和手是触觉最灵敏的部位。触觉是婴儿安慰自己,认识世界和外界交流的主要方式。

新生儿的味觉和嗅觉

新生儿有良好的味觉,从出生后就能精细地辨别食品的滋味。给出生后只有1天的新生儿喝不同浓度的糖水,发现他们对比较甜的糖水吸吮力强,吸吮快,所以喝得多;而比较淡的糖水喝得少;对咸的、酸的或苦的液体有不愉快的表情,如喝酸橘子水时皱起眉头。

新生儿还能认识和区别不同的气味。当他开始闻到一种气味时,有心率加快、活动量改变的反应,并能转过头朝向气味发出的方向,这是新生儿对这种气味有兴趣的表现。

新生儿的动作能力

孩子一出生就具备了相当的运动能力。当父母温柔地和宝宝说话时,他会随着声音有节律地运动。开始头会转动,手上举,腿伸直。当继续谈话时,新生儿可表演一些舞蹈样动作,还会出现举眉、伸足、举臂,同时有面部表情如凝视和微笑等。

新生儿与大人的交往

新生儿是用哭声和大人交往的。哭是一种生命的呼唤,提醒你不要忽视他的存在。如果你能仔细观察新生儿的哭,就会发现其中有很多学问。首先是哭声,正常新生儿有响亮婉转的哭声,使人听了悦耳。有病新生儿的哭声常常是高尖、短促、沙哑或微弱的,如遇到这些情况应尽快找医生。正常新生儿的哭有很多原因,如饥饿、口渴或尿布湿等,在入睡前或刚醒时还可以出现不同原因的哭闹,一般在哭后都能安静入睡或进入觉醒状况。宝宝会用不同的哭声表达不同的需要。

大多数新生儿哭时,如果把他抱起竖靠在肩上,他不仅可以停止哭闹,而且会睁开眼睛。如果父母在后面逗引他,他会注视你,用眼神和你交流。一般情况下,通过和孩子面对面的说话,或把你的手放在宝宝腹部,或按握住他的臂,约70%哭着的新生儿可以经过这种安慰停止哭闹。

早期教育与训练

人的智能的培养应该从出生之后就开始。此时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对于新生儿来说都是新鲜的,大脑接受着许多复杂事物的刺激,形成条件反射。原来空白的大脑中,逐渐增添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图像等感觉知识。当然接触的种类越多,对大脑的刺激也相对要多。

新生儿的条件反射功能有主动、被动之分,主动的条件反射是通过耳、眼、鼻、口及皮肤等器官感觉而形成的。被动的生理条件反射功能是一种纯本能。例如,当您用手指去触碰孩子的口角、面颊时,他就会认为有吃的东西,会顺着被触摸的方向张开小嘴,做吸吮的动作。这是一种本能,寻找食物,用以维持生命。又如,孩子具有抓握反射功能。用一个孩子能握住的玩具去触及孩子的小手时,他就会把手握得更紧。如果他手拿了这个玩具,就会牢牢地抓住,当您用力拉玩具时,会连同孩子的身体一起拉动。这两种条件反射随着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到了3个月的时候将会消失。

新生儿半个月后,可以对视觉进行训练。例如用一些色彩明快的图案让孩子看。应当注意的是,强烈的光线对孩子视觉发育不利。因此,新生儿室内光线要柔和,而且不能直接照射孩子的眼睛。电视机距离孩子的床要远,不要让孩子看电视。在孩子睡醒后,母亲可以用和蔼亲切的语音对他讲话,进行听觉训练;给孩子唱一些歌;也可以听一些柔和悦耳的音乐,但声音要小,以免过强的声音刺激孩子,使孩子受到惊吓。孩子在睡觉时,要保持室内安静。

别看新生儿来世没多长时间,但他会很快养成一些习惯,如吃惯了母乳再换牛乳,他就会感到不习惯,并拒绝吃。如果每次都给孩子喂甜水,再给他喝白开水,他会坚决不喝。所以要从新生儿时期,就训练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能总是喝甜水,喂奶的糖也不能加得太多,一般加糖5%,甜味不要太重,这样既可满足孩子的营养需求,又有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喂养指导

母乳喂养的趋势

近来,国际上已将保护、促进和支持母乳喂养作为妇幼卫生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1990年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把提高4个月的纯母乳喂养率列为全球奋斗目标。

在40年代,工业飞速发展,奶粉及代乳品的生产促使人工喂养逐步代替母乳喂养。它首先在工业发达国家盛行,以后逐渐影响到发展中国家。到70年代中期,专家们开展了一系列有关母乳喂养的科学研究,证实了母乳喂养的无比优越性。从此,发达国家的母乳喂养率逐步上升,而在不少发展中国家母乳喂养率却仍在下降。据调查,在全世界范围内,母乳喂养的发展趋势是:“高母乳喂养率——下降——上升”。在这个变化趋势中,生活较富裕,受教育较多的人群处在主导地位。

什么是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1989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主办的母乳喂养定义会上,将母乳喂养分成以下几类:

1.全部母乳喂养。全部母乳喂养又分为两种:①纯母乳喂养,指导除母乳外,不给婴儿吃其他任何液体或固体食物。②几乎纯母乳喂养,指除母乳外,还给婴儿吃维生素、水、果汁,但每天不超过1~2次。每次不超过1~2口。

2.部分母乳喂养。部分母乳喂养分为三种:①高比例母乳喂养,指母乳占全部婴儿食物的80%及以上。②中等比例母乳喂养,指导母乳占全部婴儿食物的20%~79%。③低比例母乳喂养占全部婴儿食物的20%以上。

3.象征性母乳喂养。这种母乳喂养只给婴儿提供部分需要。

纯母乳喂养能满足婴儿需要吗

据研究表明,大多数6个月以内的纯母乳喂养婴儿生长适宜。母乳是婴儿必须的和理想的食品,其所含的各种营养物质最适合婴儿消化吸收,而且具有最高的生物利用率。母乳的质量随着婴儿的生长和需要呈相应改变。孩子吸得越勤,乳汁便分泌得越多。一般公认婴儿6周时乳母每日分泌700毫升乳汁,到3个月时可增加到800毫升。据报道,纯母乳喂养时,7个月的婴儿每日可从母亲乳房吸吮到1500毫升乳汁。

母乳喂养的好处

1.母乳营养丰富,钙磷比例适宜(2:1),有利于孩子对钙的吸收,母乳中含有较多的脂肪酸和乳糖,磷脂中所含的卵磷脂和鞘磷脂较多,在初乳中含微量元素锌较高,这些都有利于促进小儿生长发育。

2.母乳蛋白质的凝块小,脂肪球也小,且含有多种消化酶。母乳中的乳脂酶再加上小儿在吸吮过程中,舌咽分泌的一种舌脂酶,有利于对脂肪的消化。另外,人乳的缓冲力小,对胃酸中和作用弱,有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3.母乳中含有免疫物质。在母乳中含有各种免疫球蛋白,如IgA、IgG、IgM、IgE等。这些物质会增强小儿的抗病能力。特别是初乳,含有多种预防、抗病的抗体和免疫细胞,这是在牛乳中所得不到的。

4.母乳是婴儿的天然生理食品。从蛋白分子结构看,母亲乳汁适宜婴儿,不易引起过敏反应。而在牛奶中,含有人体所不适应的异性蛋白,这种物质可以通过肠道粘膜被人体吸收引起过敏。因此,有的婴儿哺牛奶以后,发生变态反应,引起肠道少量出血、婴儿湿疹等现象。

5.母乳中几乎无菌,直接喂哺不易污染,温度合适,吸吮速度及量可随小儿需要增减,既方便又经济。

6.母乳喂哺也是增进母子感情的过程。母亲对婴儿的照顾、抚摸、拥抱、对视、逗引以及母亲胸部、乳房、手臂等身体的接触,都是对婴儿的良好刺激,促进母子感情日益加深,可使婴儿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使婴儿心情舒畅,也是婴儿心理正常发展的重要因素。

7.婴儿的吸吮过程反射地促进母亲催产素的分泌,促进母亲子宫的收缩,能使产后子宫早日恢复,从而减少产后并发症。

初乳是很珍贵的

产妇最初分泌的乳汁叫初乳,虽然不多但浓度很高,颜色类似黄油。与成熟乳比较,初乳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溶性维生素、钠和锌。还有含有人体所需的各种酶类、抗氧化剂等。相对而言含乳糖、脂肪、水溶性维生素较少。初乳中IgA可以覆盖在婴儿未成熟的肠道表面,阻止细菌、病毒的附着。初乳还有促脂类排泄作用,减少黄疸的发生。所以初乳被人们称为第一次免疫。孩子的妈妈一定要抓住给孩子初乳喂养的机会。

此外,早产乳也具有最适合喂养自己早产儿的特点。如早产乳乳糖较少,蛋白质、IgA、乳铁蛋白较多,最适合早产儿生长发育的需要,请不要忽视这点。

纯母乳喂养的方法

1.孩子出生后1~2小时内,妈妈就要做好抱婴准备。

2.掌握正确的哺乳姿势。让孩子把乳头乳晕的部分含接在口中,孩子吃起很香甜。孩子吃奶姿势正确,也可达到防止乳头皲裂和不适当的供乳情况。

3.纯母乳喂养的孩子,除母乳外不添加任何食品,包括不用喂水,孩子什么时候饿了什么时候吃。纯母乳喂哺最好坚持6个月。

4.孩子出生后头几个小时和头几天要多吸吮母乳,以达到促进乳汁分泌的目的。孩子饥饿时或母亲感到乳房充满时,可随时喂,哺乳问隔是由宝宝和母亲的感觉决定的,这也叫按需哺乳。

孩子出生后2~7天内,喂奶次数频繁,以后通常每日喂8~12次,当婴儿睡眠时间较长或母亲感到乳胀时可叫醒宝宝随时喂哺。

喂奶时应注意的事情

哺乳前母亲应先做好准备,将手洗干净,用温开水清洗乳头。哺乳时母亲最好坐在椅子上,将小孩抱在怀中,如小儿的头依偎于母亲左侧手臂,则先喂左侧乳房,吸空后换另一侧。这样可使两侧乳房都有排空的机会。哺乳完毕后,以软布擦洗乳头,并盖于其上。再将小儿抱直,头靠肩,用手轻拍小儿背部,使孩子打几个嗝,胃内空气排出,以防溢奶,然后将婴儿放在床上,向右倾卧位,头略垫高。

喂哺中母亲的正确姿势

1.体位舒适。喂哺可采取不同姿势,重要的是母亲应了解心情愉快、体会舒适和全身肌肉松弛,有益于乳汁排出。

2.母婴必须紧密相贴。无论怎样抱婴儿,喂哺时婴儿的身体与母亲的身体应相贴。婴儿的头与双肩朝向乳房,嘴处于乳头相同水平的位置。

3.防止婴儿鼻部受压。喂哺全过程应保持婴儿头和颈略微伸张,以免鼻部压入乳房而影响呼吸,但也要防止婴儿头部与颈部过度伸展造成吞咽困难。

4.母亲手的正确姿势。应将拇指分别放在乳房上、下方,托起整个乳房喂哺。除非在奶流过急,婴儿有呛奶时,避免剪刀式夹托乳房。这种手势会反向推乳腺组织,阻碍婴儿将大部分乳晕含入口内,不利于充分挤压乳窦内的乳汁。

怎样才知道孩子是否吃饱

1.喂奶前乳房丰满,喂奶后乳房较柔软。

2.喂奶时可听见吞咽声(连续几次到十几次)

3.母亲有下乳的感觉。

4.尿布24小时湿6次及6次以上。

5.孩子大便软,呈金黄色、糊状。每天2~4次。

6.在两次喂奶之间,婴儿很满足、安静。

7.孩子体重平均每天增长18~30克或每周增加125~210克。

母亲的营养和乳汁成分的关系

母亲的乳汁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如脂肪、乳糖、矿物质、微量元素等。母亲一时营养供给不足,不会影响乳汁成分。但是如母亲长期营养摄入不足,可影响到乳汁营养素的含量(尤其是维生素B5、B12、A和D),出现婴儿营养不良现象。

哪些药物会妨碍母乳分泌

1.生物碱代谢药可影响泌乳素的产生,从而抑制泌乳。

2.止痛药。一切普通的止痛药,如可待因、安乃近应避免使用。因为这些药可通过乳汁分泌出来。可选择扑热息痛。

3.镇静药。如母亲用了安定、巴比妥酸盐等药后,可加重婴儿肝的代谢负担,而且药物易于蓄积婴儿体内。另外可引起新生儿的困倦和嗜睡。

哺乳母亲禁用的药物

以下药物在哺乳期最好不用,如必须用时,就要考虑停止哺乳:

金钢烷胺、抗癌药物、溴化物、灭滴灵、放射性同位素等。

哪些母亲不宜哺乳

母乳喂养固然有许多优点,但还是有少数母亲因健康原因不宜哺乳。例如,母亲生产时流血过多或患有败血症;患有结核病、肝炎等传染病;患有严重心脏病、肾脏疾患、糖尿病、癌或身体极度虚弱者;患急性传染病、乳头皲裂或乳腺脓肿者,可暂时停止哺乳。在暂停哺乳期间,要将乳汁用吸奶器吸出来。这有两个好处,一方面可以消除肿胀;另一方面可以在病愈后哺乳时,仍有足量的乳汁。在暂停哺乳期间,可以用牛奶代替喂养。

影响母乳分泌的因素

母乳分泌量的多少受许多因素影响,主要有:

1.母亲营养良好,热量充足,各种营养素水分充足,其乳汁的分泌质量就高且数量也多。反之,则质劣量少。

2.乳母的精神情绪因素起一定作用,如焦虑、悲伤、紧张、不安都可使乳汁突然减少。因此,乳母应该有一个宁静、愉快的生活环境。

3.乳母要有充分的休息,保证睡眠。过分的疲劳和睡眠不足,可使乳汁分泌减少。

4.乳母生病也会使乳汁减少。每次哺乳不能完全排空或每日的哺乳次数过少,使乳房内乳汁郁积,会抑制乳汁分泌。

现在分娩后,有的医院抱奶时间较晚,12~24小时后才让母亲喂哺婴儿,夜间又不抱奶,这样婴儿吸奶次数少,如上医院婴儿室又给孩子补充糖水或牛奶,所以在抱奶时婴儿常处于睡眠状态,造成不肯吸吮或吸吮无力的现象,导致乳母喂哺失败。因此,应提倡产后母子及早同室;新生儿醒后饿了随时喂哺,以促使乳汁分泌逐渐增多。

母乳不足的表现

1.母亲感觉乳房空。

2.宝宝吃奶时间长,用力吸吮却听不到连续的吞咽声,有时突然放开奶头啼哭不止。

3.宝宝睡不香甜,出现吃完奶不久就哭闹,来回转头寻找奶头。

4.宝宝大小便次数少,量也少。

5.体重不增加或增加缓慢。

大多数自认为“没有奶”的乳母并非真正母乳不足,应及时查明原因,排除障碍,并采取积极的催奶办法,千万不要轻易放弃母乳喂养。

母乳不足时的哺喂方法

母乳不足时,需加牛奶或其他乳制品等进行混合喂养。混合喂养虽不如母乳喂养效果好,但要比完全人工喂养好得多。混合喂养时,每次应先哺母乳,将乳房吸空后,再给孩子补充其他代乳品。当然最好的代乳品是鲜牛奶,因为其维生素含量高,浓度易掌握。这种喂养方法叫做补授法。这样每次按时哺乳吸空,有利于刺激乳汁的再分泌,原则是孩子吃饱满为宜。补授开始需观察几天,以便掌握每次补授的奶量及孩子有无消化异常现象。以无腹泻、吐奶等情况为好。

母亲上班不能哺乳怎么办

若是母亲工作,不便按时哺乳,也需进行混合喂养,这种哺乳方法叫作代授法。一般是在两次母乳之间加喂一次牛奶或其他代乳品。最好母亲仍按哺乳时间将乳汁挤出,或用吸乳器将乳叶吸空,以保持下次乳汁充分泌乳,吸出的乳汁在可能的情况下,放置冰箱或凉地方,注意清洁地存放起来,温水煮热后仍可喂哺。每天用母乳喂宝宝最好不要少于3次,因为如果只喂一次、二次,乳房受不到充分的刺激,母乳分泌量就会越来越少,对孩子健康成长不利。

人工喂养

人工喂养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在客观上限制了母乳喂养,而只好采用其他乳品和代乳品进行喂哺婴儿的一种方法。人工喂养相对前两种喂养方法复杂一些,喂养效果也不如母乳喂养。

新生儿期奶量(指牛奶)可按每千克体重计算。因牛奶不易消化,新鲜牛奶可加适量的水,一般新生儿可按2:1,即2份奶加1份水,另加糖5%。喂奶前要把牛奶煮开5分钟,这样既有利婴儿吸收,又可以将奶中的病菌杀死。新生儿一般每天喂7~8次,每次喂奶间隔时间为3~3.5个小时。如3千克的孩子,则需给奶为100毫升×3=300毫升,再加上150毫升水,总量为450毫升,分7~8次吃,每餐为60~70毫升。如消化功能好,大便正常,生后15天到满月可给纯奶吃,可按每千克100~150毫升计算,每顿约吃60~100毫升。

人工喂养要注意的问题

1.最好为孩子选购直式奶瓶,便于洗刷,奶头软硬应适宜,乳孔大小可根据小儿吸吮能力情况而定,一般在乳头上扎两个孔,最好扎在侧面,这样不易呛奶。奶头扎好后,试将奶瓶盛水倒置,以连续滴出为宜。

2.奶瓶、奶头、杯子、碗、匙等食具,每次用后要清洗,并消毒。应给孩子准备一个锅专门消毒用,加水在火上煮沸5分钟即可。

3.每次喂哺前要看乳汁的温度,过热、过凉都不行。可将奶滴于腕、手背部,以不烫手为宜。

4.喂奶时将奶瓶倾斜45°,使乳头中充满乳汁,避免冲力太大或吸入空气。

喂奶不一定要严格遵守时间

一般说,每个孩子消化、吸收功能不一样,即使一个孩子,每天饥饿的时间也不完全一样。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大致有喂奶的时间表,如果孩子没到预定时间就哭,可以提前喂奶,到了预定时间,孩子仍睡得很香,也可以让他再睡一会儿,推迟一点喂奶时间。

如果婴儿饿了,而你却坚持遵守喂奶时间,不给孩子喂奶,孩子会啼哭,若家长仍旧不理睬,长期下去孩子会产生愤怒或灰心丧气的情绪,这对尊重孩子个性,培养神经健全的孩子是不利的。

新生儿养护

如何给新生儿洗澡

给新生儿洗澡要做好准备工作。室温应保持在23—26℃,水温一般在37~38℃为宜。将干净的包布、衣服、尿布依次摆好,再准备一条洗澡巾铺好。

洗澡时将孩子仰卧位放在澡盆里,用手托住头部并用手指将两耳护好,以免进水引起中耳炎。先洗头部,再洗躯干,依次到四肢,动作要迅速。如在脐带未脱落前,尽量避免浸湿脐部。洗澡时可隔日给孩子用婴儿皂,严防皂水流入眼、鼻、口、耳中。如能洗澡,也要经常用温水毛巾擦洗手脸、脖子、腋下、大腿根部,以免皮肤皱褶处于污染,洗后不用扑粉,以免堵塞毛孔,影响皮肤排泄代谢物质。

新生儿睡觉不要捆

我国民间有一个传统习惯,在孩子睡觉时,用布带把孩子两腿拉直捆好,认为只有这样才不会长成罗圈腿。再把两臂贴在身体两侧固定好,认为这样孩子才睡得香甜,可不受惊吓,于是用带子把孩子上下捆紧。其实,这种做法限制了孩子在睡觉时的自如动作,固定的姿势使肌肉处于紧张状态,实际上罗圈腿是佝偻病的症状,不是捆绑可以预防的。因此,孩子在睡觉时,四肢应处于自然状态。睡眠中四肢活动是自然生理状态,不是受惊吓的结果。孩子睡觉时,可根据气温情况,选择厚薄合适的被子,用一条带子在被外轻轻拢上即可。

注意护理好新生儿脐带

脐带是胎儿与母亲胎盘相连接的一条纽带,胎儿由此摄取营养与排除废物。胎儿出生后,脐带被结扎、切断,留下呈蓝白色的残端。几个小时后,残端就变成棕白色。以后逐渐干枯、变细,并且成为黑色。一般在先后3~7天内脐残端脱落。脐带初掉时创面发红,稍湿润,几天后就完全愈合了。以后由于身体内部脐血管的收缩,皮肤被牵拉、凹陷而成脐窝,也就是俗称的肚脐眼。

在脐带脱落愈合的过程中,要做好脐部护理,防止发生脐炎。脐带内的血管与新生儿血循环系统相连接,生后断脐时及断脐后均需严密消毒,否则细菌由此侵入就会发生破伤风或败血症,因此必须采取新法接生。脐带结扎后,形成天然创面,是细菌的最好滋养地,如果不注意消毒,就会发生感染,所以在脐带未脱落前,每日均要对脐部进行消毒。

一般在孩子生后24小时,就应将包扎的纱布打开,不再包裹,以促进脐带残端干燥与脱落。处理脐带时,洗手后以左手捏起脐带,轻轻提起,右手用消毒酒精棉棍,围绕脐带的根部进行消毒,将分泌物及血迹全部擦掉,每日1~2次,以保持脐根部清洁。同时,还必须勤换尿布,以免尿便污染脐部。如果发现脐根部脓性分泌物,而且脐局部发红,说明有脐炎发生,应该请医生治疗。

新生儿要注射卡介苗

孩子出生后第二天即可接种卡介苗。接种后,可获得抗结核菌的一定免疫能力。卡介苗接种一般在左上臂三角肌处皮内注射,也有在皮肤上进行划痕接种,做:“艹”或“井”字形,长1厘米。划痕接种法虽方便,但因接种量不准,有效免疫力不如皮内注射法。故目前一般不采用划痕法。

新生儿接种卡介苗后,无特殊情况一般不会引起发热等全身性反应。在接种后2~8周,局部出现红肿硬结,逐渐形成小脓疮,以后自行消退。有的脓疮穿破,形成浅表溃疡,直径不超过0.5厘米,然后结痂,痂皮脱落后,局部可留下永久性疤痕,俗称卡疤。为了判断卡划苗接种是否成功,一般在接种后8~14周,应到所属区结核病防治所再作结核菌素(OT)试验,局部出现红肿0.5~1.0厘米正常,如果超过1.5厘米,需排除结核菌自然感染。一般新生儿接种卡介苗后,2~3月就可以产生有效免疫力,大约3~5年后,在小学一年级时,再做OT试验,如呈阴性,可再种卡介苗一次。

早产儿、难产儿以及有明显先天畸形、皮肤病等的小儿,禁忌接种。

新生儿要注射乙肝疫苗

目前在世界各国,乙型肝炎的患病率均高得令人吃惊。为此,我国有关部门研究出乙型肝炎疫苗,这种疫苗没有传染性,对乙肝病毒具有很好的免疫性能,现已在新生儿中广泛应用。

整个免疫注射要打三针,第一针(一般由产科婴儿室医务人员注射)于孩子出生后24小时之内在上臂三角肌处注射,剂量为10微克。第二针在出生后一个月注射,剂量为15微克。第三针在出生后六个月注射,剂量为5微克。全部免疫疗程后,有效率可达90%~95%。婴幼儿接种疫苗后,可获得免疫力达3~5年之久。

免疫疫苗接种过程简单,一般没什么反应,个别孩子可能出现低热,有的在接种部位出现小的红晕和硬结,一般不用处理,1~2天可自行消失。

要注意新生儿房间的环境卫生

中国有个传统习惯,就是把产妇与孩子严严地捂在房间里。这实际上给产妇和婴儿造成了一个昏暗和污浊的环境。尤其在夏天,室内更加闷热,很容易使孩子发热,起脓疱疹,长痱子,以及患呼吸道疾病,产妇也容易中暑。

科学方法要保持产妇与新生儿室内空气的清新。在温暖的季节,每天都要通风换气,当然开窗之前,要给产妇与婴儿适当的遮盖,不要使风直吹在他们的身上,要避免产生对流风。在夏季要使室内空气保持在30℃以下,可在地面上洒一些水,既可降温,又可使室内空气保持一定湿度。冬季室温最好保持在20~22℃,也可以洒一些水来湿化空气,防止呼吸道疾病的发生。通风要谨慎,应避免穿堂风,且不可时间过长。生火炉的家庭,一定要注意烟筒通畅,不要将没有烟筒的火炉子搬进室内,以防止发生煤气中毒。

要注意给孩子保暖

新生儿的体温调节机制还不健全,因而给孩子保暖十分重要。如何观察孩子是冷还是热呢?一般可以摸孩子露着的部位,如面额、手等,以不凉无汗为合适。若小儿四肢发凉,说明温度不够,要想办法加热水袋保暖(热水袋的温度应在50℃)。要将热水袋放在小儿棉被下,不要直接接触皮肤,以免引起烫伤。

新生儿的常见疾病护理

“马牙”不需要处理

在新生儿牙龈边缘上腭上,常可见到一些黄白色芝麻大小的疙瘩。这是由于上皮细胞堆积或由于粘液腺潴留肿胀而引起的,俗称“马牙”,属正常现象,几个星期后可自行消失。千万不要用针挑或用布擦“马牙”,以免擦破感染。

要注意预防臀红

臀红在医学上称为尿布疹或臀部红斑,是婴儿常见的皮肤病。此病主要是由于尿布不清洁,上面粘有大小便、汗水及未洗净的洗衣粉、肥皂等,刺激孩子皮肤而引起。所以腹泻的孩子常可见到此症。开始可见到臀部红嫩,继而出现红色的小皮疹,严重的可致皮肤破溃,呈片状,可蔓延到会阴及大腿内侧。男婴可见睾丸部受侵。

家长要注意预防孩子发生臀红,大小便后及时更换尿布,尤其在大便后,要用温水洗净皮肤。不要使用橡皮布、塑料布直接接触孩子的皮肤,致使尿液不能及时蒸发;每次便后,忌用热水和肥皂洗臀部,应用温水冲洗后轻轻擦干,涂些滑石粉或油膏。如果发生臀红,每次换尿布后,需在损伤局部涂上紫草油或鞣酸软膏。

ABO溶血是怎么回事

由于母子的血型不合引起血型抗原免疫而造成的同族免疫性溶血性疾病,被称作ABO溶血症。一般情况下ABO血型不合的母亲大多是O型。当母亲血型为O型,胎儿血型为A型或B型时,胎儿血液中的A或B抗原因某种原因进入母血后,刺激母体产生血型抗体,此抗体通过胎盘再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体内的A或B抗原结合,从而引起胎儿红细胞凝集,继而溶解而出现溶血,引起水肿、贫血、肝脾肿大和生后短时间内出现进行性重度黄疸。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是一种持续的黄疸、血清胆红素增高,肝或肝脾肿大及肝功能不正常为主的疾病症候群的总称。是由多种疾病因素引起的,其主要病因是病毒感染。除乙型肝炎病毒之外,其他多种病毒均可以通过胎盘感染胎儿,从而使胎儿的肝脏致病,并连累其他脏器官。除了病毒之外,多种细菌感染、部分先天性代谢缺陷疾病的肝脏病变、肝内外的胆道闭锁及胆汁粘稠综合征所致的肝脏损害等,均属于新生儿肝炎综合征范围。

新生儿发病的初期表现为黄疸显现,起病缓慢,一般在出生后数天致数周内出现,并持续不退,病情较重,伴有吃奶不好,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腹胀、体重不增、大便浅黄或灰白色、肝脾肿大等。出现上述症状要及时治疗,一般情况下,孩子会很快恢复健康。

新生儿发热的护理

发热时对于新生儿来说是常见的症状,许多疾病都可以引起发热。由于新生儿在生理上有许多特殊之处,所以父母不要随便给孩子服药。例如给新生儿服用退烧药,有时会出现周身青紫、贫血、便血、吐血等症状,严重的甚至死亡。这是吃了退烧药,造成凝血机制障碍而引起的。

新生儿发烧后最简便而又行之有效的办法是物理降温法。新生儿体温在38℃以下,一般不需要处理,只要多喂水就可以。如在38~39℃之间,可将襁褓打开,将包裹孩子的衣物抖一抖降低热量,然后给孩子盖上较薄些的衣物,使孩子的皮肤散去过多的热;也可以让孩子的头枕一个冷水袋来降温。对于39℃以上高热患儿,可用75%的酒精加入一半水,用纱布蘸着擦颈部、腋下、大腿部及四肢等处,高热会很快降下来。在降温过程中要注意,体温一开始下降,就要马上停止降温措施,以免矫枉过正出现低体温。在夏季降温过程中要注意给孩子饮水,白开水或糖水均可以,这是因为孩子在发热的过程中,要消耗一定的水分,因此要给予及时的补充。这里所介绍的是降温的办法,还要请医生检查孩子发热的原因,进行治疗。

新生儿易患败血症

新生儿败血症多在生后1~2周发病,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性感染。此病主要是由于细菌侵入血液循环后,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的,常并发肺炎、脑膜炎危及孩子生命。

造成新生儿败血症的原因很多,原发感染灶也不易找到。患病初期症状不明显,如果家长粗心,往往被忽视。病情严重时,常是肺炎、脐炎、脓疱疹等多方面感染同时存在,症状为发热持续时间较长或体温不升、面色灰白、没精神、爱睡、吃奶不好、皮肤黄疸加重或两周后尚不消退、腹胀。

目前对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比较有效,如无合并症,治疗效果比较满意,不会留下后遗症。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与败血症密切相关,多由于同类致病菌引起,也可以说是败血症的一个合并症。由于新生儿血脑屏障功能不健全,在败血症血行感染的情况下,病菌很容易通过血脑屏障,发生化脓性脑膜炎。此病死亡率高,后遗症多。

新生儿患化脓性脑膜炎,早期常出现哭声改变、尖叫、易激惹、易惊,随即哭声变弱,甚至不哭转为嗜睡、呕吐(为喷射性呕吐)、两眼凝视或斜视、全身伴有抽搐等症状。有经验的大夫一触摸囟门,感觉饱满、张力增高,就要考虑做腰椎穿刺,进行脑水检查。

此病预后较差,病死率高达50%左右,可并发硬膜下积液、肢体瘫痪、智力障碍等症。

新生儿也会患乳腺炎

新生儿的乳房是饱满的,偶尔有乳样液体分泌物流出,这是正常生理现象。这种现象是由于母亲体内孕激素对新生儿产生刺激造成的,不用处理,以后会自然消失。

有的家长,对女婴的乳头进行挤压,认为不挤出乳头中的小硬物,会影响孩子成人后的哺乳。其实这是错误的认识。这种挤压往往造成新生儿乳腺炎的发生。新生儿乳腺炎的症状表现为乳房红肿、有热感,孩子感觉疼痛,逐渐再现局部化脓。还可以出现发热、厌食、吐奶等症状。

新生儿发生乳腺炎,可用热毛巾敷局部,孩子皮肤较嫩,小心造成烫伤;用中药如意金黄散外敷也很有效,同时还要注射青霉素来控制感染。如已化脓,影响乳头与乳腺的发育。炎症较重的,还有可能引起全身感染,出现败血症。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

新生儿时期出现黄疸,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有关。新生儿自出生开始血胆红素逐渐上升,这是由于新生儿红细胞容积大,红细胞寿命短,出生前后氧分压改变使红细胞过剩,加之出生后髓外造血灶的吸收都造成胆红素产生增多。肝脏功能发育不完善,白蛋白联结运转不足,参加胆红素代谢的肝脏酶数量和活性均差,使胆红素经肝脏变成结合胆红素并排除的过程受影响。

胆道排除胆红素的功能也不完善。胎便粘稠,从大便排出胆红素的过程也受影响,使肠肝循环增多。故而绝大多数新生儿黄疸为生理性黄疸,但也有病理性黄疸出现。

1.生理性黄疸:

(1)生后2~3天出现黄疸,皮肤、巩膜出现黄染,足月儿7~10天自然消退,早产儿可延长为2~4周。

(2)血清胆红素,足月儿低于204微摩尔/升,早产儿低于257微摩尔/升。

(3)新生儿一般情况良好,无症状,黄疸重者偶有食欲差。

对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必要时做以下治疗:

(1)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一般大多自疗,不需要治疗。

(2)对早产儿,血清胆红素大于257微摩尔/升可用光疗,特别是蓝光照射,可使未结合胆红素的结构改变,从脂溶性变成水溶性,由胆汁排出,以间断光疗(每日光照8小时,停16小时)为佳。

(3)诱导剂:用苯巴比妥每日5~8毫克/公斤,尼可刹米每日10毫克/公斤,分次口服,可用3~7日。

(4)必要时亦可考虑用血浆、白蛋白等,静脉适量葡萄糖。

2.病理性黄疸:新生儿血清胆红素,足月儿大于205微摩尔/升,早产儿大于258微摩尔/升,称高胆红素血素,多为病理性黄疸,应首先查找原因。

病理性黄疸可出现以下症状:(1)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持续加重,吃奶不佳。皮肤可呈橘黄色,或伴水肿。(2)血清胆红素,足月儿高于205微摩尔/升,早产儿高于258微摩尔/升,每日胆红素上升超过85微摩尔/升。经实验室检查可发现:(1)血型鉴定:包括母与子血型。(2)血常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形态、网织红细胞计数。

(3)Coomb试验:如阳性时取母血5毫升,患儿血2毫升,做血清学检查。

(4)黄疸持续不退,结合胆红素增高者,做肝功能和澳抗检查。

(5)疑有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症者,取血测G-6PD活性测定。

(6)对宫内感染引起的黄疸,测IgM抗体和巨细胞包涵体效价检查。

对病理性黄疸要积极治疗:

(1)积极病因治疗。

(2)光疗:是安全而疗效显著的方法,可给予24~48小时,必要时重复照射。注意光疗时患儿应裸体,但要保护眼睛及生殖器。

(3)激素疗法:可增加肝酶活力,促进葡萄糖醛酸与胆红素结合,并阻止抗原抗体反应,可静点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亦可口服。

(4)输血浆或白蛋白:血浆蛋白可与间接胆红素结合(1克白蛋白可结合15毫克胆红素),因而可减少间接胆红素与脑细胞结合以降低核黄疸的发病率。

(5)苯巴比妥作为酶诱导剂可激活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加速间接胆红素葡萄糖醛酸化,剂量5毫克/公斤体重/天,口服。

(6)中药治疗:菌栀黄(黄连、黄苓、黄柏、栀子、菌陈、大黄)或称6912的针剂静点,或菌陈蒿汤口服。

新生儿湿肺症的护理

新生儿湿肺症是一种轻度自限性呼吸道疾病,又称新生儿暂时性呼吸困难症,由于肺内液体增加及肺内淋巴引流不畅,肺液吸收障碍所致。正常胎儿出生前肺泡内含液量约30毫升/千克体重,出生时约1/2~1/3的液体从肺部挤压出,其余通过淋巴管和静脉转运,由肺泡间质吸收,正常在生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完成。当宫内窘迫时,吸入羊水,并伴有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或剖宫术未经产道挤压,或宫内后期液体增加等,加之肺内运转功能不正常而成湿肺。

1.此病多见于剖宫产的足月儿,亦可见于窒息的新生儿。

2.出生时呼吸正常,约2~5小时后,出现呼吸急促,轻症者口周略发青,一般反应良好。重症者呼吸频率增加可达100次/分,伴有青紫和呻吟。肺部呼吸音低或有哕音,无论轻症或重症,约一天内好转,病程长者约4~5天症状消失。

3.胸部X光检查:肺门周围可见明显的血管影、叶间膜或胸膜有积液,双肺可见肺气肿,约24小时后两肺清晰。

4.血气分析多属正常范围。

对此病的治疗和护理:

1.保暖,重症暂禁奶,给予肠道外补液。

2.氧疗:氧浓度30%~40%,可采用口罩或鼻管给氧,若不缓解,可酌情采用持续正压给氧。

3.重症患儿做血气监测,必要时纠正酸中毒,用碳酸氢纳稀释后静脉给予。

4.加强护理和营养,每天供给热量至少应209千焦/千克体重,总液量60~80升/千克体重,无感染可不用抗生素。

新生儿肺炎的护理

新生儿肺炎可发生在宫内,分娩过程中,或出生后,前两者称宫内感染性肺炎,后者称出生后感染性肺炎。可由病毒、细菌、原虫或衣原体等所致。

宫内感染性肺炎可由于羊膜早破,阴道内细菌、病毒上行感染羊膜、污染羊水,胎儿在宫内吸入所致,羊膜早破约12小时,羊水即可被污染。孕后期发生病毒、原虫感染,孕妇可以无症状出现,但病原体可通过胎盘经血行传给胎儿引起感染。

出生后感染性肺炎可因空气污染,或先有上呼吸道感染而蔓延至肺部,或由于脐炎、败血症经血行传播至肺部或吸痰管污染吸痰时所致。

1.出生72小时内出现紫绀、气促等,提示宫内肺炎的可能。

2.病起时无特殊症状,仅有反应低下,哭声微弱,或不吃、不哭、不动。面色灰白,唇周、肢端发绀。严重者呼吸浅快、鼻翼轻扇,紫绀明显,点头呼吸,口角有白色泡沫或唇缝间呼出泡沫,心跳加快,仔细听肺部可有稳发的细湿哕音。体温不升。少数可有发热,若遇喘憋加重,紫绀加重,注意有并发气胸的可能。

3.X线检查:可见支气管肺炎伴肺不张及肺气肿。

4.实验室检查:气道吸出物培养及血培养可找到病原体,为选择抗生素治疗作参考。

新生儿患肺炎,父母不能大意:

1.护理:注意保暖,多变换体位。清理呼吸道分泌物。雾化吸入。坚持母乳喂养。

2.病原治疗:应积极早期应用抗生素治疗。以静脉给药最佳。以氨苄西林首选。也可用头孢唑啉,头孢塞肟,头胞哌酮等。亦可选用青霉素等。重症患儿可联合应用抗生素。病毒性肺炎可选用于扰素,转移因子,胸腺体液因子,三氮唑核苷等治疗。

3.呼吸护理:气促、唇周发绀者可给吸氧,对持续缺氧,面色发绀吸氧后PaO2<6.7kPa,PaCO2>8kPa者可考虑用呼吸机。

新生儿硬肿病的护理

新生儿硬肿病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寒冷、饥饿、感染等多种病因引起的皮肤及皮下脂肪硬化,常伴水肿和低体温,重症可出现多器官功能损害。

1.多发生在寒冷季节,以出生1周内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常有保暖不佳及营养不足等病史。产伤、窒息、出血、感染及先天畸形常是诱发因素。

2.病儿有以下表现:

(1)体温不升,在35℃以下,重症只有26%左右,反应差、哭声低微或不哭、吸吮困难、全身及四肢冰冷,呼吸浅表,心率减慢、脉搏细弱。

(2)硬肿:全身皮下脂肪聚集的部位均可发生硬肿、水肿或硬而不肿,触及似硬橡皮样。常见于大腿两侧、臂部、小腿外侧、肩部。可波及背、胸、腹部及颊部。严重者手足心也发硬。病初皮肤发红似熟蟹色,若伴缺氧可呈紫红色,出血、循环障碍呈苍灰色,如伴黄疸则苍黄似腊样。

(3)感染并存者并发肺炎、败血症等。

(4)可伴有代谢性酸中毒,心肌损害、肾功能不全,严重者可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肺出血等。

3.实验室检查:

(1)周围白细胞总数升高或减少,中性粒细胞增高,血小板减少。

(2)由于缺氧,酸中毒,血pH降低,Pa02降低,PaC02增高。

(3)心电图:由于心肌损害,可表现为低电压Q-T延长,T波或S-T段下降。

(4)部分病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指标阳性。

4.对此病的治疗与护理注意以下几点:

(1)复温:低体温持续时间过长,病情易于恶化,故主张快速复温。对体温稍低者(34~35℃)可用预热的衣被包裹后置于25~26℃室温中,加用热水袋保暖,体温多能很快升至正常。对体温明显降低者(≤33%),先在远红外辐射保暖床快速复温,使暖床温度高于体温2℃,随着患儿体温回升逐渐升高床温,复温速度约1℃/小时,待体温升至35℃移至暖箱保暖,箱暖应设置在中性温度,力争使患儿体温在24小时内恢复正常。在复温过程中应详细记录患儿生命体征、尿量、体温、环境温度并检测血气、血糖、电解质及肾功能等,重症患儿应专人护理。

(2)喂养:保证足够的热量摄入。开始时热量为每日209千焦/公斤,体温上升后逐渐增至每日418~501千焦/公斤,吸吮困难者可用鼻饲或静脉营养,给予葡萄糖、血浆、复方氨基酸、脂肪乳剂等。

(3)补液:喂养困难者静脉补充10%~12%葡萄糖溶液50毫升/公斤,有尿后每日60~70毫升/公斤,其中含钠液占1/5~1/4张。低湿时多有代谢性酸中毒,可参照血气分析决定电解质的补给。

4.纠正器官功能紊乱:如改善微循环控制休克;治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可用肝素等;有肾功能衰竭者控制液体入量,还可用呋塞米等;肺出血可早期使用机械通气;控制感染,还可以用中医中药治疗。

新生儿脐炎的护理

脐带经一般结扎处理后,残端坏死组织于生后3~7日干燥脱落。但脐血管的体内部分在3~4周才达到结构上的闭合。若脐带在结扎时或以后被污染,则易引起新生儿脐炎、脐血管炎,还可通过脐血管蔓延,引起腹壁蜂窝膜炎、肝脏脓肿及败血症等。

1.新生儿患脐炎时脐带根部或脱落后的创面发红,有少量粘液或脓性分泌物,无全身症状。重者局部脓性分泌物多,甚至形成脓肿,有时有恶臭,脐周皮肤发红变硬,此时常伴败血症的全身症状。

2.炎症累及脐动脉而引起脐动脉炎,若脐动脉的两端密闭,只形成局部感染。若脐动脉向外开口,脐部可排出脓性分泌物。若脐动脉的外膜受累及,感染可由此扩散形成腹膜炎,若沿腹壁下动脉至阴部可在腹部形成脓肿,甚至形成败血症。

3.脐部创面经久不愈者,仔细检查局部有无肉芽肿、窦口、窦道及粪样或尿样分泌物。

(1)肉芽肿、脐茸:肉芽肿质软、触摸有鹅绒感,表面颗粒状,暗红色,经硝酸银处理后痊愈者可肯定诊断,若不能痊愈者应考虑是胃或肠粘膜外翻即脐茸。

(2)脐窦,脐肠瘘、脐尿管未闭:若查见窦口应探查有无窦道,有之则为脐窦,系因卵黄囊脐端部分未闭合所致;窦口若有粪便样分泌流物出者,应考虑脐肠瘘,系卵黄囊完全未闭;如为淡黄色尿液样分泌物流出,为脐尿管未闭,从窦口注入碘油造影,有助于确诊。

对脐炎的治疗与护理注意以下几点:

1.轻症:局部用3%过氧化氢和75%乙醇清洗,并保持干燥。红肿范围较大或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及时应用合适抗生素,局部给予清洁处理。用呋喃西林溶液湿敷,有脓肿者及时切开引流。

2.肉芽肿可用硝酸银棒或5%~10%硝酸银液灼烧处理,每日一次,直至痊愈。

3.脐窦,脐肠瘘及脐尿管未闭者均需手术治疗。

新生儿败血症的护理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各种致病菌侵入新生儿血循环并在血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使患儿出现严重感染中毒症状的全身性疾病。

病原菌以大肠杆菌、葡萄球菌为多见,近年来条件致病菌如表皮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等感染有上升趋势。

主要感染途径:①宫内感染:细菌可经胎盘血行感染胎儿。②产时感染:产程延长、胎膜早破等,细菌可由产道上行进入羊膜腔,胎儿可吸入或吞入污染的羊水而患肺炎、胃肠炎等发展成为败血症,也可因消毒不严,复苏损伤等使细菌直接从皮肤粘膜受损处进入血中。③产后感染:细菌可经皮肤粘膜、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等途径侵入血循环,脐部也是细菌最易入侵处。

新生儿对细菌感染的抵抗力差与自身免疫功能差有关:①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差,皮肤、粘膜及淋巴结的屏障功能低。②特异性免疫功能缺陷:胎儿不能从母体获得抗革兰氏阴性杆菌的IgM抗体,故易患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新生儿血中IgM和分泌型IgM不足,易患呼吸逍及消化道感染。

1.患儿常有孕母产前及临产感染,异常分娩,脐部感染及皮肤粘膜损伤或感染史。

2.常无特异性症状,吸吮无力,哺乳少、拒哺、反应低下、哭声无力、体重不增、体温不升或升高,黄疸加重、呕吐、腹胀、肝脾肿大、皮肤有出血点等。

3.体检可见脐部红肿、皮肤小脓疮等。肝脾肿大,皮肤出血点、硬肿等。

4.实验室检查:感染灶分泌物作涂片及培养,血培养。血沉≥15毫米/1小时,C反应蛋白>15微克/每毫升,有助于诊断。新生儿脐血IgM升高提示宫内感染的可能。

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与护理要注意:

1.免疫治疗:可直接补充新生儿血中各种免疫因子和抗体,增强免疫功能,促进疾病恢复。包括:多次小量输入新鲜全血或血浆,每次10毫升/公斤;换血疗法有补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恢复血压,可改善组织氧供好转。换出大量内毒素、胆红素。输入抗体、补体及有吞噬功能的细胞,使机体免疫状态改善。纠正贫血,补充凝血因子;输注静脉免疫球蛋白,每次每公斤1克,连续2次作为新生儿败血症的辅助治疗。

2.感染灶处理:脐部、皮肤的感染,涂75%乙醇或2%甲紫。脐部感染严重可用呋喃西林溶液湿敷。并检查和治疗转移的化脓灶。

新生儿口炎的护理

新生儿最常见的口腔粘膜炎症有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感染。出生时产道感染,奶头消毒不严、体弱、早产均可发生。长期应用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亦易患此病。

1.患儿的母亲有霉菌感染史,患儿用药史、早产等。

2.口腔粘膜有白膜,最常见于颊粘膜、舌、腭部。白膜粗糙无光、不红、不流口水,有时融合成片似乳凝块样。可蔓延至咽部、唇边、齿龈等处,偶尔波及食道、气管及鼻腔,甚至肠道及肺。若用棉拭子蘸水后轻轻揩拭白膜,如很易脱落则为奶块,鹅口疮的白膜不易拭去,拭去后显现粘膜粗糙潮红,但不出血。一般无全身症状。严重者可影响吞咽及呼吸。

3.检查:取白膜少许置玻璃片上加10%氢氧化钠一滴后,显微镜下可见到白色念珠样酶菌丝和孢子。

4.对新生口炎要注意加强护理:

(1)病灶局限于口腔,可用20%硼酸甘油或2%碳酸氢钠清洗口腔,每日三次,或用1%龙胆紫涂抹局部,每天1~2次。病变广泛可用制霉菌素局部涂抹及口服。咽部有白膜时应加强观察,避免白膜脱落时发生窒息。

(2)加强营养、补充维生素B,长期用抗生素或激素,应逐渐停用。

(3)注意奶瓶奶头的消毒,不要用力洗口腔,以免擦伤口腔粘膜后引发细菌感染。

新生儿腹泻的护理

新生儿腹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大便中水分增加,成分改变,并伴有全身症状。在婴儿室中暴发流行而称新生儿流行性腹泻。

1.新生儿食入被污染的奶或水,母亲或护理人员中有带菌者,或病房有交叉感染。

2.临床表现:

(1)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较多见。不吃奶、面色发灰、反应差,大便呈黄色或绿色稀水便,有腥臭味。每日可泻10余次,严重者有呕吐、脱水和酸中毒。

(2)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大便稀水样、有酸味,伴有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腹泻一周左右后停止。

(3)其他细菌性腹泻:痢疾杆菌,沙汀氏菌特别是鼠伤寒引起腹泻,有发烧、大便带脓血,可出现败血症,严重者脱水,酸中毒及循环衰竭。

3.实验室检查:

(1)便常规:可无异常或可见脓球,白细胞。

(2)便培养:可获得阳性结果。

(3)血气分析及水电解质检查指导治疗。

(4)腹胀病儿应拍立位腹片,除外坏死性肠炎。

4.对患儿要注意:

(1)腹泻病儿应单间隔离。

(2)抗生素治疗:严重鼠伤寒沙汀氏菌患儿可适用阿米苄星10~15毫克/公斤/日,分二次静点或用头孢哌酮每日每公斤体重50毫克,分二次肌注。其他类型腹泻不一定要用抗生素,可用微生态制剂内含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或粪链球菌,以调节肠道正常菌群替代过多繁殖的其他微生物,以维持肠道正常生态平衡。

(3)对症治疗:高热降湿,惊厥止痉。大便次数多还可用思密达,每天1克,分三次服,疗程3~5天。此药对病毒、细菌及其毒素,有较强的吸附作用,对胃肠粘膜有保护作用。

(4)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纠正酸中毒。

(5)支持疗法:严重或营养不良病儿,可酌情输全血或血浆。还可静脉补充氨基酸或脂肪乳剂。提倡母乳喂养。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护理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以腹胀、呕吐、便血及休克为主要临床表现。目前认为肠壁缺血,高渗饮食及细菌感染是发病的主要因素。早产儿及低体重儿由于生理功能不成熟,肠道粘膜抗体缺乏故发病率高。

1.此病早产儿、窒息儿、低体重儿多见。

2.临床表现:

(1)常见于生后两周内发病。腹胀、呕吐、便血为主要表现。病初即腹胀、呕吐、吐物含胆汁或咖啡样物,继之腹泻水样便、血便。重者发生肠穿孔、腹膜炎。

(2)神志萎靡、体温不升,皮肤发花,酸中毒、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症。

3.X线检查:小肠极度充气扩张,位置固定不变,伴液平有助诊断。典型表现为肠壁水肿、增厚、肠壁积气、穿孔病例可见膈下游离气体。

4.治疗和护理注意以下几点:

(1)禁食:直至腹胀消失,肠鸣音恢复、大便隐血试验阴性。开始进食时先试喂5%葡萄糖水,而后改母乳或稀释配方奶,逐渐加量及增到正常浓度,并密切观察有无呕吐,腹胀及大便隐血试验情况。

(2)禁食期间需静脉补充足够营养物质、水、电解质、保证提供能量,每日251~334千焦/公斤,营养物质可给葡萄糖液,浓度不超过13%,复方氨基酸每日每公斤体重2~2.5克,脂肪乳剂每日每公斤体重2克,再加维生素C的混合液。维持量液体,早产儿每日每公斤体重150毫升,足月儿每日每公斤体重120毫升。电解质按生理需要量或按血生化测定调整,进食后逐渐减少静脉营养。

(3)定期监测酸中毒并及时纠酸。

(4)全身及局部肠道内应用抗生素,主要针对革兰阴性细菌药物,如甲硝唑每日每公斤体重5毫克,氨苄西林每日每公斤体重50~100毫克。

(5)有肠梗阻、肠穿孔等需外科治疗。

新生儿脑缺氧缺血性损伤的护理

新生儿脑缺氧缺血性损伤为新生儿期最常见的颅内病变,主要有五种病理改变,分别为选择性神经元坏死(脑水肿),基底神经节损伤、脑动脉梗死,脑室周围白质软化以及旁矢状区损伤。

1.患儿常是有围生期窒息吏或早产儿。

2.临床表现:

(1)意识状态:轻度可无明显的意识障碍,或在生后早期表现为短暂性的嗜睡。中度可在生后第2~3日较明显,50%出现惊厥。重度生后即呈昏迷状,常伴惊厥,病情迅速恶化,预后极羞。

(2)反应性:轻度患儿呈过度兴奋状态。中度以上常呈抑制状态。

(3)肌张力:部分轻度患儿,其肌张力可增高,中度以上,其肌张力则降低或严重低下。

(4)惊厥:中度以上,尤其为脑动脉梗死患儿常呈局灶性阵挛型惊厥。重度致弥漫性脑损伤时,则多呈肢体同步屈曲性的肌阵挛型惊厥。

3.伴随症状:窒息时常伴有肺膨胀不全,吸入性肺炎,肺透明膜病等。应密切观察及检查。

4.影象诊断:新生儿脑缺氧缺血性损伤(mD)在CT中表现为密度降低。在B超中呈回声增强。除旁矢状区损伤外,CT和B超可很好诊断HID的各种类型。B超诊断轻度脑水肿较CT敏感,诊断时间宜在生后1周内,其后脑水肿大多改善或呈后遗改变。早产儿在额叶和枕叶,足月儿在额叶呈低密度表现均属正常发育现象,CT常误诊为脑水肿,应注意区别。

5.对患儿的治疗和护理应注意以下内容:

(1)一般护理和治疗:注意保暖,提供足够的氧和葡萄糖,维持正常血压和血气,维持酸碱平衡,限制液量。

(2)抗惊厥:常用药为苯巴比妥,负荷量20~40毫克/公斤,维持量每日每公斤体重5毫克,共5~7日。未能控制惊厥时,可用苯妥英钠每公斤体重20毫克,静脉推注。

(3)降颅压:常用药为甘露醇每公斤体重0.25克,每6小时1次,亦可联用地塞米松每公斤体重0.5~1毫克每6小时一次,共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