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加人的黄金制作技术显而易见是南美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发展。大约2000年以前的石器时代,南美的第一批工匠——查比因金匠就已经懂得用石槌把黄金打成薄片,用石刀去切割,用骨片去制作浮雕了。有一枚纯金雕像,是一只长11.43厘米正在咆哮的美洲虎,张着大口,咬紧牙关,龇出獠牙象征雄浑的超自然力量,显示了印第安人传统金饰艺术的高超技艺。这件金饰据推测是缝缀在查比因祭司们的祭袍上的。其后1000年的穆其卡金匠,尤其擅长在金饰中镶上石块或贝壳。更晚些的奇穆人则把黄金放在木制模具上敲打,制成各种立体形状的饰物或器皿。一只纯金酒杯,就是奇穆金匠制作的实用器皿。此杯高15厘米,直径5厘米,杯体为人头形,造型准确生动而又便于把握使用。西班牙人入侵时,盛传有一些大型金器,如近1米长的黄金鱼,200人才抬得动的金锁链等,始终未被西班牙人搜寻到,是否确有其事已无从稽考,但古代印第安人的黄金文明却刺激了西方人风靡几百年的寻金热。印加的黄金制品受到西班牙殖民者的野蛮掠夺,数以十吨计的艺术珍品落入侵略者之手而且被熔成金锭,璀璨的黄金文化被埋葬在贪婪的沟壑之中。
印加人的创造才能还集中表现在纺织技艺上,他们的某些织品至今仍无与之相媲美者。如1000年前留下来的一幅地毡,每2.5厘米含纱线达500根,而欧洲中世纪的地毡含纱只有100根。今天秘鲁南部沿海皮斯附近出土的木乃伊套服,被称作是“世界纺织品奇迹之一”。织物分毛、棉两大类,其品种甚多。在织品中,有简单结实的单层布,也有精致美观的双层布和多层布。布面上的色彩多样和谐,主要颜色有红、黄、深褐、蓝、紫红、绿、黑、白,还有深浅套色等,可以染出190种色泽亮丽的线。当时用棉花和羊毛织出带绒头的布匹,可作缝衣和制毡毯之用。还有用羽毛和金、银丝做成的布匹,豪华富丽,专供少数贵族享用。纺织技术刺激了装饰艺术的发展,他们的衣服、毛毡、布匹等织物上面绘制装饰画,题材取之于自然界。除了植物和动物外,还有体现人类活动的情景及各种几何图案,很讲究对称性。在装饰图案中,印加人还独具匠心,夹杂使用一些金光闪闪的金银线和色彩斑斓的羽毛,使印加纺织品更具有独特的美学意义。织布工拥有竖式和横式两种原始织机,织机上都有两根平行的横档,织布时上面一根横档固定在树干上,下面一根用一条长带子系在织工的腰带上,织工坐着或跪着编织。织机上的纱锭是用经过熔烧过的陶土做的。
制陶术与纺织业相比进步不是很大,但也有一定的发展。陶器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引人注目的磨光技术、雅致的造型、优美的几何图案和绮丽的色彩,都令人惊叹不已。陶器的几何图形精美小巧,平衡对称;绘画题材广泛,有印加人劳动、作战、祭典等动人场景,也有想象中的神话人物和故事。肖像型器皿神采奕奕,极富表现力。在陶制器中以瓦罐和钵头最为著名,瓦罐大小不一,外形肚大而圆,上部有两个竖提手,罐口边呈喇叭花形,有的还有两个较小的提手。有的瓦罐特别生动,形如人体,在器皿的颈部雕出眼睛、嘴巴和鼻子。在瓦罐的正面,罐体与上部的衔接处雕出一个动物的小头,它不仅是作为装饰,而且可以用来穿绳,把器皿背在背上。圆锥形的底部便于装水,也便于保持平衡,避免用力时倒翻,确实是一种设计较为完美的实用器皿。印加时期陶器的代表作,其高度从20厘米到130厘米不等,大型坛子可装浊酒30升。
叹为观止的建筑奇迹
在没有现代土木工程所必需的工具和材料的情况下,印加人和美洲其他民族一样也显示出高超的建筑本领。为了征服干旱的沙漠和峻峭多石的高山,他们建造了导水管和灌溉系统;他们修路筑桥、建造城堡以满足军事上的需要。印加帝国建有四通八达的公路系统,在秘鲁与智利之间的沿海地区纵横交错,在西班牙人入侵之前,印加帝国总共有2万多里路面平整、经常使用的道路。其主要干线为两条,一条在高原,一条沿海岸。高原道路,起自今哥伦比亚,贯穿厄瓜多尔、秘鲁、波利维亚,进入阿根廷,进而抵达智利,全长约5600千米。另一条沿海的道路,北起南纬1度,靠近厄瓜多尔边界的通贝斯,纵断沙漠,向南贯通秘鲁的沿海地带,进入智利中部,全长约4000千米。两条主干线之间有许多支线相互沟通。这些道路专为行人和骆马而设(古印第安人没有任何带轮子的交通工具),路面宽度因地势而不同。山上的道路往往穿凿峭壁而过,沿海的道路则笔直地穿过沙漠和灌木林。在高地公路系统中建造了许多悬空的吊桥。这些吊桥是用藤编成的粗缆吊在峡谷两岸的石墩上,藤缆两边编织着绳网,中间铺上木板。印加人建造这一庞大的、类似古罗马式的公路系统,似乎并不是为了经济和贸易,而是为了征服和管理。为了使官方交通畅通无阻,平民只有在少数情况下才获准使用,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个精良的公路网后来竟然成为西班牙侵略者弗朗西斯科·毕萨罗率军入侵秘鲁时,最便利的进军路线,沿着四通八达的道路系统长驱直入印加帝国的心脏地带。
印加人大量建造城堡、宫殿、神庙等,在帝国境内各地留下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卓越成就。建筑用料主要是玄武石、中长石、闪绿石——都是具有相当硬度的石料,有的重达几十吨甚至几百吨。所有石块经过切割和精心削凿,使之棱角方正,因形就势,位居其所。各种石造建筑往往就由这些加工过的巨大的多边形石块交错接搭而成,接合处不用任何黏合物,却极为严实,能抵御千百年来地震的破坏。印加人主要靠石制工具和少量金属工具,技艺竟有如此精密高超的程度,令人难以置信。有的专家据此推测,印加人已经会应用模型或建筑平面图进行工作。帝国的首都库斯科,奇楚亚语又称“大地的肚脐”,印加人在自己祖国的心脏建造了蔚为壮观的巨石艺术。尽管今天的库斯科到处是西班牙人强加在古老文化上的异国风貌,人们依然能感受到昔日巨石文化的辉煌。
库斯科中心广场和太阳神庙是举行宗教仪式和节日狂欢之地。传说中的库斯科是太阳神的儿子曼科·卡帕克的金杖插入的地方,是神与人的交触点,吉祥的圣地。太阳神庙称“科里查坎”,又称金宫,据说整栋庙宇覆盖700多片黄金(每片重达2千克)。太阳神庙由一个大殿和周围几个小殿组成,大殿占地400多平方米。西班牙史学家对这座大殿做过细致的描写:“太阳神庙是在朝东的一块圣地上建筑起来的,整座庙宇是经过精心修整和用平坦而巨大的石板砌成的。为了让空气流通,屋顶造得很高,用茅草盖成。还有一个很优美的祭台,大殿墙壁从上到下全都镶有较厚的纯金片。正面墙壁上有太阳神偶像,是一块绘有男子脸形、周围环绕着光芒和火焰的、用黄金制成的圆片。它面朝东方,受太阳照射时,放出万道金光。在太阳神偶像的左右两侧,按照古代习俗,在金御椅上供奉着历代印加王的木乃伊,远远望去,它们就像真人。大殿的中央放置着一把华丽的御椅,举行典礼时,印加王便坐在御椅上。”大殿的外围有5个正方形的小殿。第一个小殿供奉月神——太阳神的姐妹和妻子,殿里的每一件东西都是纯银制成的,月神像是绘有女人面容的银制圆片。第二个小殿供奉金星和七颗启明星,以及天上其他星星,故称“星房”,与月亮神殿一样,所有的东西都是银制的。第三个小殿供奉霄神和闪电神。第四个小殿供奉彩虹,墙壁上绘有一个横跨的宽阔弓形,名为“马伊五”,有七种不同的颜色,绚丽多彩。第五个小殿是供祭司们使用的密室。据说它的墙壁都是用金银宝石装饰起来的,有很多黄金器物和饰器,后来被西班牙殖民者洗劫一空。在太阳神庙的旁边,还有一座献给太阳神的“黄金花园”。
印加人结绳记事
园中盛开着娇艳无比的各种植物花卉,点缀着飞禽走兽,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直到西班牙人忍不住动手去摘,才知道全是黄金白银制成的。如此豪华的气派绝无仅有,显然描绘得过分夸张。但这座金碧辉煌的太阳神殿曾经矗立在库斯科,西班牙人确实在它异常坚固的印加式的地基和围墙下端上面,建造了一座宏伟的、殖民地式的大教堂。在1650年、1950年两场大地震中,这座“圣多明各大教堂”被夷为平地,重建过两次,唯有以典型的印加式砌石法(将多边形的经过削凿的石块拼接起来)建造的地基和围墙下端却安然无损。如今还能见到一些多边形石块,和依稀可辨的整体设计。神庙的前殿坐落在“曾经铺着55千克纯金”的庭院两边,造型十分优雅,墙壁上端尖细,呈圆锥形,罗列着一座座用整块花岗石精工雕凿成的神龛。
整座库斯科城,无论是在狭窄的、铺着鹅卵石的街道上,还是在那些宽敞、装设着阳台的殖民地式的宅邸下,都有着印加建筑中的多边多角设计。在一条巷子的墙上,有一幅用无数块小石镶嵌成的、结构十分繁复的拼石图案。这些石子形状各异、大小不等,全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以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角度连锁在一起。雕凿这些石块并组合成如此复杂的形式,肯定需要高超的技术和悠久的石造建筑传统。另一块石板呈现出12个角和12条边,而这块石板和周围的石板结合得十分紧密。库斯科城印加式石造建筑所展现出的精良品质,堪称一绝。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安第斯山一处狭窄的山脊上的马丘比丘城址,面积超过40公顷,其布局结构显示出建造者非凡的创造力。从山顶开采花岗岩作为建筑材料,开凿后的岩石成为平坦的地基,顺势在其上面修建了宏伟的宫殿、广场和高大的石墙;在宫殿、庙宇、军营、民宅之间,用削凿岩石和砌石块的方法修建了各级阶梯。为了自给,还在地势较低的山坡开凿了一排排狭窄的梯田,这些梯田的挡土墙在战时还可以组成抵御进攻的多重防线。确实,我们很难想象只有石制工具和少许金属工具的印加人,是用什么方法将巨大、坚硬的花岗岩切割下来。他们是否掌握了比花岗石更坚硬的某种“工具”?没有任何有轮子机械的印加人,在没有任何类型书写文字的条件下,居然能够完成巨大工程(包括公路工程)的测量和设计,特别是建筑如此宏伟的宫殿城堡,实在是难以置信的奇迹。
使人大为不解的是,创造出灿烂文明的印加人,竟然没有留下文献。过去一般认为安第斯山区各族没有创造出文字,近来考古学、民族学和史料研究学以新方式提出了关于印加文字的假说。假定一,是穆其卡文化的器皿绘画,画有带特殊标记的豆荚,有学者认为,这些豆荚上的标记有类似表意字的象征和假定的作用。也有人从为这些带标记的豆荚只是占卜用的。假定二,是西班牙人入侵时代有记载:在太阳庙的特殊房里有记事牌,上面写有印加统治者的历史事件。假定三,是据一些年代志作家说,1570年秘鲁总统下令搜集并写下了一切可考的秘鲁历史。还提到印加人的古代史是写在镶有金框的大板上,保存在太阳庙附近的一所房子里。那里除了印加的统治者和专门任命编纂历史的人以外,其他人都不准进入。假定四,印加文明的现代研究者提出,印加人是有文字的,之所以没有留下来,很可能这些文字只是镶在金框里的图画,被抢掠金框的西班牙人全部销熔。1980年9月英国工程师威廉·伯恩斯·格林发表学术论文,说他经过7年的研究证明,印加人知道16个辅音和5个元音,是南美大陆出现的最早的象形和表意文字之一。印加人究竟有没有文字?考古学者对此众说不一,但起码至今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可以说明印加人有过文字。
据西班牙编年史家佩德罗·西埃萨记载,印加人当时是用10进位的结绳记事法来记账、统计人口、记录军事和历史传说。这种记事方法称之为“奇普”。结绳记事用的是一条长约1米的粗绳,垂直地拴上很多根细绳,多达上百条,形如麦穗。这些细绳涂上不同的颜色(多用来标志一定的物品),或者再拴上更细的绳子,在细绳上打各种不同的结,结的形状和位置就表示具体的事。研究表明,尽管南美洲古文明比中美洲晚,但这两者之间在计算数学和天文学方面并没有明显的继承关系,印加文明有自己独立的体系。他们设定了根据人体各部分的距离而制定的测量空间尺度。最小的长度单位是指(一个手指的长度),其次是权(大拇指与食指张开的距离)。测量土地最通用的单位是相当于162厘米的长度(一个人的身长)。计算数量使用计算盘。计算盘分成若干栏和格,用作为计算单位的圆石子在栏、格里移动。一天的时间由太阳的位置来确定。日常生活中根据煮熟马铃薯所需要的时间(大约1小时)来计时。印加人崇拜天体,他们的天文学与宗教密切相关。通过观察月亮的圆缺来编制历法,观察太阳的位置来确定农业季节。印加历法以冬至日为岁首,365日为一年,每年12个月,每月30天,10天为一长周,剩余5天为短周。他们在库斯科城的东面和西面修建了4座圆塔,用来观察天象。一年两次的重大祭典,一次是6月的因蒂·拉伊米节,一次是12月的卡巴克·拉伊米节,是庆祝夏至和冬至的祭礼仪式。1533年11月5日,印加帝国在西班牙殖民者的蹂躏下灭亡,其经济文化发展也遭到彻底破坏。但古代印加文明,无疑是世界文明之园中的一朵奇葩,正以其独特的风姿向人们展示曾经有过的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