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丝绸瓷器(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16337400000015

第15章 丝绸之路上的陕西法门寺地宫

1981年8月23日,位于西安以西一百多公里的扶风县法门寺宝塔轰然倒塌,从塔中发现了大量的佛教文物。1987年,陕西省的考古工作人员在清理塔基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了地宫后室上的藻井盖,石盖上有一道裂缝,用电筒一照,金光反射,原来里面埋藏着大量的金银器与织金锦。至此,被埋葬了一千多年的大唐皇室丝织品终于重见天日了。

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碑文可知,该寺始建于汉代,宫内藏有佛骨。佛骨每隔三十年被迎入宫中一次,这在唐代达到了极盛时期。碑文记载,最后一次迎送佛骨是在唐懿宗时期,此后地宫就被关闭,直至今日。因此,地宫中供奉的丝绸大部分是晚唐懿宗时期的产品。

地宫前后三室均出土了大量的丝织品,数量极大。最为精美的是红罗地蹙金绣随捧真身菩萨佛衣模型一套五件,以及包裹佛指用的锦套一件。这组衣物原置于鎏金银菩萨捧真身像手捧的漆盒内,包括上衣、下裳、袈裟、案裙和坐垫,按比例缩小成身高约十厘米左右。这件菩萨名为捧真身,可知唐代皇帝在迎佛骨回宫过程中,就是将其置于菩萨所捧的荷叶盘上的。但重新埋入地宫时,佛骨被置于宝函之中,另捧于菩萨手上的这些衣物,则应该是为佛祖特制的衣物模型。这套衣物所用原料均为降色罗地蹙金绣面,绢里。上衣绣满了折枝花卉,花心有一颗珠;下裳和案裙饰以云纹,袈裟图案最为复杂,采用七节二十一水田格,格上绣着盛开的莲花;坐垫于跪拜时用作膝垫,绣有正面莲花。蹙金绣是一种用捻金线在织物表面盘成图案,然后以其他丝线把金线固定的绣法。这套衣物是目前发现保存最好的唐代蹙金绣品。

此外,在一个腐朽的白藤箱里堆积的丝绸达七百八十层,有二十三厘米厚,若铺展开来,面积可达四百多平方米。在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随葬物帐碑上详细记载了当时供奉的各种物品名称,其中有丝、帛、罗、花罗、绘罗、可幅绫、缭绫、织成绫、赭黄熟绿绫、细异纹绫、白异纹绫、织成绮线绫、绮、龙纹绮、辟邪绮、锦、金锦、金褐、银褐、白叠、夹缬、绣、蹙金绣等,包括丝、棉、毛等各种材料的织物。这些织物,无疑是晚唐时期染织业最高水平的代表。其中最有价值的是用金线显示花纹的织金锦,所使用的拈金线极为精致。但可惜的是,目前的文保技术还不能将其揭开,由于总体保存状况不佳,大部分仍被封存于冰箱之中。日前,中国文物部门正在与德国合作,共同攻克这一文保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