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丝绸瓷器(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16337400000074

第74章 明清色釉瓷

明清两代瓷器的发展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表现在色釉瓷和彩绘瓷上。颜色釉可分低温色釉与高温色釉两大类。

低温色釉是用氧化铅做助熔剂、在700~900℃的氧化气氛中烧成的,亦称铅釉。其化学组成属于Pb0-si02二元系统,以铜、铁、锰、钻等矿物作呈色剂,烧成后可得到绿、黄、红、蓝、紫等各种低温色釉这种釉的特点是:釉面光泽强,平整光滑,釉质如玻璃一样,显得清澈透明,晶莹可爱,装饰性强。铅釉的理化性能特点是硬度比较低,化学稳定性差,易受水分和火气中碳酸气一类气体的侵蚀、除汉代釉陶外,以后各代的琉璃建材,唐三彩,辽三彩,辽代绿、黄等单色釉器。元、明两代的珐华器,明弘治的浇黄、嘉靖矾红,明清素三彩,清代紫釉、胭脂红和珊瑚红等亦均属低温铅釉。

珐华亦称法花、粉花,是琉璃的一种。多为日用器皿,如瓶、炉之类,主要产于晋南的阳城等地,始烧于元,持续于明清两代、珐华是用彩画中的立粉技法,即用一种带管的泥浆袋在陶胎表面上勾勒出凸起的花纹轮廓,再分别以紫、黄、青、绿等釉彩填出底子和花纹色彩,然后入窑低温烧成紫色衬底显得古朴庄重,其他各色饰以山、树、翠竹,富有生机,人物则有高雅清静之风貌,因而具有特殊的装饰效果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山西珐华器多为陶胎,明清景德镇所仿则为瓷胎,浇黄是在瓷胎上刻出纹饰,经高温烧成素胎,再用浇釉法将含有铁的铅釉浇在素坏上,经850~900℃的低温二次烧成,故称浇黄。因其色彩比较轻淡,亦称娇黄。浇黄釉光泽度好、透明度高,以至能将胎上极细致的凸雕龙纹映出,有特殊的艺术效果。浇黄器以弘治、正德二朝最佳,多用为祭器,后渐及一般日用器皿。官窑、民窑均有生产。

矾红是一种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低温红釉。因矾红着色剂主要是氧化铁,故又称铁红。其色料的提炼是将青矾煅烧后,使之发生分解,生成氧化铁和氧化硫,经漂洗烘干后即生矾红。将生矾红与上等铅粉混合即成矾红色料。将矾红色料加入一定的水或油料调成适当稠度,用吹或拍的方法施到白釉瓷上,经850~900℃的温度焙烧,即成矾红制品可以说矾红釉是在高温瓷上的二次烧成。如将矾红制品施以金彩,还需在700~800℃的温度下三次烧成。矾红釉器自嘉靖后风行一时,直至近代仍是景德镇的名贵品种之一。

素三彩是瓷胎低温三彩。有的也称为娇黄三彩。是先将瓷坯雕刻纹饰,经高温烧成瓷胎,再施以色釉,以黄、绿、紫为主,但无红色,然后二次入窑,以850~900℃的窑温烧成。施釉方法有三种:一是将黄、绿、紫中的一种色釉浇于全身,成单色釉器;第二是将施好的单色釉器上刮掉欲施其他色的部位,再用笔施以其他种色釉;第三是在瓷胎上将各种色釉用笔涂于烧好的花纹图案之中。景德镇素三彩可做出各种形式的装饰,其中不乏精品,如成化紫地云龙大盘、弘治浇黄堆花绿叶赶龙高足碗、正德素三彩海蟾纹洗、嘉靖黄地红龙碗、万历紫地三彩波涛梅花莲叶罐等。康熙时素三彩中又增加了蓝彩和墨彩。康熙墨地三彩极精;为世人所珍。

胭脂红是康熙年间从西方引进的一种粉红色的低温釉。它是在釉中掺入万分之一二的金,施于薄胎白瓷上,于彩炉中烘烤而成。由于胭脂红以金为呈色剂,亦称金红。

珊瑚红是一种低温铁红釉,始于康熙,盛于雍正、乾隆。珊瑚红多用为底色,上施粉彩、五彩、珐琅彩或描金。

茄皮紫即素三彩中的紫釉,配方是铅粉、石末和叫珠。叫珠是产于江西赣州的一种钴土矿,含锰量高达20%以上,含铁、钴量分别为4.65%和1.26%。故紫釉着色剂为锰,而铁、钴起调色作用。

高温色釉是在石灰釉中用氧化钙做助熔剂,在1200℃以上的温度中烧成。中国最早的高温色釉瓷应是以铁为呈色剂的青釉瓷,当釉中含铁量超过3%时,就出现了褐釉或黑釉瓷。宋元时出现了以铜为呈色剂高温红釉瓷。元代用钴作为呈色剂,生产了高温蓝釉瓷。明代的高温色釉有多种,以永乐、宣德时的祭红、霁蓝,成化的孔雀绿最为突出。清代前期,高温色釉瓷的发展更为显着,主要表现为种类增多,如铜红釉就有祭红、郎窑红和豇豆红;数量加大,如康熙、雍正时期的大瓶多是单色釉瓷;此外还成功地仿制了历代名窑产品,如所仿龙泉窑的粉青和梅子青,超过了南宋时的最高水平。

甜白瓷与薄胎白瓷代表了明代景德镇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严格说来,白瓷并不属于色釉瓷。因它不是靠釉中加入呈色剂显白色,而是选择含铁量极少的瓷土制胎,釉料经过多次淘洗和加工,使含铁量降到最低限度,把透明釉施在洁白的胎上,就能烧出白度很高的白瓷。永乐时,白瓷能薄到半脱胎的程度,釉质纯净莹润、光照能见影,使人感到有“甜”的感受,故称“甜白”。有的甜白瓷上还有暗花刻纹或印纹,更属难得之精品。成化时期,白瓷又由半脱胎发展到几乎脱胎的程度,薄如蛋壳的瓷器的制做,从原料配方、练泥、拉坯、修坯、施釉到烧成需要一整套的技术要领和工艺要求,尤以修坯至关重要,稍有不慎,则前功尽弃。明景德镇之所以烧出脱胎瓷,是因有下列技术条件来保证,即瓷胎中逐步增加高岭土用量,使器物在高温下不变形;胎釉原料要精工粉碎和多次淘洗,除去粗颗粒和其他有害杂质,以增加瓷器的白度和透光度;提高了烧成温度,以改变胎的显微结构、提高硬度和其物理性能;改进装匣和支烧方法,以保证器物的烧成。薄胎白瓷的成功烧制,为灿烂夺目的明清彩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祭红是以铜为呈色剂,将釉挂在生坯上,在窑内经1250~1280E的高温一次饶成。因釉面不流动、无开裂,色调庄严肃穆、深沉安定,多用作祭器,故称祭红,亦称霁红、积红、鲜红、宝石红等。祭红的烧造技术难度很大,铜的发色与其含量和基础釉的成分有关,对窑内温度和气氛的变化也十分敏感。有时配方稍有闪失,或烧成条件有微小变化,就烧不出正常的色调,故成品率很低。明代景德镇经常完不成宫廷对祭红瓷的要求数量,往往用矾红来代替,可见祭红烧造之艰难。有的祭红器还刻有暗花云龙纹装饰,则更为名贵。

清初铜红釉的烧造技术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均在1300℃高温下的还原气氛中烧成。由于胎釉的不同的配制、釉中含铜量的多少及施釉工艺的差异,又能烧出不同的铜红品种。清代祭红呈色均匀,为深红色,釉面如橘皮,有失透深沉的意味。康熙官窑有“大清康熙年制”六字青花楷书款。雍正、乾隆时产量较大,官窑、民窑均有烧造,以后日渐衰落。

郎窑红是康熙时郎廷极在景德镇督造瓷器时烧造的一种仿明宣德祭红的品种。但郎窑红有自身的特点,色泽深艳,犹如初凝之牛血,故又称牛血红;釉面透亮夺目,里外开片;口部釉薄,有轮状白线,俗称“灯草边”;器下部颜色浓艳,是高温下釉自然流淌下聚的结果,但无凝聚成滴珠的现象,而且康熙朝器物的底足旋削保证了流釉不过足,故有“脱口垂足郎不流”的说法。郎窑红以笠式碗、观音尊、油垂瓶等器为多,均无年款。

豇豆红与郎窑红相较,更为淡雅、柔和悦目一在桃红色的釉面上,常有淡绿色的苔点,二者相映成趣、恬静宜人,故又称“桃花红”“美人醉”。因其烧成难度大、不易制成,故无大器,仅有印盒、水盂、笔洗、柳叶瓶、菊瓣瓶等,只供宫廷使用。器物最高不超过二十厘米,底有“大清康熙年制”青花三行六字楷书款。

霁蓝亦称霁青,是以钴为呈色剂、在1280~1300℃的窑温内一次烧成。霁蓝釉呈色稳定,色调深沉,浓淡均匀一致,釉面不流不裂,明初与甜白、祭红齐名。霁蓝器往往用金彩装饰,显得富丽堂皇;也有先在坯胎上刻、印纹饰,施釉烧成后形成暗花,有龙纹的则多为祭器。清代霁蓝釉含钴在2%左右,是一种失透釉,色泽均匀稳定,釉面如橘皮,与同时的祭红釉相似。

洒蓝也是一种以钻为呈色剂的高温蓝釉。朋宣德时洒蓝已出现,但产品较少,且不成熟,康熙时普遍流行。其釉色特点表现为在浅蓝地上出现水迹般的深蓝色点子,好像洒落的蓝色水滴,故称洒蓝,亦称“雪花蓝”。器形有碗、盘、大棒槌瓶等,其上有描金彩绘者。洒蓝均为民窑产品。

孔雀绿亦称法翠,是一种以铜为呈色剂的色釉。它需要先将坯体刻好纹饰,经高温烧成瓷胎,然后均匀地浇上孔雀绿釉。这种釉色要求在1200℃的氧化气氛中烧成,而景德镇的柴窑所烧瓷器的温度都在1250~1300℃,且要求还原气氛。故窑内尢法满足这一条件,于是景德镇匠师将孔雀绿坯体放在柴窑后部的烟囱中装烧。这样既不占正式窑位,又节约了燃料费用。孔雀绿瓷在明成化时期已出现,以正德时期为多,至清康熙时极盛。清代孔雀绿釉釉面密布小开片。

酱色釉又称紫金釉,是以铁为呈色剂的高温釉,含铁量高达5%以上。明初已烧制,流行于清代顺治、康熙两朝。另外,明宣德、弘治时还有白釉酱彩雕填瓷,是在刻有纹饰的胎上施白釉,在纹饰内填以酱釉彩,然后入窑一次烧成。出窑后白釉映酱彩,图案颇显洒脱,富于立体感。清乾隆、嘉庆时,有在酱色地上抹金、并加以描金的仿古铜彩器,是其时的特殊产品。

乌金釉是康熙时首创和盛行的色釉品种,以优质青料与紫金釉混合而成,故呈色元素为铁、锰和钴。釉漆黑发亮,其上多用金彩描绘纹饰。

茶叶末釉是古代铁结晶釉的重要品种之一。釉呈失透的黄绿色泽,古朴、素雅、清丽,俗称之为茶叶末。唐、宋、元、明各朝均有生产,清代康雍乾三朝亦有生产,称为蛇皮绿、鳝鱼黄、蟹壳青等。茶叶末器多为陈设器,如炉、罐、瓶、觚等,器底刻有雍正、乾隆两朝篆书款。

仿古瓷主要是雍正、乾隆两朝仿烧宋代的汝、官、哥、钧、龙泉等青釉瓷。御厂、民窑均有仿烧,质佳者多为御厂所仿。御厂仿烧名窑品种的质量不仅达到宋代最高水平,往往还有所超越,如宋代诸名窑所烧者多为小件器物,而仿烧者多为大件器,且少有变形者,这是烧成技术又有了提高的表现。再如宋代诸名窑的青釉色泽均不绝对稳定,即使是南宋龙泉窑粉青和梅子青的上乘釉色亦然,而清代仿烧者的釉色则基本稳定,而且成品率极高,这是清代制瓷工艺诸多因素综合提高的结果。清代御厂仿烧汝、官、钧等名窑器,多书写有年号款。

总之,继明代之后,清代的景德镇把中国烧制单色釉瓷的技术提高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不仅成功地仿制并超过于宋代诸名窑所产的青釉瓷,而且还创烧了一批低温和高温色釉新品种。唐英在《陶成纪事碑》中关于景德镇的釉彩有五十七条的记载,其中三十五条是讲色釉的,由此可见色釉瓷在清初之发达。