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汉语汉字东方文学(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16337300000006

第6章 汉字的演变

汉字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惟一从古以来不断发展,一直使用至今并仍有生命力的一种文字。汉字不仅是汉族人民通用的文字,历史上也曾是少数民族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等古文字的蓝本,也是壮族、布依族、白族、瑶族、水族等民间使用、记录本民族语言的土俗字的蓝本。中国许多少数民族均曾部分或全部使用汉字。国外如日本、朝鲜、越南古代曾长期使用汉字作为书面语,后来又借用汉字记录自己的语言,或利用汉字的偏旁笔画和造字方式创造自己的文字。例如日本的片假名、平假名,朝鲜的谚文,越南的字喃等。日文、韩国朝鲜文至今仍使用部分汉字。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种文字,已成为国际通用的语文之一。

汉字是一种表意兼表音的意音文字,是独立发明、逐步演进、由笔画结构而成的方块字。目前所知最原始的汉字是大汶口文化陶尊上的图形文字,以及河南龙山文化陶器上的刻画文字,称为陶文。由此推算,汉字的历史大约在五千年上下了。现存已经释读最古汉字叫做甲骨文,是三千多年前的遗物,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在长期的历史岁月里,汉字作为意音文字的本质没有改变,但是汉字经历了某些旧字消亡,一些新字产生以及结构的变化。此外,在书写体式方法上经过多次重大变化,形成多种字体。商周时代有小骨文、金文;战国时秦有大篆,六国有简帛文字;秦汉时有小篆、隶书;汉以后有楷书、草书和行书等等。

从甲骨文开始,汉字字体演变的过程可以分成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商代开始到秦代为止的古文字阶段。所谓古文字通常是对小篆以前文字的总称,包括甲骨文、金文、六国古文、大篆、小篆。甲骨文是指商代后期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占卜记事的文字。金文旧称钟鼎文,是铸刻在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大篆又称籀文,春秋战国时通行于秦国,形体一般比后来的小篆繁复。六国古文主要是书写在竹简和缯帛上的文字,合称简帛文字,其特点是简体字流行。小篆是秦统一六国后以大篆为蓝本推行的标准文字,图画性削弱,符号性加强,成为古文字的最终形式。第二阶段是从汉代开始一直延续到现代的隶楷阶段,包括隶书、草书、行书、楷书。汉字形体的演变,是由近似图画的线条写实变成由笔画组成的符号,主要是笔势的变革,即笔画姿态的变革。小篆以前的早期文字,线条以圆转为主;隶书以后的后期汉字,笔画以方折为主。形体的演变趋势是由繁趋简。

汉字形体主要经历了两次重大的变革。第二次是由篆书变为隶书,称为“隶变”。隶书是由篆书演化而成的便写字体,始于秦代,通行于汉、魏。由于隶书书写起来要比古文字方便得多,因此,由古文字变为隶书,是汉字形体上最重要的一次简化,成为汉字形体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演变成现代文字的分水岭。隶变以后,汉字完全失去了古文字时代的象形面貌,变成了纯粹表意兼标音的符号。第二次是由隶书变为楷书。楷书也称真书、正楷,是由隶书演变出来的通行至今的正式字体。从表面上看,楷书对隶书的改变似乎不大,但是楷书的笔画书写起来比隶书更加方便,所以由隶书变楷书也是一次重要的简化。楷书起源于汉代,进入南北朝以后成为主要字体。楷书的“楷”当楷模讲,原意是指可以作为楷模的字或有法度的字,本来并非某种字体的专名。唐代以后,楷书才具有现代人所说的楷书的含义。楷书通行后,汉字字体就没有很大的变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过汉字的简化和整理工作,共淘汰1055个音同义同而写法不同的异体字,产生2238个简化字,这些简化字已经成为全国汉文图书、报纸、刊物以及学校教育和日常文书工作的规范用字。

至于草书和行书,一般认为草书是草率的隶书,即草隶,形成于汉代。

草隶到东汉章帝时成为章草,到汉末进一步草率化,成为今草。唐代更有所谓狂草,难以辨认。行书是楷书的快写字体,相传始于汉末。我们所熟悉的行书是介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但实际上是行书在先,楷书在后,楷书是在行书的基础上形成的,今草书的形成也受到行书的影响。不过楷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草书字体的变化,又对行书产生了很大影响。行书书写快速又不难辨认,有较大的实用价值。魏晋以后成为人们日常应用的手写体。

现在的汉字,除印刷体和缮写公文外,可以说是楷书和行书配合应用的时代。行书没有严格的书写规则,写得规矩一点,接近楷书的,可以称为真行或行槽;写得放纵一点,草书味道较浓的,可以称为行草。由于汉字的形体特点和书写工具毛笔的特点,汉字书写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世界上任何文字都无法比拟的书法艺术。历代书法名家辈出,碑刻手迹如林,保存下不少珍贵的艺术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