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丝绸瓷器(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16337400000065

第65章 举世闻名的青花瓷器

青花瓷器,无论是现在还是古代,中国或是外国,都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青花瓷器是指应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那么青花瓷器有哪些特点呢?

青花瓷器是一种釉下彩,所以比起其他釉上彩绘瓷器来有许多独到的好处。由于它的彩在釉下,所以就不易磨损,而且也不受外界空气、酸、碱等腐蚀气体和液体的影响,纹饰永不褪色。一般釉上彩和斗彩、五彩瓷器的色料都是加着色剂的铅釉,而且均需进行一次高温、一次低温的两步烧制工序。而青花不同,其釉和青花料中无铅,也就避免了铅的毒性对人类的危害。因此用青花瓷器作为餐具或者其他饮食用具比任何釉上彩绘瓷器更为适宜,这是青花瓷器在实用价值上的最重要的优点。所以,在国内从高级宾馆、饭店到一般民用的餐具,大都采用青花瓷器,就是在欧美一些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人们也都喜爱用青花瓷器作为餐具。青花瓷器不仅实用,而且它的白地蓝花,给人一种明净、素雅之感。

青花瓷器虽然是一种单色的釉下彩,但由于彩料炼制精细,故绘画也就自然流畅。釉下彩画时只要把彩料的浓淡、深浅、线条的粗细、布局的疏密和图案的大小等技法处理得当,就能使画面层次多,色阶丰富。并显示出清新明丽的统一风格,使人感到轻巧而不浑厚,稳静而不沉重,有无限的变化和不可思议之美。如果在一个小的茶杯上,绘上几笔青花蓝草,或者在一个普通的碗上画几笔牛头花,或者在一个高级瓷瓶上画上精工细作人物画,都是那么美丽,既像西洋画中的素描,又像国画中的水墨画。

另外,青花瓷器的原料是含钴的天然矿物,我国云南、浙江、江西都有出产,也可以从国外进口,有充裕的原料可供使用。

青花瓷的这些优点,是其他瓷窑各类品种的瓷器无法与之相比的。它一经出现,便以旺盛的生命力而迅速发展起来,使景德镇迎来了空前的繁荣。青花瓷器成为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主流,产品远销国内外,成为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而闻名于世。

青花瓷器之所以具备上述这些优点,是与古代陶瓷匠师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智慧分不开的。在长期实践中,他们不断摸索,终于热练掌握了制作青花瓷器的技术,这就是青花料的选择和高超的烧窑技术。

作为青花料的钴土矿,在我国的云南省、浙江省、江西省均有蕴藏。云南的玉溪窑、浙江的江山窑、江西的景德镇窑,附近都产青花原料,要做成好的青花瓷,首先要选择好的青花料。

青花呈色的主要着色剂是氧化钴。钴土矿是一种含钴、锰,铁等较复杂的矿物。我国古代制瓷工匠最早烧青花是采用钴土矿原矿作绘画的青花料,但色调不美观。为了改善青花料的着色效果,从明朝开始,制瓷工匠把钴土矿进行淘洗、煅烧、选择、研磨,并根据青花料的颜色粗细,分为“上料”“中料”“下料”三种。“上料”是制作高级青花瓷器所必需的,而“下料”只能制作粗劣的青花瓷。色料的磨细程度不仅影响画工,特别是对青色的显色来说很重要,色料愈细愈能使颜色均匀调和且容易绘画。

当画工在瓷坯上绘好图样后,再挂上一层釉浆,就可装入窑炉烧制。在烧成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窑炉的火焰气氛,窑炉点火以后,炉内温度逐渐升高,当釉开始熔融后,窑炉的火焰气氛必须成为还原性,而在烧成的最后阶段需要中性。青花的色调是随着窑的温度及火焰性质而有很大变化的。假使火焰为氧化焰,就是用上等的青花料,也不会显示出美丽的蓝色,而会变成略有污染的黑色,如果窑炉温度过低,青花料也不可能与釉很好地结合而变成美丽的蓝色,若是温度过高,颜色虽美,但由于釉的粘度太小发生流动,再加上青花料向四周扩散开来,从而图样就会流散得不像样子。所以烧制青花瓷器的烧成温度一般以1320℃左右较为适宜,烧成火焰以还原焰为好。再加上配合青花瓷器的釉,其中含有少量的氧化铁,在还原焰下白釉微泛青色。这样蓝色的绘画通过浅青色的透明釉表现出来,可以说是给青花瓷器增加了典雅的深厚意味,并洋溢着一种雅洁、恬静的美感。

我国传统的青花瓷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采用的青花料是有所不同的。明初宜德时期以前的青花瓷器所采用的青花料,是一种氧化铁的含量大大高于氧化锰的含量的钴土矿,而从明代中期估计用过含高锰钴土矿与含高铁钴土矿的混合料。到明代后期,一直到清代康熙、雍正时期的青花瓷器,所采用的青花料,都是一种氧化锰含量大大高于氧化铁含量的钴土矿。这样,也就形成了我国青花瓷器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风格。

青花瓷器的烧制成功,是中国制瓷史上划时代的事件。但你是否知道,青花瓷器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又是怎样发展的吗?

现在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唐白釉蓝彩三足馥,该器肩部用蓝彩绘成等距四条横线,横线之间各有一蓝点,器口也有四个蓝衫点,与肩部四点垂直相对。据说此器1948年出土于河南省洛阳,胎釉特征与河南巩县窑白瓷近似。

另外,1975年在江苏省扬州唐城遗址出土的一件残片。枕面釉下蓝彩绘菱形轮廓线,菱形四角各绘一圆形略如花朵状纹,菱形线内绘一小菱形轮廓线,空间绘不规则的叶形纹饰。枕面蓝色清晰,经测试为钴矿。

这件高温釉下蓝彩器物的发现,说明早在唐代就已经开始了青花瓷器的制作。当然,唐代的青花瓷器还只是处于原始的阶段。

浙江省两处塔基出土的北宋青花瓷片,也是研究我国青花瓷器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材料。龙泉县金砂塔塔基出土有“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的三件碗的十三片青花瓷片。特征是釉呈膏白或青灰色,青花色泽蓝中带黑、灰或褐色。另外从来青花的外貌观察,其青花色彩暗蓝,甚至带有一些黑色。经分析认为它是使用含氧化锰很高的国产钴土矿烧制而成,其烧成温度估计在1270℃左右。南宋末年,我国北方战争频繁,使许多北方瓷窑遭到了很大的破坏,许多制瓷匠人纷纷南迁。

到了元代,烧造青花瓷器的窑场,有云南玉溪窑、浙江的江山窑、江西的景德镇窑等。然而其中能代表当时制瓷水平的是景德镇窑。

元青花使用的青花釉,色白微青,光润透亮。青花料有进口料和国产料。云南是珠明料的产地,会泽、榕峰、宜威与崇明等县都出产青花原料,距玉溪窑最近的宜良也产钴土矿,所以玉溪青花料可能来自宜良。江山是浙江青花料的产地,江山窑青花应当采用本地原料。

景德镇使用青花原料的情况比前两窑复杂,既采用国产青料,也采用进口青料。元代青花器,以带有元代至正十一年(1351年)记年铭的“青花行龙纹瓶”为标准器,从其釉色、纹饰、造型各方面来看,元代晚期的青花瓷器的烧制已趋成熟。

明代青花瓷器在元代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成了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主流,甚至可以说成了全国生产瓷器的主流。特别是到明代永乐、宣德时期,青花瓷器的烧成水平达到了“开一代未有之奇”的程度。

青花色泽浓艳,是这一时期最主要的共同特征。历来传说,这时期所用青料,是郑和出航西洋从伊斯兰地区带回的所谓“苏麻离青”。这种青花料含锰量较低,含铁量较高。由于含锰量低,就可减少青色中的紫、红色调,在适当的火候下,能烧成像宝石蓝一样的鲜艳色泽,但由于含铁量高,往往会在青花部分出现黑疵斑点。这种自然形成的黑斑,和浓艳的青蓝色却又相映成趣,被视为无法模仿的永、宣青花瓷器的“成功之作”。

永乐、宣德青花瓷器在制作风格上,改变了元代的厚重雄健而趋于清新流丽。尽管永乐、宣德青花仍有较大的盘、碗等器,但很多是精致的器物,如小巧而又显得端稳的永乐青花压手杯,口沿外撤,拿在手中正好将拇指和食指稳稳压住,这种精心设计的新品种,在明代就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器物的造型,有明代以前的一些器形,如盘、碗、三足炉、缸、罐、高足碗、盖碗、灯、渣斗、梅瓶、玉壶春等,还有很多新的器形,如抱月瓶、长颈方口折壶,天球瓶、八角烛台、筒形花座等等。

在图案装饰上,向着更秀丽、典雅的方向发展。纹饰以植物纹为主,如缠枝莲、牡丹、蔷薇、山茶、菊、灵芝、月季等;象征长寿、吉祥的果实如仙桃、石榴、荔枝、葡萄、樱桃等也经常出现。动物纹方面,除了少数的麒麟、海兽波涛外,主要是龙凤纹。

明代中期成化以后,青花瓷器继续烧造。所采用的青花料与元代及宣德的青花料截然不同。经过科学分析,青花料成分中氧化铁的含量和明代前期所使用的青花料相比,含量大大降低,但是氧化锰的含量却大大提高。这种青花料的发明不像明代前期青花料那样深厚艳丽,而色料幽雅,从胎质到选料比前期均有进步。

我们知道,色调愈细,青花的呈色就愈均匀协调、富有层次。清朝康熙青花瓷器的青花料的磨细程度可说是青花料之冠了。

在清代,康熙民窑的青花瓷器,应该是最典型的代表作。传世的实物中,可以确认的康熙官窑青花器,其造型和图案装饰,都没有什么特殊的成就。康熙民窑青花的优点是:色泽鲜艳、层次分明、题材多样。

我国古代的青花是用天然的钴土矿作为着色剂,由于钴土矿中含有的氧化钴、氧化锰和氧化铁的分量不等,着色的效果也并不一样,若氧化锰和氧化铁含量较多,就会产生发紫、发黑和发灰的现象。

比较成功的康熙青花呈宝石蓝的色泽,极为鲜艳。蓝色透底、莹澈明亮。这种美丽色泽的取得,决定于所用钴土矿的化学组成,以及对它的加工处理和烧成时的适当温度。

康熙青花纯蓝鲜艳色泽的烧制成功,体现了景德镇制瓷工匠长期技术积累的结果。

康熙青花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层次分明。明代青花器,特别是正德以前青花的色彩往往也有浓淡不同的层次,但这是在用较小毛笔涂抹青料时由笔触自然造成的结果,即使有一些分色层次,色调也不多。康熙青花则完全由工匠们成熟地运用更多种浓淡不同的青料,有意识地造成多种不同深浅层次的色调。同一种青料由于它的浓淡不同,形成了色彩上不同的感受,甚至在一笔中也能分出不同的浓淡笔韵。康熙青花瓷器有“青花五彩”之誉。这种层次分明的青花着色方法,有利于表现瓷器画面中山头远近和衣褶里外的精致意境,它为康熙青花瓷器丰富多彩的画面题材的表现创造了有利条件。

康熙官窑青花器主要是盘、碗、壶之类的器物。其图案以龙、凤、松、竹、梅及花卉为主。我们常见的凤尾尊,棒槌瓶、观音尊等大型器,基本上是民窑器。它们的装饰图案、题材十分多样,除了反映封建意识的《四妃十六子》《多子图》《八仙上寿》《八吉祥》等外,常见的还有《耕织图》《怪兽》及各种小说戏曲题材的故事图画,例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演义》《西厢记》《西游记》等。此外,又有反映文人士大夫风尚的《竹林七贤》《饮中八仙》等内容。

古代陶书对康熙青花的评价甚高,谓“其青花一色,见深见浅,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娇翠欲滴”。这里所说的七色、九色之多,是指由于色料已研磨极细,画工可以用浓淡不同的色料得心应手地绘制图案,烧造以后的呈色层次丰富,犹如把一幅优美的国画移植到了瓷器上。

综观青花瓷器的发展过程,它确实是我国陶瓷史上一颗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