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外企红尘大写真
16286800000024

第24章 商海基督徒

说我年轻?不好意思啦!我今年32岁,1983年来大陆从商,已经10年了。

那时候,我还是个22岁的大男孩,大学刚毕业,满脑子闯世界的狂想。而且这一闯就要出香港,闯进当时还很闭塞的大陆。所有的亲友都反对我,劝我说大陆去不得的啦,挣不到钱啊。说我在香港土生土长,熟悉这里的民风,又有三个经商的哥哥帮忙,无论如何该在香港商界混上几年,等大陆商业环境好点了再去。我跟他们说,现在大陆打开一扇门,你不抢先进去占领一个好的位子,再等几年,土霸王都出来了你再去,哪还有你的位子?他们说不服我,不答应也只好答应啦。

怎么想到来大陆?我当时的感觉是中国将成为亚洲商业中心。谁能越早在大陆占领一个市场,谁就能发大财。

事实证明,我的感觉是对的。初来大陆时,我和我的老板一个22岁,一个26岁。我们单枪匹马闯天下,几年后拿下了华北地区。公司在大陆发展很快,到今天有了全国性的商业网,有了自己固定的客户。这几年,分别在北京、广州、大连建立了办事处。又在天津、哈尔滨投资建了两个合资厂。不敢说发了大财,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赚了应该赚的钱。

说我经商有道?我的经商之道是“人道”——为人之道。

在我们今天的世界,人与人的思想都国际化了。不管美国人、中国人还是蒙古人,都是一样的人。

在国内谈生意,我觉得国人爱走几个极端。一是把老外估计得太高,于是自己先矮了一截;二是把自己估计得太高,有一种“别以为我在大陆,其实我什么都懂”的貌似自尊其实自卑的心理;三是在生意中,大谈爱国主义。我觉得这没必要。经济活动是民间活动,没必要谈太多的政治。做生意不存在是不是中国人的问题。

中国人有很强的逆反心理。而老外常常利用这种心理。老外很聪明,他们常常以不懂为借口回避很多问题。谈到关键的事,其实他早听懂了却连说“我不懂,我不了解中国”,装糊涂。用国人的原谅来掩盖自己的错误和企图。我不信他们不懂。很多外国人连非洲都去过,他能理解非洲,就不能理解中国?对外商来说,有利就是目标。

在商务谈判中,是中国人也好,是外国人也好,只要你有一种人人平等的思想,事情就好办了。你外国人也是人,国人不必把他们看得高深莫测;也不必觉得外国人来中国就是为了赚中国的钱而对他们抱有一种敌意。

国人有个麻烦,他们总觉得外国人赚多了。其实什么叫赚得多?这多与少没个标准。主要是货真价实。不能谈杯却给碗。做买卖是一种比赛。有人多赚,自然就有人少赚。但买卖成交必然对双方都有利。我不喜欢听“你骗人”这句话。你要说骗就别做这笔生意。做生意没有“命令式”,也没有强制,就是愿者上钩。最多是该得到更多但没得到那么多。这谈不上骗不骗的问题。

在中国做生意,常有人问我,你是基督徒,基督徒不能讲假话,你能不能告诉我们你做这笔生意挣多少?我告诉他们首先我老实告诉你你也不会信;其次,我做生意凭良心。我要看我产品的成本,若公司投入一千万,我挣一百万很合理;但投入一千万,挣二个亿我也不干。我怕有问题。这叫赚暴利,会把人卷进去。

在与国人做生意中,他们喜欢了解你的事,这是很多外商遇到的问题。在我的信仰里,每个人都是人,每个人都有属于他而别人不能碰的东西。这些东西有些是属于公司的,不能让你知道,你想知道是你不对;有些是属于个人的秘密,要尊重。大家都知道在国外一个先生要问一个小姐多大年龄,她起身就会走。中国有句古语“非礼勿视,非礼勿行。”知道你应该知道的事,别去打听你不该知道的东西。

当然,中国人很有人情味。这是我在中国10年始终有的感受。1983年我来大陆时,中国商业气氛还不浓,老百姓安安分分居家过日子。但那时的中国人非常热情,非常热心,很好打交道。我说过我这人很重为人之道。在与国人的交往中,我尊重他们,愿意和他们交朋友。他们也一样关心我。这对我们香港人来说也是不容易的。很多香港人来大陆,把自己看成“救世主”,一会儿把香港拿来和大陆比,一会儿拿美国和中国比,指责中国的法令、政策这不行那不是,总想处处显出自己高于国人的特殊地位。我觉得这些人很没意思。你到人家的土地上来挣人家的钱就应该尊重人家的规矩。就比如你去人家家里做客,发现人家家里和你家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且不说这些不一样是好是不好吧,你张口就指责人家这个不如你家,这个不合你的口味,那个又需要按你的要求改变。这样去做客,主人即便不把你轰出来,你也会被视为不受欢迎的人。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我是抱着做好客人的想法与中国大陆的主人们相处的,因此虽然我在中国大陆也常遇到一些不适应、不喜欢的东西,但我是在互相尊重、互相友善的基础上与国人交往的,觉得处得不错。刚来中国那会儿,我常常几周内在一个省路过多次。每次路过,我都去看望一下我熟悉的朋友。这对我来说是顺便的事,但他们却很是记在心里。一回二回三回不是朋友也成朋友了。所以我要办什么事,他们也绝对全力帮忙。你想想,我是一个香港人,在大陆做生意,一个人纵然有三头六臂,跑的地方也有限。要不是有国内这些朋友帮忙,生意是万万做不好的。有一阵子我在东北跑,那些省里的部长、局长都和我很熟,办事也好办。客户也是这么一天天建立、发展起来的。

我们公司是从事土木工程的,像家具啊,地板砖啊,建筑装饰材料啊什么的。机械设备进出口也是我们的强项。我们是第一拨进口“席梦思”生产线的公司之一。中国1983年以前是没有“席梦思”的。想想这10年,中国变化有多大。现在“席梦思”在城市家庭已经很普及了。我们因此挣了钱,也让大陆老百姓享受了现代文明和舒适,也算是一种善事吧。我是基督徒,希望用一种合乎道理的方式挣钱,不择手段没意思。那不是平安钱,是亏心钱。

什么时候信的基督教?1990年吧。在大陆经商这些年,我看了不少基督教的故事书。一开始是在旅途上、宾馆里消遣。但随着我年龄的增长,对人生认识的深刻,我发现基督教的教义点通了我。为我解释了许多长期困扰我的问题。我渐渐信服了它。我认为我很理性地做出了我的宗教选择。我想如果没有在大陆这七年的经商经历,我不会选择基督教。说来你可能不信,我从小学到高中这10多年读的都是教会学校。但我并没因此去信基督教。这些年我信了,是因为我所经历的在其教义中得到了解释。而我成为基督徒以后,对我的经商有很大的影响。信教前,是用自己来衡量事物。而自己的思想有时是闭塞的,有时是有局限的。这样,常常会对自己不满意。觉得很无奈。想把握事物而不能时,我很不踏实。有时常想人生出来就是为了死,很没意思。赚再多的钱又有什么用。因此常常表面精力充沛,但精神上很空虚。

信教以后,我的心气平和了。我相信我所信的神是有力量的,能帮助我。遇到不顺心的事,我能从我所信的教义中,获得一种释放,获得心灵的平静。而这种心态平和对商场上的稳操胜券是至关重要的。我从基督教中获得了一种真正的自信,就是认识到自己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所以现在生意越来越难做了,我却没有这么多的空虚和苦恼。因为经济活动不光是你个人的事,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关键是我有没有尽力。若尽力了,做不成生意,也没办法。我想我的老板也会这么考虑的。

国内十年,我觉得北京最好。北京人精神修养在东南亚是数一数二的。和香港人比,我觉得香港人精神、思想很现实。而北京人知识面很广,基础好,想问题有板有眼,看问题也很全面。尤其这几年,国内经济形势大好,商业环境大为改善,现阶段出现的中国商人更是知识水平高,见识多广,很是精明。这对我们就是一种挑战,一种竞争。我们公司所经营的土木工程行业很狭窄,专业性强。这些年随着国内市场的日益饱和,同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加上国内资金紧张,使我们的生意越来越难做。这不,今年到现在快八月份了,还没签下一个合同。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公司是从竞争中产生出来的。从一开始我们发展的宗旨就是踏踏实实,在国内打好基础。我们公司在香港的字号比较老,信誉很好。我们的竞争力是很强的。要是我们不行了,别的公司也可能得瓦解了。

但国内生意难做也是事实。所以这两年我们成立了合资厂,专门经营地板块。产品一部分出口德国,一部分国内俏化。对驻京办事处,也在改组。作为公司营业部的副总经理,国内这一块是我一手创建起来的。我还亲自来北京当了两三年驻京办事处首席代表。这几年为什么不干了?很简单啦!结婚了,太太不高兴我成年在大陆哇。现在只有两头跑啦。国内市场很大,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没有发展。关键是必须策划好在目前竞争状况下如何发展。

我当然对在华商业的发展是有信心的。我不会气馁。目前的困难也不会让我对这一行业丧失信心。尽管十年前我选择电机工程专业时,就曾想过万一哪一天生意做不下去了,还可以在这个领域做做“马仔”。

是的,我在选择电机工程专业时,就已经决定要从商。

为什么要从商?

我这个人外表文弱,但不受别人的影响和控制。虽然我几个哥哥是商人,但我从商并不是受他们的影响。我19岁高中毕业后,做过三个月的Salesman(销售人员),觉得挺有意思,挺刺激。便决定把经商作为终身职业。

然后,我进了大学。为什么决定从商后又进了大学?我觉得我需要读书。哥哥们说得好,把书读好,不一定能做生意,但可以增加做生意的机会。我三个月的推销员的经历,也让我认识到没有专业知识做生意,就像在自由市场讨价还价一样,没什么意思。真正的Salesman不仅销Price(价格),也销Knowledge(知识)。

想做生意为什么不选择商科而去学工科?当然我有我的考虑啦。我想从商,但不想搞纯商业。纯商业太危险。贸易也不过是中转站,最后还是要发展成实业。所以我想做工业领域里的商业。

念完了大学,我警告自已,这文凭只是你参加某一行业工作的许可证。假如你不能给老板挣钱,你文凭再高老板也会炒了你。所以,我假想自己没念过书。其实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工作中用不了多少。实际工作中运用的只是一些定理,而不是这些定理是怎么推论出来的。再就是做人。你看,又回到一开始的话题里去了。

我讨厌做人不守信用。但在国内做生意,常常碰到不守信用的人和单位。我觉得中国什么法律都有,但执法却不严。做生意最忌讳不履行合同。要我们认真去打官司,花钱还在其次,耗神费心又费时,最终的结果可能还是打不赢官司。即便官司打赢了,你所花的钱所耗的精力也与这种赢相抵了。所以经常只要我方损失不大,也就忍了。

这不,最近又有一家国内企业一项合同不履约。虽然我们已经委托国内有关单位仲裁,但其实又能指望有什么结果?

什么?应该保持我惯有的自信?好吧!小姐,就冲你的鼓励,我请你喝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