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世界大发现纪实系列丛书-地理大发现(下)
16213800000010

第10章 撒哈拉壁画群

“撒哈拉”一词,在阿拉伯语中,意为“大沙漠”,位于非洲的北部,地跨苏丹、利比亚、埃及等国,直抵大西洋岸边,总面积约八百多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第一大沙漠。这里气候极炎热干燥、少雨,有些地区一连几年滴水不下,季节和昼夜的温差均较大,最高温度可达摄氏58度,最低温度则为零下15度。沙漠干热风的危害颇大,在炎炎烈日似火烧的情况下,沙粒往往爆裂,发出吱吱的响音。在非洲有这样一个古老的传说:万能的魔王来到撒哈拉沙漠也连声叫干热,忍受不了,只得急忙逃跑。可是令现代人们迷惑不解的是:在这极端干旱缺水、土地龟裂、植物干涸的旷地,竟然曾经有过高度繁荣昌盛的远古文明。沙漠上许许多多绮丽多姿的大型壁画,就是远古文明的结晶。今天人们不仅对这些壁画的绘制年代难于稽考,而且对画面中那些奇形怪状的形象茫然无知,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谜。

1850年,德国青年探险家巴尔斯来到撒哈拉沙漠进行考察,无意中发现岩壁上刻有鸵鸟、水牛及各式各样人物像。由于巴尔斯缺乏考古的知识,不懂得这些壁画的珍贵价值,因而他当时对这次发现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

1933年,法国骆驼骑兵队来到撒哈拉沙漠,偶然在沙漠中部的塔西利台、恩阿哲尔高原上发现了长达数千米的壁画群,都绘在受水的浸蚀而形成的岩阴上,五颜六色,色彩雅致、调和,刻画出了远古人们生活的情景,如:狩猎舞、向神祈祷的宗教仪式场面,还有战车载着手执圆盾、长矛的战士飞驰图,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法国布莱昂少尉将发现壁画群的消息公布于世,这才引起了世人的注意和重视。从此以后,欧美一些国家的考古学家和考察队纷至沓来。1956年,亨利·罗特率领法国探险队在撒哈拉沙漠发现了约1万件壁画,翌年,将总面积约合1万多平方米的壁画复制品及照片带回巴黎,一时成为轰动世界的奇闻。

考古学家们在撒哈拉沙漠已发掘出100多个新石器时代用石块建造的村落遗址。在恩阿哲尔高原以南、艾尔山脉两侧的谷地,发现了远古人类居住过的遗址:灶间渣滓以及牛、羚羊遗骸和猪、河马牙齿、骨制鱼叉等。在恩阿哲尔等地发现了不少石斧、石链、大量石质工具以及数以千计的碎陶片,还发现了绚丽的雕刻品——一头伏着的野兔和一具镶嵌宝石的兽头。从发掘出来的这些大量古代文物来看,大约距今1万年至4000年前,撒哈拉不是沙漠,而是大草原,是草木茂盛的绿洲,当时有很多部落或民族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美丽的肥沃土地上,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最主要特征是磨光石器的广泛流行和陶器的制造,这是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在壁画中还有撒哈拉文字和提斐那古文字,说明当时的文化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壁画的表现形式和手法相当复杂,内容丰富多彩,从笔画来看,较粗犷朴实,是把台地上的红色岩石磨成粉末,加水作颜料绘制而成的,由于颜料水分充分地渗入岩壁内,与岩壁的长久接触而起了化学性变化,溶为一体,彼此不可分割了,因而画面的鲜明度能保持很长时间,几千年来,久经风吹日晒而颜色至今仍然鲜艳夺目。这是一种颇为奇特的现象。

人物形象的特点

在壁画中有很多人像是雄壮的武士,表现出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威武神态,他们有些手持长矛、圆盾,乘坐在战车上正飞驰的样子,表现了战士出征的场面;有些手持弓箭,身材魁梧,高达1.8米,表现了用弓矢射击鹿子和狩猎野牛的场面。从壁画的内容来看,当时人们之间是经常发生战争的,武士们以战争作为自己的职业;狩猎在当时人们的经济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而突出的地位。

狩猎时代初期的壁画中,有一些女性乳房、女性头型等等,有些考古学家根据这些壁画来推测,当时很可能处于母权制氏族阶段,妇女受到高度的尊敬。但后期人物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重叠的女像,嬉笑欢闹的场面等等。还有一幅画:一个营地上有不少小屋,第一座是空的,可能是主人(或者首领);其他各屋门前都有一个女子抱着孩子。这幅画似乎说明当时的社会可能盛行一夫多妻制(或者首领多妻制)之风俗。有些考古学家据此推测:当时可能已转入父权制氏族阶段。

从人像来看,当时的人们已有高低贵贱的身份等级之差别,突出了首领的尊严和高贵,往往把首领的人物肖像绘成正面、凝视、呆板的样子,道貌岸然,以示与常人不同,有意象征首领具有凛然不可侵犯的威严和高贵。从沙漠上的全部壁画来看,首领不只一个,而是许多个,这说明当时撒哈拉存在着许多氏族、部落或民族。有些考古学家认为,当时虽然已产生了阶级,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分化以及等级对立的现象,但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权,估计当时正处于由原始社会末叶,父权制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时期。

从撒哈拉全部壁画中人像的体形特征和身体各部的装饰物特点来考察,当时居住在撒哈拉地区的人们,大体上可以分为下列三大类:(一)恩阿哲尔高原以塞法尔的壁画最为绚丽多彩,其中圆头人物像颇为别致。这些人物画像的肩、背、腹、足部有不少规则的白色斑点,和今天西非及中非的黑人装饰的身体上的标记相似。据一些学者考证,距今约几千年前这里可能居住着苏丹语系族人;(二)壁画中戴着假面具的人像,与现代西非塞奴佛族人在举行成年仪式时所戴的面具相同,说明古代这里曾聚居着塞奴佛族人;(三)壁画中的牧牛人的体形,尤其是发型、辫子、须鬓等,与现在撒哈拉南部撒黑尔地区的呼鲁贝族人的特征极为相似,牧民服饰及生活方式亦与呼鲁贝人相同。有些学者认为,呼鲁贝人在撒哈拉草原茂盛时,从尼罗河上游来到了撒哈拉,到约公元前4000年开始移到尼日尔河畔。

撒哈拉在非洲的地理和历史上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它横贯东西,把非洲一分为二。正因为地理上的这个特点,非洲是以撒哈拉为分界,基本上分为两大人种:即欧罗巴人种和非洲人种(过去把非洲人统称为“尼格罗人”,这是人种学上的名称,意思就是“黑色人种”。但非洲民族的学者们反对这个称呼,他们认为,称为“非洲人”更确切些)。撒哈拉以南,主要居住着皮肤黑色,头发卷曲的“尼格罗人种”——“非洲人”。按语系可分为两大系族:苏丹语系族人(主要分布在西非和中非)、班图语系族人(主要分布在东非和南非)。撒哈拉以北(北非),主要居住着肤色浅棕的柏柏尔人——欧罗巴南支的地中海族人(或称之为哈米特与闪族人)。

在撒哈拉壁画的人像中,有些身缠腰布,头戴小帽;有些身穿华丽的裙袍,头缠花布;有些人不带武器,像是敲击乐器的样子;有些似作献物状,像是欢迎“天神”降临的样子,是祭神的象征性写照;有些人像作翩翩起舞的姿势。所有壁画上的人物像,从不同的侧面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宗教信仰的场面。从画面来看,舞蹈、狩猎、祭祀是当时人们生活和风习的重要内容。很可能当时人们很喜欢在战斗、狩猎、舞蹈和祭祀前后作画于崖壁上,以此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或者用绘画来鼓舞情绪。因此,这些壁画都源于社会生活实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体现了非洲人民勤劳勇敢、乐观豪迈的民族性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动物形象的特点

在撒哈拉的壁画中,动物形象颇多,千姿百态,各具特色。有些动物站立,有的行走,有的狂奔,有的跳跃,还有怀孕的和受伤的,有些动物身上画有长矛、箭头或者棍子打伤的痕迹。有的壁画中画了长方形的陷阱,表现了动物掉落陷阱的场面。有的壁画生动逼真地画出了猎人张弓搭箭、猛力射击的神态,同时也显示出动物受惊后四蹄腾空、势若飞行、到处狂奔的紧张场面,形象栩栩如生,创作技艺非常卓越,可以与同一时代的任何国家杰出的壁画艺术作品媲美。撒哈拉地区的古人,只有在日常狩猎生活中对野兽进行过长期的细致的观察,才能创作出如此富有情趣的作品。

在动物的形象中,马的数量较多,有两匹马或者四匹马拉着战车飞驰的画面。一些学者根据大量马拉战车的壁画来推论,距今几千年前撒哈拉是大草原,雨水丰沛。因为草和水是大量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如果那时不是草原,雨水极缺少,就不可能有如此大量的马。另外,在塔吉拉明迷宫般的石块中,发现了巨大的河马壁画,这是畜牧时代早期的作品。

描绘聚集在水场内的牛群壁画,数量最多,最为丰富多彩,其中尤以牧牛彩色画和雕刻最为精美。恩阿哲尔高原塔基迪多马坦的牧民放牧画别有一番景色:拴在椭圆形茅屋前的水牛俯首休息,远处,一群长角牛姗姗归来。有些学者认为,壁画中水牛形象之多,这也可以证明现在的撒哈拉大沙漠几千年前曾是大草原。

壁画中还有鸵鸟、大象、羚羊、长颈鹿等一些动物形象,有用弓矢射击鹿子、刚生产不久的母鹿和幼鹿等等画面,这些画像都较生动形象,神态逼真。

关于骆驼形象——“沙漠之舟”的壁画,只是在极少数地区才有发现,而且根据碳-14的科学方法测定,这些骆驼形象的壁画都是后期的作品。前期的壁画中,没有骆驼的形象。当撒哈拉成为沙漠以后,约在公元前400年至公元前300年左右,骆驼才从西亚带到撒哈拉,这个时期正是罗马共和国的疆土扩拓于此的时期。

在今天极端干燥的撒哈拉沙漠中,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丰富多彩的古代艺术品呢?这曾经是轰动全世界的一个奇谜。有些学者指出,要了解这个谜,就必须首先从非洲远古气候的演变方面来探索和解释。据一些考古学家和地质学家考证,在距今约三四千年前,撒哈拉原来不是沙漠,而是湖泊、草原之地。约六千多年前,曾是高温多雨期,以塔西利台地为起点,北到突尼斯洼地,南到基多湖畔,构成了庞大的南北向水路网。多雨期使台地出现了许多积水池,各式各样的动植物,就在这里繁殖了起来,高度发达的撒哈拉文化曾昌盛一时。有些学者认为,公元前5000~前3500年左右,在撒哈拉草原居住着很多狩猎或游牧部落,公元前3500~前2000年左右,是撒哈拉人以牧牛为主的时代;公元前2000~前500年左右,是撒哈拉人骑乘时代,即马的时代;公元前400~公元300年左右,随着气候的变化,此时是撒哈拉的骆驼时代,昔日的大草原终于变成了大沙漠。以上的看法,只是一部分学者的推论,是否正确?目前还难以断定。

撒哈拉大沙漠的壁画,是古代非洲艺术宝库中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在古代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闪烁着奇光异彩。自从它们被发现以后,不知有多少游客被那奇特多姿的画幅所吸引,所陶醉,为之赞叹和遐想联翩。

是谁在什么年代创造出这些硕大无比、气势磅礴的壁画群?刻制巨画又为了什么?这些至今还是一个尚未完全揭晓的古代非洲文明之谜,还需专家们去深入考察和研究,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