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丝绸瓷器(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16337400000056

第56章 原始青瓷

瓷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是对人类物质文明的一项重大贡献。原始青瓷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尚处于瓷器的低级阶段。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经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不间断地发展,直至东汉出现真正的瓷器,其间经过了约两千年的历史。

青瓷与一般陶器不同。首先,它的原料是瓷土,在胎土中氧化铝(A1203)得以提高,氧化铁(Fe203)成分降低,使胎质呈白色。其次,是需经过1200℃以上的高温烧成,胎质烧结致密坚硬,不吸水分或吸水率很低。第三,在器表施有一层高温下烧成的釉,釉色多呈青色或黄绿色,器表光滑,不易污染。原始青瓷基本上具备了上述条件。然而,它的工艺技术水平低,原料的处理粗糙不细腻,釉色也不稳定,存在厚薄不匀和斑驳现象,又具有明显的原始性。

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是1976年在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发现的。据考古发掘者报道,在该遗址龙山文化层中共发现原始青瓷片二十多片。瓷片质地坚硬,表面施釉。釉色以青绿色为主,有的呈黄褐色,胎质为青灰色或白色。原料为瓷土,吸水率低。器类有罐和钵。它可能是原始青瓷的滥觞。据碳十四测定,瓷片所在的文化层年代为公元前2289~前1989年。因此,这项重要发现,把中国制造和使用原始青瓷的历史提早到距今42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代,它要比郑州二里岗发现的商代釉陶尊早半个世纪左右。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专家,曾对大量陶器、原始青瓷及瓷器的标本的胎质作过化学组成分析,原始青瓷中氧化铁(Fe203)的含量少于陶器。由于氧化铁的含量降低,即可提高原始青瓷的烧成温度,以生成莫来石与较高的玻璃态,从而增强胎质的透明度和洁白度。而真正的瓷器的氧化铁又比原始青瓷低,再加上氧化铝(A1203)的增加,遂使瓷器必须有更高的烧成温度,从而使它具有致密不吸水、高透明度和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达到真正的瓷器所具备的性能。

原始青瓷在中国分布较广,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区都有发现,地跨河南、山西、河北、北京、山东、陕西和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广东等十多个省区,比较重要的出土地点有安阳殷墟、郑州二里岗、宝鸡茹家庄、旬容浮山果园、安徽屯溪、清江吴城、绍兴富盛长竹园、萧山进化区等。据现有发现,商代中期的原始青瓷,胎多呈灰白色或灰褐色,釉下多饰有方格纹、篮纹、叶脉纹、锯齿纹、弦纹、绳纹、S形纹、圆圈纹等,器类有钵、圜底罐、折肩尊、罄、双耳簋、圜底瓮和浅盘高柄豆。

到商代后期,原始青瓷的纹样和器形都有所增加、更新。纹样除中期所见者外,又有水波纹、云雷纹、网纹、翼形纹、圆点纹、划纹和附加堆纹,代表性器类有钵、圜底盆、双耳罐、豆、瓮和圜底尊。西周时期的原始青瓷,釉色以豆绿色和青绿色居多,纹饰除常见的云雷纹、方格纹和叶脉纹外,出现较多的乳钉纹和S形纹,器类有圈足尊、圈足罄、簋、豆、扁腹瓿和蚕等。原始青瓷在生活中使用范围日见扩大,数量也明显增加。有人对江西清江吴揪:遗址出土的原始青瓷及残片进行过统计。吴城遗址可分为三期,第一期相当于商代中期,其原始瓷片占该期陶瓷片总数的0.23%;第二期相当于商代晚期,原始青瓷占1.21%;第三期相当于西周早期,原始青瓷占12.6%。增长速度自商代晚期以后更为明显。该遗址出土的原始青瓷除少量为素面外,一般在釉下施有几何形图案,如方格纹、弦纹、篮纹、S形纹、圆圈纹、划纹和云雷纹。器类有罐、尊、豆、钵和瓮。值得注意的是,诸如刀、纺轮等陶制工具也是原始青瓷质的,可见原始青瓷的烧制范围,已不限于生活用具,而扩大到生产工具等其他领域。

江苏句容浮山果园西厨土墩墓发现一批原始青瓷。据发掘报告介绍,墓中共有随葬品三百五十八件,其中原始瓷为一百二十四件,约占随葬品总数的三分之一。

瓷胎呈灰白色和黄白色,釉色有青灰、淡黄和青绿色,光洁明亮。纹饰有雷纹、水波纹、篮纹、螺旋纹、弦纹与羽状纹等。器类有罐、豆、盅和盘。饶有兴味的是,豆和盅的数目有一、三、五、七、九之分,排列有序。其排列方式,若为三件则呈三角形,五件则呈梅花形或十字形,九件则呈横三竖三的方形。这种排列的含义尚待探讨。

春秋战国时期,南方地区的原始青瓷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浙江与江苏一带最为突出,不仅窑场数量多而集中,生产规模也比较大。仅在浙江绍兴富盛和萧山进化区两地,便发现窑址20多处。富盛长竹园窑址的范围南北长二百米,东西宽二十米。在窑址南部有南北并列的古窑床两处,相距三点五米,每处都有上下叠压的龙窑五座,可见使用时间长久。其中一号窑(原编号为绍Y1)是一座东西向的龙窑,窑头在西,窑尾在东,长度约六米,方向为北偏东八十六度。窑为拱顶;窑墙与窑底都用红色粘土做成。这种结构的窑炉利用自然抽风,升温快,可使坯件在高温下烧成,从而为烧成瓷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在窑内发现原始青瓷与印纹硬陶,说明原始青瓷与印纹硬陶是同窑合烧的。在萧山进化区窑址也发现同样的情况。富盛和萧山窑是中国早期窑址中最有代表性的窑址。这里烧制的原始青瓷,胎质经化学组成分析,氧化铁含量低,仅2.12%~2.14%;氧化铝含量较高,为15.19%~15.37%。胎质多呈灰白色或灰色,器表施青中泛黄的薄釉,内底有细密的螺旋纹。器类有碗、盘、碟、钵、盂、瓿与罐等。胎壁薄而均匀,造型规整。

近年来,在江苏武进县、浙江武义县和余杭县发现的一批春秋时期原始青瓷,都具有造型优美、装饰典雅的特点。如武进县淹城出土的簋,内外施有青灰色釉,肩部置绚索状环耳一对,耳侧饰“S”形堆饰,并贴塑七只雌鸟,是一件难得的佳品。武义县武阳镇出土的三蹄足鉴,腹上部两侧各塑一攀伏的兽形物,并在兽身满刻竖排曲折纹,腹部亦满饰曲折纹,为原始青瓷中的上乘之作。

秦汉时期的原始青瓷,在烧制工艺上继承了东周时期的传统,普遍采用陶车拉坯成型的轮制法,使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都有所提高,胎质细腻,釉面润滑。其器类以碗、盘、钵类饮食器数量最多,并且器形富于变化。若干件钵和碗大小成套。有的瓷鼎口沿装饰有兽面和兽尾的动物形象,逼真生动,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发展到东汉时期,烧制技术进一步发展,能烧造更为优质的瓷器,那就是真正的瓷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