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丝绸瓷器(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16337400000033

第33章 丝绸贸易的其他重要通道

1.伊西道

唐代伊州至西州之路简称伊西道。《新唐书·地理志》记载:自伊州纳职县“西经独泉、东华、西华、驼泉,渡茨其水,过神泉,三百九十里有罗护守捉。又西南经达匪草堆,百九十里至赤亭守捉,与伊西路合”。

伊州至罗护守捉,在伊庭道已作介绍。罗护之西,吐鲁番出土文书记有罗护镇、罗护坊、罗护烽、达匪馆、达匪烽、草缒(堆)馆、赤亭镇、赤亭坊、赤亭烽、蒲昌馆等。赤亭在今七克台(七克腾木、齐克塔木),七克台南面南湖村之南有土坯筑的戍堡,可能是赤亭故址。

这条路线大致是从今哈密(伊州)西经惠井子(罗护)、七克台、都善县(蒲昌馆)、连木沁、胜金口南下高昌古城(西州治所),全程约九百五十至九百七十里(唐代史料记七百三十或七百五十里,有误)。此外,前述“与伊西路合”一语又表明在赤亭之东罗护之南当另有一路连接伊州和西州。据文献记载,玄奖从伊州行“南债”,经自力城(唐蒲昌县)至高昌城。

2.西州南道

西州南道大体可分向东南、南和西南三个方向,前两者因资料匮乏难以确指。东南方向通沙州(敦煌)称“大海道。

3.焉耆道

焉着道,指从吕光馆至焉耆镇城和焉耆国都,并南出铁门关之路。《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吕光馆“又经盘石百里,有张三城守捉,又西南百四十五里经新城馆,渡淡淡河,至焉耆镇城”。

4.天山南路

天山南路,指天山南麓与塔克拉玛于大沙漠北缘之间的交通线。这条交通线东起今甘肃新疆交界处,西止于碎叶。此路的龟兹道是汉代西域北道的主要路段,魏晋以后称中道,它是新疆境内丝绸之路两条最主要的干线之一(另一条是昆仑北路)。

5.楼兰道

楼兰道,指东从敦煌的玉门关或阳关出发,西至罗布泊北岸地区楼兰城之路,自此可进入西域腹地。这条路肇始于西汉,盛期在两汉至前凉时期,隋以后废弃。

6.龟兹东道

龟兹东道,指东出焉者铁门关西到龟兹都城和唐安西都护府之路。《新唐书·地理志》记载:“自焉着西五十里过铁门关,又二十里至于术守捉城,又二百里至榆林守捉,又五十里至龙泉守捉,又六十里至东夷僻守捉,又七十里至西夷僻守捉,又六十里至赤岸守捉,又百二十里至安西都护府。”据此下面略作分析介绍。

7.龟兹西道

龟兹西道,指龟兹都城西至姑墨和温宿国之路。姑墨国(跋禄迎国)和温宿国后被龟兹兼并。姑墨国都拔换城约在今阿克苏的温宿县附近,温宿国都大石城约在今乌什县城附近。

《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安西西出拓厥关,渡白马河,百八十里西人俱毗罗碛。经苦井,百二十里至俱毗罗城。又六十里至阿悉言城。又六十里至拔换城,一曰威戎城,曰姑墨州,南临思浑河。”

8.热海道

热海即伊塞克湖,唐代从安西都护府经热海至碎叶之路,学术界习称为“热海道”。关于此道历来争论最大的问题,是《新唐书·地理志》所记“度拔达岭”

(勃达岭)与《大唐西域记》记载的“越凌山”的关系和方位。现在多数学者认为凌山即勃达岭,两者均指今别迭里达坂。

9.龟兹南道

龟兹南道,指从龟兹境内的拔换城南至据史德城之路。《新唐书·地理志》记载:“自拔换……西南渡浑河,百八十里有济浊饭,故和平铺也。又经故达干城,百二十里至渴者馆。又六十里至据史德城,龟兹境也,一日郁头州,在赤河北岸孤石山。”文中的浑河指今浑巴什河,渡口大致在浑巴什附近。据史德城又称握瑟德城,其故址在图木休克北托库沙赖古城(城内发现唐代蚕茧、丝和丝织品),城位于喀什喀尔河(赤河)北岸孤石山上。此外,在图木休克还有大规模的佛寺遗址。

古城和佛寺的时代约在4~7世纪,同时还发现少量北宋时期的遗物。多数学者认为这里原是西汉时期尉头国地,唐设尉头州,至宋代属疏勒。

10.昆仑北路

昆仑北路,指帕米尔山原以北、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之西,昆仑山和阿尔金山北麓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昆仑北路的主要路段,即是汉代的西域南道。

世界屋脊帕米尔山原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南侧,天山和昆仑山在此交接。帕米尔山地一般高4000~5000米,有些高峰可达7000米以上,如公格尔山7719米、慕士塔格山7546米。属于帕米尔东部山原的木吉一塔什库尔干纵向谷地宽坦,是南北交通的重要孔道。昆仑山北路的交通线不仅古今差异很大,就是汉唐之间也有较大的差别。

11.疏勒道

疏勒道指以疏勒国都(今喀什附近)为中心,向四面展开的交通线。这里北通姑墨,南越帕米尔高原通印度河上游地区(两《汉书》将车师至疏勒称北道,《魏略》和《隋书》将经天山南路经疏勒抵葱岭称为中道),东通于闻,西通费尔干纳盆地,塔克拉玛大沙漠南、北缘交通线在此总汇,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枢纽。

疏勒东线,《新唐书·地理志》记载:自据史德城“渡赤河,经岐山,三百四十里至蔑芦馆。又经达漫城,百四十里至疏勒镇。南北西三面皆有山,城在水中”。

文中的赤河指喀什噶尔河,岐山多认为是麻扎塔格。在托库沙赖附近及其向西偏南至恰瓦克(恰尔巴克)一带之北,唐宋时期的烽火台和遗迹分布比较密集。

12.于阗西道和南道

两汉时期西域南道西端止于莎车,以后又延伸至葱岭。于闻西道,是指从于闻国都西至疏勒镇;南道则指于阗国都西南至葱岭竭盘陀国都城之道。

13.于阗北道和东道

于阗北道指从于闻国都向北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至姑墨,于阗东道指从于阗国都向东至且末。两道今均沦为沙漠,其交通线只能依据古代遗址的分布态势略作推断。

14.沙州道

据史籍记载,唐上元二年(675年)鄯善典合城更名为石城镇,隶沙州。次年,且末镇改为播仙镇,隶沙州。因此,所谓沙州道即指从播仙镇、石城镇东北至沙州治所敦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