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科学我知道-Why人工智能
16215200000020

第20章 机器人能和人友好相处吗?

不论是工业机器人还是特种机器人(尤其是服务机器人)都存在一个与人相处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不能伤害人。然而由于某些机器人系统的不完善,在机器人使用的前期,引发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事故。

1978年9月6日,日本广岛一家工厂的切割机器人在切钢板时,突然发生异常,将一名值班工人当作钢板操作,这是世界上第一宗机器人杀人事件。

1982年5月,日本山梨县阀门加工厂的一个工人,正在调整停工状态的螺纹加工机器人时,机器人突然启动,抱住工人旋转起来,造成了悲剧。

1985年前苏联发生了一起著名的智能机器人棋手杀人事件。全苏国际象棋冠军古德柯夫同机器人棋手下棋连胜3局,机器人棋手内部程序大乱,突然“恼羞成怒”,向金属棋盘释放强大的电流,竟然当众将这位国际大师击倒。

这些令人惊心的事实,让人们使用机器人时带有几分畏惧,并且展开了关于“机器人是福是祸”的讨论。

面对机器人带来的威胁,日本邮政和电信部门组织了一个研究小组,对此进行研究。专家认为,机器人发生事故的原因不外乎3种:①硬件系统故障;②软件系统故障;③电磁波的干扰。

这种意外伤人事件是偶然也是必然的,因为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总有其不完善的一面。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这种意外伤人事件将会越来越少,近几年没有再听说过类似事件的发生。正是由于机器人安全、可靠地完成了人类交给的各项任务,使人们使用机器人的热情才越来越高。

在科幻小说和电影电视中,人类与机器人作战的场面已不陌生。机器人被分为两种,一种是人类的朋友,协助正义战胜邪恶;另一种则是人类的敌人,给世界带来灾祸。

英国雷丁大学教授凯文·渥维克是控制论领域知名专家,他在《机器的征途》一书中描写了机器人对未来社会的影响。他认为50年内机器人将拥有高于人类的智能。机器人在某些方面确实比人类强,比如:速度比人快,力量比人大等,但机器人的综合智能较人类还相去甚远,还没有对人类形成任何威胁。但这是否说明人类永远能控制或战胜自己的创造物呢?现在还不得而知。这些预见从另一个角度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不要给自己创造对手。

克隆技术的出现,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大多数国家禁止克隆人。但还没有禁止机器人的开发利用,因为现在的机器人不仅未对我们构成威胁,而且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裨益。对于一些对人类有害,如带攻击武器的军用机器人应有所选择并限制起其发展,我们不应将生杀大权交给机器人。

随着工业化的实现,信息化的到来,我们开始进入知识经济的新时代。创新是这个时代的源动力。文化的创新、观念的创新、科技的创新、体制的创新改变着我们的今天,并将改造我们的明天。新旧文化、新旧思想的撞击、竞争,不同学科、不同技术的交叉、渗透,必将迸发出新的精神火花,产生新的发现、发明和物质力量。机器人技术就是在这样的规律和环境中诞生和发展的。科技创新带给社会与人类的利益远远超过它的危险。机器人的发展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从工业走向农业、服务业;从产业走进医院、家庭;从陆地潜入水下、飞往天空等。机器人展示出它们的能力与魅力,同时也表示了它们与人的友好与合作。

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不断地创造出各种各样为人类服务的工具,其中许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作为20世纪自动化领域的重大成就,机器人已经和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社会的进步是历史的必然,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像其他许多科学技术的发明发现一样,机器人也应该成为人类的好助手、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