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丝绸瓷器(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16337400000060

第60章 瓷都景德镇

北宋以前,在江西省东北部有一个昌南镇,这里虽然地方不大,却盛产瓷器。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昌南镇的瓷器深得宋真宗的喜爱,于是真宗就命令烧制一些御用瓷器,并在瓷器底部写上“景德年制”四个字,景德是真宗的年号。从此,昌南镇改名为景德镇,并沿用至今。

古往今来,景德镇瓷器不仅畅销全国各地,而且远销海外。

在首都北京的各大饭店、宾馆以及在我国各驻外使馆里,所用的餐具、酒具、茶具、咖啡具等,很多都是景德镇的瓷器。

在故宫博物院、景德镇陶瓷馆,以及西欧很多国家的国立博物馆里,我们都会看到景德镇的瓷器。

景德镇的传统瓷器品种有青花、彩瓷、薄胎、雕镶、仿古瓷以及各种颜色釉瓷器。

青花是景德镇的特色品种之一。它是一种釉下彩,彩在釉下,具有不易磨损和不易变色的特点,景德镇的青花还具有朴素大方、端庄稳重、雅中有艳、华而不俗的风格。青花的主要着色剂是氧化钻,景德镇采用的是一种天然的钴土矿作为着色剂。钴土矿实际上是一种以氧化钴为主,以氧化锰、氧化铁等为辅的天然调配好的混合着色剂,它的色调是蓝中泛绿,给人的感觉是幽菁美观、富有回昧的效果。

景德镇对钴土矿的选用有严格的要求,在钴土矿的加工过程中有专门人员各行其职。在绘画方面,在瓷坯上作画如同在纸上作画一样,挥笔自如,绘画技法还吸收了国画的表现手法,运用不同色阶的青花料来加以渲染,可以画出许多层次,很像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大大增强了青花瓷器的艺术效果。

青花瓷自宋、元问世,明清两代开始盛行以来,始终受到中外人士的青睐。

除青花外,景德镇的彩色釉瓷也是很有特色的。宋朝有人用“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的优美诗句来赞美景德镇的彩色釉瓷。

景德镇的彩色釉瓷有上百个品种,举凡红、青、绿、蓝、紫、黄、黑等,色色齐备,真是五光十色,美不胜收。

景德镇的彩瓷曾经是明、清时代瓷器的主流,彩瓷有釉上彩、釉下彩和斗彩之分。景德镇传统的釉上彩又有五彩和粉彩两种,五彩的特点是线条刚劲有力,色彩对比性强,富有民间艺术的情调。粉彩是在五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色彩柔和,富有中国画的风格。斗彩是在釉下彩的基础上,施加其他色调的釉上彩,即在同一瓷器上既有釉下彩,又有釉上彩,它的特点是层次分明,渲染力强。

景德镇的彩瓷是深受欢迎的。

制造脱胎瓷器是景德镇的又一特色。这种脱胎瓷器薄如蛋壳,轻如羽毛,端在手里,轻飘飘的,惟恐一阵风来,把它吹跑,对光一照,手指影清晰可见,这种被称为“疑非人间所作”的脱胎瓷,再配上美丽的彩绘,便构成了绝妙的工艺美术器。

景德镇瓷的雕镶技术也是很高的,举凡瓜果蔬菜、鱼蟹小品以及花篮等,都作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景德镇的仿古瓷也是一大特色。我国历代名窑的产品,景德镇都能仿制,并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

总之,景德镇瓷器有它自己的风格和造诣,是制瓷工人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

既然我们知道景德镇瓷器古往今来如此畅销,那么你是否知道景德镇制瓷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大约从东汉时期起,景德镇出现了陶瓷业。到了南北朝时期,景德镇出产的瓷器已经扬名在外。到了宋代,景德镇的瓷器有青瓷、白瓷、影青瓷(又称“青白瓷”)。影青瓷是景德镇在青瓷的基础上创造的新品种,它的特点是瓷坯极薄,釉色白而隐现青色,坯体上雕着暗花,内外都可映见,人们盛赞影青瓷“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

元代,景德镇瓷器为朝廷所重视。当时,景德镇的窑约有两百多座,特别是枢府窑专门烧造进御瓷器,其中有青瓷、白瓷、印花,划花等模仿宋代的名瓷。枢府窑烧造的瓷器,上有“枢府”字样,精选后进贡京师。这些器形厚重、风格刚健、色彩华丽、绘画规矩工整的瓷器,反映了元代武功显赫、战绩辉煌的成就。

景德镇的瓷业,经过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到了明朝,已经发展成为全国瓷业的中心,号称“瓷都”。真所谓“有陶以来,于兹极盛。”明太祖登基后的第二年,即洪武二年(1369年),就在景德镇的珠山之麓设御窑厂,共有大龙缸窑、青窑等约二十座。到了万历年间,相传景德镇的御窑已经有三百多座,还有不少民窑。每年从景德镇运往京师进贡的御器,数以万计,这些精美洁白、五彩缤纷的瓷器都凝结了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如明代的大龙缸窑,亦称缸窑、龙缸窑,是专门烧造帝王们沐浴用的画云龙纹的青花瓷缸,青双云龙宝镶花大缸、青双云龙莲瓣大缸、青花白瓷缸、青龙四环戏潮水大缸、青花鱼缸、豆青色瓷缸等。这些龙缸,一般高二尺,直径三尺,每个龙缸窑只能烧造一二口。烧造时,先用慢火烧七昼夜,然后紧火二昼夜,到缸匣既红而复白色,前后通明亮时方止火,然后封门,等丑十天后窑冷方开。每窑用柴约三百三十担,如遇阴天,更需增加。烧造这些龙缸,在技术上是比较困难的,因而烧造完全获得成功也是少有的事。可见,景德镇瓷器业的繁荣确实是凝结了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到了清朝,景德镇瓷器的制作达到了最高水平,到康熙十九年(1680年),命内务府郎中徐廷弼、主事李廷禧等驻御窑厂督造瓷器。

明、清两代是景德镇瓷业的全盛时代。在制瓷技术上,不管工艺多么复杂,制造多么困难,只要是历代名窑能够制造的器件,景德镇都能制造,并且还超过历史水平,发展和创造了很多新工艺、新技术。

其中有的被称为“绝技”,例如体大、壁厚、量重的大型龙缸和薄如蛋壳、轻如羽毛的脱胎瓷器等,更是稀少的珍品。

在品种方面,有盆碗杯盏、盘碟盂盅、瓶罐炉洗、壶尊等生活用品,也有瓜果蔬菜、鱼蟹小品这类精工细作的瓷雕作品。

在装饰技术上也有不少创新。制造出青花瓷、铜红釉、釉里红以及五彩缤纷的彩瓷等。

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是过去中国瓷业的全盘时期。从鸦片战争以后到新中国成立之前,作为瓷器生产名列世界第一的景德镇受到很大打击。

新中国建立后的景德镇在许多古窑址的基础上建起了新的连续式窑炉,并逐步建立起机械化、自动化的设备和生产线,使劳动生产率成倍地增长,生产有了飞跃发展。每年两次在广州举行的交易会上,景德镇都有大批的订货合同。如果你有幸去景德镇参观,便会看到那里瓷器生产的繁忙景象。陶瓷工人在创造瓷器艺术的同时,也创造了美丽的花园式的城市。

为什么景德镇会成为“瓷都”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景德镇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制造出高质量的瓷器首先必须要有优质的制瓷原料和丰富的燃料。景德镇地处群山环抱之中,这些山陵地蕴藏着大量的高岭土、釉果和耐火土之类矿物。这些制瓷原料,适合制造上等白瓷,而且有取之不尽的蕴藏量。

景德镇及其周围,盛产松木和其他杂木,松木最适合烧瓷,这就为景德镇提供了大量合适的燃料。明代以前,这些燃料都取自附近四乡,到明、清两代,附近的燃料已经用完,开始到距景德镇较远的万年、湖口等县砍伐。森林的砍伐使地方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而现在必须开始植树以修补若干世纪以来水土流失造成的灾害。解放后,在江西发现了丰富的煤储量,这就为景德镇瓷器业的发展提供了另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

其次,景德镇有着悠久的制瓷历史和传统。景德镇市有一个陶瓷馆,陈列着本地各个时代烧制的陶瓷。在六朝时代的晋时,景德镇已开始生产带釉陶器。假如景德镇的瓷器以五代开始算起的话,那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在漫长的岁月中,经历了无数的历史巨变,历史上的一些名窑或是由于战乱,或是因为缺少原料,燃料,或是规模太小逐渐衰落,惟有景德镇在发展的过程中,适应时代的需要,不断吐故纳新。千百年来,它始终傲立于昌江之畔,数百个烟囱日夜喷吐着黑烟,烧瓷工人辛勤劳动,一批批艺术佳作和如画般的生活用品不断地运往各地。同时,景德镇制瓷技术也世代相传,又不断地提高、创新。现在景德镇有一个陶瓷研究所和一所高等陶瓷学院,为全国各地培养年轻的陶瓷专家和美术设计人才。

再次,景德镇善于博采众家之长。我国被称为“瓷国”,唐、宋以来,全国各个地区,包括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福建、广西、广东、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内蒙、辽宁、吉林等省,几乎都有瓷窑生产瓷器,其中有不少被评为中国历史上的名窑。如唐代时,浙江余姚一带的越窑以青瓷而名播中外,河北临城的邢窑以白瓷与越窑齐名。宋朝时,河南有临汝的汝窑和禹县的钧窑,河北有曲阳的定窑和磁州的磁州窑,浙江有龙泉县的龙泉窑和杭州的南宋官窑,还有福建的德化窑等等。上述各窑所生产的瓷器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和成就。

景德镇的瓷工们在世世代代的丰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历代名窑之所长,加以发展和提高,并传之于后世,到明、清时代,景德镇已成为全国的瓷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