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永远的家园:土楼漫游
16327500000004

第4章 走进土楼(南靖)(1)

南靖与永定接壤,从永定的高头进入南靖的书洋,只要五分钟的车程,一路上峰回路转,青山碧水,土楼便散落在各个村寨,犹如天上掉下的飞碟,神秘奇特,又如地上冒出的蘑菇,数不胜数。

一座蜿蜒而来的大山,被劈开一道宽阔的峡谷,一支弯弯曲曲的山溪,精灵般从峡谷中泻出。清澈闪亮的溪水,象银链一样把山脚下、溪岸边二十多座形态各异的土楼,串成一个美妙绝伦的客家村寨。这就是书洋镇的塔下村,溪水流过全村,从土楼门前流淌而过,给古老的土楼们平添了一份生机。在塔下土楼群里,最具特色的也许是裕德楼,前半楼高四层,每层10个房间,一个楼厅,两部楼梯,跟一般土楼没什么不同,奇怪的是后半楼,有三层楼那么高,却只有一堵半月形的夯墙,上面盖着护墙瓦,什么也没有了,人们形象地把它叫做“围裙楼”。塔下还有一处奇观,这就是张氏祖祠的德远堂,面前一口池塘边耸立着二十根石旗杆,如一片石林,这是表彰科举登科的族人,文科顶端是笔,武科顶端便是刀戟。如此密集的石旗杆,在闽西南土楼乡村首推塔下,由此可见塔下人杰地灵。

从塔下出来,经过曲江村,你随处可以看到土楼,溪岸边、坡地上,好像朵朵黑蘑菇,很随意地生长在那里,随便数一数,也有11座之多。再往前走几百米,爬上一个小山坡,又可以看到一片土楼群。

那就是河坑土楼群,两条小河流在山脚下交汇,在河的两岸,青竹绿树,16座圆楼方楼就掩蔽其中,白云浮动,炊烟升起,土楼若隐若现,远远望去,就像一片仙境楼阁。

奎坑村,四周群山耸立,一条小溪穿越而过,村庄地形两头小中间大,像是一艘小船,船上载着20座或方或圆的土楼,你说这是不是比航空母舰还要壮观?南欧村,25座土楼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坳里,像是一个五世同堂的土楼家族,其密度之大,别处少见。梅林镇(石祭)头村,4座圆楼3座方楼手拉手似的挽着一座半圆楼,从山上往下看,犹如七星伴月,令人遐想无穷。

说到土楼群,最壮丽、最美妙、最神奇、最具特色、最闻名遐迩、最震撼人心的莫过于田螺坑土楼群了。

汽车在盘山公路上爬行,两边的坡地上和小溪边,土楼星星点点的,一座、两座、三座,到处都是,好像进入了一个土楼王国,突然一个急弯下坡,眼前一片豁然开朗,山坳里出现了一个庞大的土楼群,好像一束强光唰地打在你的眼睛上,很多人这时候都忍不住要叫出声来。

这就是田螺坑土楼群,也许你已经在电视上、画册上看过一百遍一千遍了,可是当你站在山坡公路上俯瞰,心中仍然是汹涌澎湃的激动。四座圆楼簇拥着一座方楼,像是一朵怒放的梅花,美妙绝伦,璀璨夺目,又像是一支气势磅礴的五重奏交响曲,在青山秀水之间激越地奏响。公路随着山势蜿蜒而下,随着观看角度的变化,田螺坑景观魔术般地不断变幻,圆楼时而在前时而退后,方楼时而隐蔽时而暴露,来到坡底公路上,抬头往上一看,田螺坑土楼群犹如布达拉宫横空出世,巍峨耸立,庄严肃穆,在阳光里一派金碧辉煌。

从建筑学家到文人墨客、从联合国官员到普通旅游者,人们给了田螺坑太多的美誉,不惜用尽辞典里最美的词语,可是这天外奇观似的土楼群只不过是一支黄氏客家人世代居住的民居。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妪不解地问游客:你们城里也有这种土楼吗?一个还没上学的小男孩对香港凤凰卫视的记者说:我们住惯了也没觉得什么稀奇,我们这里没钱,土又很多,只好盖这种土楼了。

田螺坑的开基祖来自山那边的永定奥杳,据族谱记载,是一个叫黄百三郎的,从永定翻山越岭而来,发现这里依山傍水,风水不错,就在此落脚,以养母鸭为生。据说,他养的母鸭与众不同,每次都是生两只蛋的,这就使他慢慢积攒了一笔财富,有了建造土楼的财力。至于有一个仙女化作田螺姑娘,看上黄百三郎,资助他建成土楼的民间传说,则显然是无聊文人的牵强附会。

田螺坑第一座土楼叫步云楼,就是那处于“梅花”花心位置的方形楼,始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高三层,每层26个房间,全楼有4部楼梯。取名步云,寓意子孙后代从此发迹,读书中举,仕途步步高升青云直上。果然,步云楼还在兴建,族人又有了财力,随即在它的右上方动工夯建新一座圆楼,叫和昌楼,也是三层高,每层22个房间,设两部楼梯(可惜步云楼与和昌楼在1936年被土匪烧毁,1953年原址原样重新修建)。1930年,步云楼的左上方又建起了一座圆楼——振昌楼,还是三层高,每层26个房间,1936年,一座叫作瑞云楼的圆楼又在步云楼的右下方拔地而起,高还是三层,每层26个房间,最后一座文昌楼建于1966年,准确地说它是一座椭圆形楼,仍旧是三层,每层有32个房间。

一方四圆,如四个圆环围着一个方圈,又如一个方圈系着四个圆环,错落有致,疏密得体。从视觉上来看,如果全是圆楼,环环相连延续不断,不免使人失去方向感,连东西南北也无法分辨,因为圆形是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的,人们进入其中会产生恍惚不安的感觉,但是居中有一方楼之后,整个村落的方向性就明确起来了。据专家考证,各座楼之间都是采用黄金分割比例2:3、3:5、5:8而建造的,其实乡民们夯造土楼,连设计图纸都没有,哪里谈得上什么黄金分割,他们只不过根据风口水势,凭借老一代传下来的经验,就地取材,用最常见的红土,一层层地把房子夯造起来,他们完全是不经意间创造出世界奇迹的,也许你不能不说他们是全世界最天才的建筑家。

从田螺坑往下走四公里,就来到了下坂村,这里是一片群山削开的平地,溪流欢畅,茶园层层递进,12座土楼井然有序地散布在溪流两岸。这里面名气最大的土楼当属裕昌楼,而且似乎越来越显出一种“土楼明星相”。

裕昌楼一般被人叫作东倒西歪楼、歪歪斜斜楼,顾名思义,它是歪斜的,不过这从外观上看不出来,当你一脚踏进楼门,猛然看到全楼回廊的支柱左倾右斜,最大的倾角达到15度,似乎只要一阵风吹过来,它们就会轰隆一声倒下,这时你心里不由一紧,也许就要抽腿往楼外跑了。其实,六百多年来,裕昌楼就是这样,有惊无险,风雨不动安如山。

裕昌楼始建于元朝中期(1308——1338年间),为刘、罗、张、唐、范五姓合建,高5层,每层54个房间,全楼分成五大单元,每一单元有一部楼梯,五个家族各居一个单元,后半楼的每家每户的一楼灶间,都有一口清冽水旺的井,拿起水桶伸手即可打水,天井中心还建了一座单层小圆楼,作为祖堂,前面用河卵石铺成一个大圆圈,根据金木水火土等分五格,形状各异,煞是好看。楼是五姓人家合建的,木匠师傅和泥水师傅便由五姓人家轮流供饭。一个寒流袭来的夜晚,刚供完一轮饭的人家以为没事了,早早就吹灯睡觉,轮到供饭的那一户人家以为是明天一大早的事,天一黑也钻进被窝了。两家没有交接好,这就苦了夜晚加班的木匠师傅,天寒地冻,饥肠辘辘,以为主人家该送来热气腾腾的点心,谁知老半天不见动静,越等越失望。也不知是饿得神思恍惚还是有意作弄,木匠师傅这一晚上做出的榫子都不合规范,榫眼太大而榫头太小,不过主人没有发现,立柱上梁之后一时也没有出现异常。

据说,裕昌楼原本是建了七层,屋瓦尚未完全盖好,一群外村人到楼后山上扫墓,放了三声响铳和一大串鞭炮,开始烧纸钱,这时一阵山风吹来,把烧着的纸钱吹到七楼的杉木柱上。大家一阵紧急扑救,很快把火扑灭了,不过裕昌楼人却觉得新楼还没住人就先过火,不大吉利,就把七楼连同六楼一起拆除,在五楼重新钉桷盖瓦。不久,大家发现二楼以上的回廊支柱开始倾斜,似乎有倒塌的危险,不由人心惶惶。这一天傍晚,一只老虎突然闯进楼里,这个不速之客象巡视大员一样,在一楼回廊走了一圈,又爬上二楼,在回廊上走了一圈,从后窗跳到楼后的山坡,撑起前脚坐在山坡上,目光温存地看着裕昌楼,轻轻地吼叫了一声。山大王的这一声轻吼,全楼人都听得清清楚楚。刘姓人说,这一声是叫“好”,对裕昌楼的落成表示祝贺。其余四姓人却认为,老虎入楼不是好事,有了第一次肯定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将来凶多吉少。不久,四姓人家就把各自的单元贱价卖给刘姓人,迁往他乡或者漂洋过海到南洋去了。刘姓人得到整座土楼后,对摇摇欲坠的梁柱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和研究,发现柱子虽然倾斜,但由于梁柱相互牵引,整体合力没有受到破坏,大楼是不会倒塌的,于是他们便安居乐业,六百多年来繁衍生息,人才辈出,有明清的进士,更有现代的大学教授和厅级干部,至今还有一百多人住在楼里。

想来真有意思,木匠师傅本意是要捉弄一下楼主,谁知歪打正着,无意中使裕昌楼扬名远近,几百年来为人啧啧称奇。在闽西南土楼乡村,象裕昌楼这样歪而不倒的土楼是绝无仅有的,不仅成为有趣的人文景观,也算得上建筑学的一个小小奇迹。

土楼的选址,一般是在较为开阔的平地上,但是在书洋镇石桥村,却有一座土楼是例外的,它建在临溪的陡峭的坡地上,远看像一条横卧的长龙,前低后高起伏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